你覺得伍子胥這個人怎麼樣?

儒人歷史

伍子胥這個人物,對其評價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當然要評價一個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背景的。

伍子胥是春秋後期的人物,在春秋時期,社會主體還是族而不是人,個人不能脫離氏族生活,所以族眾需要忠於族長這個“君”而不是國君這個“君”。但是當時氏族正處於解體時期,同時國家對個人的控制也在增強,所以難免會有“忠君”和“愛家”兩種意識衝突。伍子胥的哥哥伍尚擔任楚國棠公,所以他選擇了前者慷慨就義;而伍子胥此時並未擔任國家官員,作為伍家一員,他選擇後者見機復仇。所以,在當時家國二重體制中,伍子胥在楚國的做法儘管會遭受爭議,但大體來看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伍子胥之後到吳國,成為吳國的相國,其忠君愛國觀念就表現得很明顯。他在多次勸諫未果的情況下,把兒子送到齊國去延續家族,但自己卻一心死諫。所以伍子胥在吳國的做法,當然也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當然有些人認為伍子胥鞭屍未免過於殘暴,但這些更類似小說情節。在最可信的春秋史史料《左傳》中,並沒有提到伍子胥鞭屍;而另外有些史料也只提到伍子胥鞭墓。而此時楚平王已經去世十年了,鞭屍的說法就更不合理。

當然,儘管對伍子胥人品存在爭議,但對其能力,還是很難質疑的。他擔任吳國相國,推薦了孫武等人才(本人考證孫武為伍子胥分化),營建姑蘇城,並輔佐吳王闔閭一舉攻破楚都,此後吳王夫差降越、破齊、盟晉,都有伍子胥影響所在。直到西漢還有兵家、陰陽家託名《伍子胥》的兵法著作。

以下是戰國秦漢人對伍子胥的評價,可見伍子胥確實是德才兼備的名臣: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戰國策·秦策》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莊子·天下》
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荀子·大略》
若夫關龍逢、王子比干、隨季梁、陳洩冶、楚申胥、吳子胥,此六人者,皆疾爭強諫以勝其君。——《韓非子·說疑》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史記·伍子胥列傳》

感謝閱讀!


林屋公子

伍子胥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原本是楚國人,家族世代為楚國的高官。伍子胥因受小人陷害,他的父親與兄長被楚平王所殺。之後,伍子胥逃亡到鄭國,後又投靠於吳。見吳國公子光素有大志,便獻計助他奪得王位,即吳王闔閭。 可以說,伍子胥文能經國,武能治軍,七次推薦孫武,並發展農耕,興修水利,並開挖了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

伍子胥這樣做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報殺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吳國提出採取“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使吳國以少勝多,打敗強楚並攻入郢都。攻入楚國國都以後,伍子胥為解心頭之恨,請求吳王准許他掘楚平王之墓並鞭屍。得到吳王應允後,伍子胥“手持九節銅鞭,肉爛骨折”,猶不解恨,並罵道“汝生時枉有目珠,聽信讒言,不辨忠良,殺吾父兄,豈不冤哉!”又割下平王的頭,連同屍骨棄於荒野。

按理說,伍子胥報殺父兄之仇倒也情有可原。可他又讓吳兵拆楚宗室廟,妻宮室女,寢大夫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孫武(孫武,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吳國將軍,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極力勸阻吳王,但在伍子胥的蠱惑下,吳王根本聽不進去。

為洩一己私憤,伍子胥不僅讓吳楚兩國生靈塗炭,無辜百姓遭殃,也讓吳國多年戰爭準備所取得的成果喪失殆盡。對此,有人評價道:“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吳攻楚有私因。可憐祖國好兒女,半作伍家償命身。”

伍子胥的一生,以悲劇始,至悲劇終;公報私仇,殘忍無度,有遠見無卓識。最終來看,是因為他狹隘的心胸與見識的缺陷,導致了他人生的悲劇。


書房記

伍子胥(BC559年-BC484年),名員,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本是楚國人,伍子胥之父因受費無極讒言陷害,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胥因此從楚國逃到了吳國,成為吳王闔閭的臣下,闔閭在對越戰爭中死去後,伍子胥繼續輔佐闔閭之子夫差,為戰勝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伍子胥的知名事件主要有以下這幾個:

1. 攻楚復仇。伍子胥在歷盡艱辛逃往到吳國,並拱立吳王闔閭上位之後,就奉闔閭之命攻楚,吳國與唐、蔡兩國結盟,於公元前506年攻楚,吳國在這次戰役中大獲全勝,攻入了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到隨地。當伍子胥率軍進入郢都之後,為報父仇,大肆尋找楚昭王,想要殺之快,但遍尋無果,伍子胥轉而掘開了楚平王的墓地,並鞭屍三百以示報復,顯示出伍子胥為人恨決的一面。

2. 幫助吳國成就霸業。吳王闔閭在對越作戰中死掉之後,伍子胥受闔閭遺命輔佐夫差,吳國在伍子胥等一眾能臣的共同努力下,國力大增,最終於公元前494年大敗越軍,攻破越國國都,越王勾踐甚至在無奈之下入吳為臣,才有了後面臥薪嚐膽的故事,對越戰爭充分顯示了伍子胥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3. 勸諫不成,反被讒言所害。吳國大敗越國之後,越王勾踐一方面以金銀、美女賄賂吳國大臣伯嚭,讓伯嚭向吳王夫差提議,越國願成為吳國的屬國,另一方面採納大夫文種所建議的美人計,派西施等美女入吳迷惑吳王,勾踐的計劃非常成功,吳王夫差在遊說和美色誘惑之下沒有聽取伍子胥滅掉越國的建議,反而聽信伯嚭的讒言,賜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一代能臣,終究也落得個死於讒言的下場,令人唏噓。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到,伍子胥是一個有著長遠眼光、謀略過人的能臣,他有著隱忍恨決的一面,也為吳國的強盛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終卻死於讒言,是一位有能力、有謀略、有狠心但卻為時勢所誤的能臣。


國家人文歷史


伍子胥,成也識人,敗也識人。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比屈原早死兩百多年,所以江浙一帶有一種說法,就是端午節這一天,當地人最早祭祀的是伍子胥而非屈原。

\n

伍子胥的民間基礎比屈原薄弱一些,屈原作為偉大詩人,他開創了楚辭的新詩體,使之成為中國詩歌的重要源頭。而伍子胥揹著叛國之名,完成個人復仇大業,比起屈原憂國憂民的心胸來說,畢竟境界小了些。

\n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小人費無極的讒言,伍子胥其父伍奢、其兄伍尚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公子光篡得王位,成為其得力謀臣。後來吳王攻下楚國都城,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終報殺父之仇。但後來伍子胥識人不清,幫助夫差即位,夫差即位後卻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

\n

在幫助吳王伐楚的時候,伍子胥深具慧眼,發掘了專諸,專諸的勇猛和忍耐,幫助公子光完成了刺殺吳王的任務,成功奪取王位。

\n

公子光即位後,伍子胥明白,要想打敗楚國,成就自己的復仇大業,吳國軍隊必須要有得力的將才,於是他發掘了孫武。

\n

當時孫武的《孫子兵法》已經寫了十三篇,卻依舊無人過問,備受冷落。是伍子胥慧眼識才,他在吳王面前極力褒揚孫武,希望吳王重用孫武。但吳王對寂寞無名的孫武根本不感興趣。伍子胥相信自己的眼光,認定孫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契而不捨的七次在吳王面前舉薦孫武,終於感動吳王,看了孫武的十三篇兵法後,吳王十分滿意,經過一番考驗,任命孫武為大將,帶領吳隊伐楚,並最終佔領楚國國都。

\n

然而,後來伍子胥也死在了自己所謂的“識人”之手。他對伯嚭的識人不明,釀成了殺身之禍。

\n

伯嚭也是楚國人,和伍子胥一樣,也被楚國的小人費無極害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之際,投奔伍子胥。讓伍子胥湧起了同病相憐之感,於是在吳王面前力薦伯嚭。

\n

結果當上太宰的伯嚭與勾踐勾結,陷害伍子胥。

\n

本來吳王闔閭不同意伍子胥立夫差為太子的請求,他說:“這小人愚蠢且不仁,恐怕不能擔當國家大任。”俗話說“知子莫若父”,闔閭對夫差的弱點了如指掌,話也說得相當不客氣。

\n

伍子胥卻又一次發揚七薦孫武的精神,苦口婆心地給闔閭做工作,說了夫差不少優點,終於打動闔閭。在伍子胥的力薦下,夫差當上了太子,遂心所願,得到了王位。

\n

伍子胥後來被小人伯嚭陷害,被夫差賜死,拿劍自刎的那一刻,怕是腸子都悔青了吧。

\n


伍子胥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關鍵時刻選了一個屠殺自己的劊子手。

\n \n

關於親情友情愛情,婚姻與個人成長,我手寫我心,感謝與你相遇。


有態度的女王展顏

司馬遷高度評價伍子胥:“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伍子胥是一個偉大的傳奇↑

可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認為伍子胥是公報私仇,挑動國家戰爭以滿足自己報仇的私利。

只能說,人與人的立場境界差別實在太大了。

可以說,整個結仇過程中,伍子胥父親伍奢沒有做任何傷天害理之事,純粹是因為費無忌小人陷害。略微回顧一下這個結仇過程,有助於我們理解伍子胥的一生。

楚平王在位期間,派遣權臣太子少傅費無忌替太子建到秦國迎接孟嬴來和太子結婚,由於孟嬴美貌非常,費無忌動了壞心眼,回國後勸楚平王娶孟嬴,楚平王見色起意,強行把本來應該當自己兒媳的孟嬴納為自己的妃子,而費無忌擺脫了太子少傅的官銜,獲得提拔,轉而成為楚平王的近臣。

↑楚平王見色起意,造成了伍家一門的悲劇開端↑

然而,小人的壞心眼是沒有止境的,費無忌擔憂未來太子建登基後和自己秋後算賬,決心剷除太子建,太子建被迫逃亡,而伍奢卻被無辜牽連其中,詳情雖然不得而知,但能推斷出伍奢是站在太子建這一立場的,或者說,伍奢看不下去費無忌離間楚平王與太子建,挺身而出,為太子建辯白。

伍奢被捕之後,費無忌擔心殺了伍奢之後,伍奢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來找他報仇,於是就召伍尚和伍子胥前來,說如果他們二人來了,就放了伍奢。伍尚和伍子胥都明白,應召而去,極有可能父子三人都被殺掉,伍尚不忍父親獨死,又怕自己報不了仇,遭人恥笑,於是前往,而伍子胥卻決定逃亡,留得青山在,來日再報仇。

能做出這個決定的,唯有真正的烈丈夫,男子漢才行!但凡性格懦弱的,這輩子就苟且偷生了,沒有膽量,更沒有能力報仇。其實伍尚也很了不起,他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報這個仇,那就和父親一起去死,絕對也是一位敢於擔當的好漢。

↑伍尚不忍父親獨死,選擇了共赴黃泉↑

而伍子胥,堅強忍受父兄被人陷害誅殺的痛苦,開始了驚險大逃亡,他本想逃到吳國,但路途遙遠,於是他去了宋國投奔逃亡的太子建,可見在巨大痛苦和驚險當中,伍子胥頭腦仍然非常清醒,他的仇敵是費無忌和楚平王,一個權臣,一個國王,他能夠報仇的唯一機會,就是藉助某一支政治力量,他首先選擇了太子建。

伍子胥和太子建在宋國沒待多久,宋國發生內亂,宋元公和世卿華氏打起了內戰,華氏找來楚國大軍幫自己,伍子胥和太子建不得不出逃,逃到了鄭國。

在鄭國,伍子胥又面對了一次危機,這次危機顯示出伍子胥的人品和政治智慧,太子建受到晉國大夫中行寅的蠱惑,陰謀推翻本來同情他的鄭定公,然後鄭國歸太子建所有。伍子胥勸阻太子建不可這麼做,然而太子建面對巨大誘惑,動了心,事情洩露,鄭定公殺掉了太子建,伍子胥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逃奔吳國。

可見,伍子胥原意是輔佐太子建,然而他卻不贊同太子建用陰謀詭計暗害鄭國君主,這難道不是為人正直的表現嗎?而且政治判斷力精準,因為晉國大夫中行寅拿番政治允諾絕對不可信,太子建被人利用了。

↑伍子胥的逃亡歷程見證了人性的崇高與卑微↑

規勸不成,太子建被殺,危難之際,他沒有獨自逃亡,而是帶上了太子建的兒子,這人品,難道不是忠誠的體現?

到了吳國之後,伍子胥又物色到一個能夠幫助他的政治力量——公子光,也就是未來的吳王闔閭。值得注意的是,公子光這個人非常狡詐精明,本來伍子胥是向吳王僚獻上伐楚謀略的,然而吳王僚並不認可,公子光於是找到伍子胥,和他達成一個交易:幫助公子光登上吳王之位,公子光就會出兵伐楚,替伍子胥父兄報仇。

在這種情況下,伍子胥不得不妥協,於是推薦了專諸,最終暗殺成功。這個計劃的背後謀劃,其實還有孫武的功勞。

有了對付楚國的政治力量,伍子胥卻沒有著急動手,他對吳王闔閭提出了“疲楚誤楚”的策略,不斷派小股部隊侵襲楚國邊界,但從不展開大規模戰爭,時間持續了長達六年之久,楚軍因此產生了錯誤的印象,以為吳國只會小打小鬧,不會打大仗。

六年啊!伍子胥真有耐心,其意志力的強悍展現的淋漓盡致。

↑吳王闔閭絕非善類,而是和伍子胥互相利用↑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率軍,帶著他的弟弟夫概,以孫武和伍子胥為主要的軍事統帥,全力對楚國發動滅國戰爭。而指揮這場大戰的,主要是兵聖孫武,他以三萬吳軍,打敗了20萬楚軍,五戰五勝,攻破了楚國首都郢都,然後屠城,楚國軍民死亡十萬以上,楚昭王逃亡到了隨國。

很多人指責伍子胥濫殺無辜的時候,請明白一個事實,滅楚之戰並不是伍子胥一個人能做到的,他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元帥,主要的軍事決策者是吳王闔閭與前線主帥孫武。

而伍子胥進入郢都後,他對屠城必然是不感興趣的,他找到了楚平王的墓穴,掘墓挖墳,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

↑吳國伐楚是孫武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

這三百鞭,何其解氣!天底下被強權蠻力欺負殺害的人多了去了,有幾個人能向伍子胥這樣,成功向比他勢力大千百倍的仇敵復仇呢?太少了,翻遍史書,鳳毛麟角!!

這樣的人,當然是男子漢,當然是大丈夫!這背後的忍辱負重,重情重義,光輝千古!而伍子胥帶著太子建的遺孤逃跑,其品德高度難道不比把自己子女拋下馬車的劉邦強一萬步嗎?竟然還有答案說伍子胥心胸狹隘,真是可笑可笑。

難道你們讓伍子胥不記仇,不雪恥,心胸能容天下事嗎?如果連父兄之仇都忘卻了,都不管不顧了,這種人難道不才是恥辱之徒嗎?

至於楚國死傷十數萬軍民,要知道,當時吳國是舉全國之力發動了滅國之戰,這種級別和規模的戰爭,根本無法用死傷人數來評價,而且,主帥是孫武,並非伍子胥,現在把這個鍋都讓伍子胥背,公平嗎?

↑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真是痛快痛快↑

司馬遷兩千年前就懂的道理,到如今反而很多人依然不懂,可嘆啊!


我見青史多嫵媚

忠孝雙全,而且政治和軍事才能出眾,在當時應該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們吃的年糕就是伍子胥發明的,他的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殺害,楚平王對於伍子胥來說無論是公與私伍子胥都不會放過他,他鞭屍雪恥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更是為楚國百姓討回公道,這種你只可以說他性格上有點殘忍但是他的父兄是因為忠君愛國才被昏庸的楚平王殺害對於伍子胥來說更像是在為天下被昏君殺害的忠臣鳴不平,沒有伍子胥夫差也不可能為父雪恥,滅掉越國,使得夫差成為天下霸主,無論是在用兵還是治國方面伍子胥都是一流的人才,夫差寵信伯嚭不聽伍子胥的諫言放勾踐回越國使得勾踐臥薪嚐膽復國雪恥,伍子胥臨死前讓吳國百姓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放在吳國城樓上他要看著吳國是怎樣被越國所滅。他性格直爽性情耿直才會得罪伯嚭被伯嚭進饞給夫差使得夫差不再信任與他,千古名臣


鬧市俠隱

說起端午

也許你會想到即將到來的三天假期

想到吃粽子

想到愛國大詩人屈原

甚至還會想到小馬甲的貓

但你多半不會想到這位古人

他比屈原早出生兩百多年

他綽號有點兇,人稱“復仇之神”,名字叫

伍子胥

伍子胥幾乎一輩子沒笑過

為了舊仇人而活

也因新仇人而死

死後還希望用挖出來的雙眼看著新仇人被滅

......

下面,漢下就來和大家聊聊

這位和端午有關係的伍子胥

死後還希望用挖出來的雙眼看著新仇人被滅

......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一個官二代

老爸伍奢是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的老師

這個楚平王沒有一點當君主當父親的模樣

居然看上了兒子的老婆

想把兒媳婦佔為己有

於是就和姦臣合謀逼走了太子建

然後拱了兒媳婦


一般來說,故事到這就應該完了

但變態的楚平王還想除掉

和太子建有關的“閒雜人等”

so,伍奢的一家子就遭殃了

伍奢有倆兒子

大兒子伍尚,二兒子伍子胥

大哥要做個孝子,跟著老爸去赴死了

然後給二弟留了話:

一定要活下去

一定要為父為兄報仇

就這樣,復仇之火在伍子胥心中熊熊燃起

他要為日後手刃仇人而艱難活下去

楚國對伍子胥進行全國通緝

他沒辦法,只能出逃國外

他先去宋國找到了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

和太子建一起逃到了吳國

從一個街頭乞丐混到了吳國公子光的門客

伍子胥和公子光有約:

我助你登上王位

你助我報殺父殺兄之仇

後來

在伍子胥的幫助下

公子光順利地成了吳王闔閭

伍子胥幫助吳王攻打楚國

只可惜這時楚平王已死

但伍子胥為了報當年的殺父殺兄之仇

專門掘楚王墓鞭屍三百來解氣

一般來說,故事到這也應該完了

但並沒有,伍子胥就是一個悲劇人物

吳王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後

聽信讒言,要把伍子胥賜死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親伍奢、大哥伍尚被君逼死

伍子胥也逃不過這個命運

伍子胥臨死前憤恨不已地說:

我死後一定將我的眼睛放在城東門

我要看到越國兵是怎麼打進城的

這下更激怒了夫差

夫差派人把伍子胥的屍首投入江中

而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端午節

後來,正如伍子胥期待的那樣

臥薪嚐膽的勾踐帶著三千越甲把吳國給滅了

城東門的那雙眼睛,應該也可以瞑目了


雖然吳國被滅了

但當年伍子胥在吳國當官時

修建姑蘇城讓百姓受益

讓百姓對他萬分感激

百姓每年都要在五月初五端午節祭拜他

還專門為他興建了一座胥王廟

百姓也在端午節

“於江溯濤迎濤神”賽龍舟

祭祀伍子胥的英靈

直到現在,說起端午

蘇州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伍子胥

只不過後來

端午節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你知道為什麼嗎

伍子胥與屈原同為楚國人

都在五月五日離開人間

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

屈原在可以偷生的情況下

毅然選擇了殉國

伍子胥在難以活命的情況下

千辛萬苦地逃亡,最終成功復仇

古代封建統治者需要的是逆來順受

需要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不是反抗和復仇

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

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所以屈原被更多人記住了

伍子胥漸漸被淡忘了


漢下白登道

伍子胥一直是我十分喜歡的人物之一,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因楚平王聽信小人讒言,將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殺了,伍子胥歷經磨難,逃到吳國,投靠了吳國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


專諸刺王僚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抱負,所以推薦專諸給公子光,讓其刺殺吳王僚,使公子光登上了王位稱為吳王闔閭。

推薦一代兵聖孫武

伍子胥找到剛到吳國的名將孫武,聽孫武講了《孫子兵法》,覺得孫武是能幫助吳國成大事的人,就把孫武推薦給了吳王闔閭。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幫助下,打敗了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挖墳掘墓,鞭屍楚平王

有很多人說伍子胥攻破楚國,挖開楚平王的墳墓,並鞭屍三百下。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估計是用鞭子抽打墳墓是有可能的。


後來吳王闔閭和越國勾踐打仗,被越國打敗受傷身亡,吳王兒子夫差繼位。夫差又打敗了勾踐,勾踐投降開始了為奴為僕的生活。伍子胥多次要夫差殺了勾踐,夫差就是不同意。伍子胥對夫差說:我現在已經看到吳國和大王您的末日了,奸臣伯噽乘機進讒言說: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夫差就把伍子胥賜死了。吳國百姓為其立祠,後來吳國果然被勾踐滅國。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伍子胥具有忍耐的精神,對吳王闔閭和夫差都非常忠心,而且善於發現推薦人才,胸襟寬廣。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洞察對國家的危險,如果夫差聽從伍子胥的話,殺了勾踐,起碼不會被滅國。伍子胥真乃一代英雄。可惜了……


以史鑑今

我不敢評論伍子胥。因為伍員他已經成神。

普及一個知識,咱們端午節全國流行是紀念屈原跳汨羅江。然後賽龍舟,扔粽子,讓龍吃飽了,就不用不會吃屈原了。

傳說年糕就是伍員發明的。伍員就是伍子胥,所以你很快能夠記住他。他和孫武也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一起把越國給滅了。

一個和兵聖一起工作的人,你覺得會是怎麼樣的人?


知常容

伍子胥的一生,是快意恩仇的一生。縱死俠骨香,是一位自我實現者,現代人應該有可取之處。

秦楚和親,晉楚爭霸,吳越爭雄,吳楚相爭,申包胥哭秦,勾踐滅吳,這就是伍員的一生。

當時,楚才多為晉用,左傳上記載很多。楚王取太子婦,而殺伍奢,又欲滅二子,安能不叛?

晉培養吳國來抵抗楚國,造成了吳國的強大。吳本姬氏,吳太伯讓賢而居吳,晉當時是姬氏霸主,秦楚齊等都是異姓稱霸,這就構成了春秋格局。姬氏還有實力,所以天下還尊奉周天子。到三家分晉,周天子才一落千丈,所以春秋是爭霸,就是希望維護社會秩序,戰國則是重建社會秩序。

楚國稱王,桓公討之。楚國是亂國之源,當然周天子自亂是根本原因。

晉國獨木難支,就培養本宗,就這樣,吳國走向歷史舞臺。伍員也因此投奔了吳國。

伍員進專諸而奪權,進孫武而強兵,三戰破郢城,一戰定越國。吳國崛起了。可吳國是該爭霸呢?還是該平楚滅越獨霸南方呢?

吳結仇楚越,後方不穩。晉齊是老牌霸主,不可能拱手相讓其政治地位。所以伍員極力滅越以鞏固後方。夫差卻結仇晉齊而爭霸中原。這等於單挑中原和南方諸侯,結局不問自知。伍員的悲劇也註定了。

我們設想一下:吳國不爭霸而滅越,削弱楚國,恢復被楚滅的諸侯國,從而獨霸南方。晉國內亂已起,齊國近憂亦到,這天下還有的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