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想著怎麼教育孩子,不如想想怎樣做好自己

天天想著怎麼教育孩子,不如想想怎樣做好自己

“兒子快5歲了,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他需要什麼?怎樣才能幫助他健康快樂地成長?怎樣做才不愧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中班圓圓的媽媽為怎麼當好家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中國的孩子是被管教得最多的孩子。的確,從小學到大學,從學士到博士,這其中有信奉“棍棒出好子”的“狼爸虎媽”,有“辭職陪讀”的“三遷孟母”。而事實上,無論是“陪讀”還是“包辦”,都是在以愛的名義,替子女選擇本屬於他們的人生。

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著名作家錢鍾書和妻子楊絳,除了曠世之戀為人所稱道,夫妻二人對女兒錢瑗的培養,更是被稱為人文教育的典範。錢瑗繼承了父母的才華,為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開創了英語“文體學”,在專業領域頗有造詣。錢瑗的成就,與錢鍾書和楊絳為女兒創造的寬鬆、充滿知識趣味的成長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楊絳先生說: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豪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鍾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著。

大人不“懶”,孩子怎能獨立

孩子的發展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被呵護嬌寵的孩子,事事都有人為他做好,往往失去了自己發展的機會。容易出現動作發展不協調、身體弱、語言發展遲緩等問題。

班裡曾經有一個小男孩,三歲了還不會說話,經檢查不是器質性問題,後來發現原來是家人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不需要開口用手一指,他的要求就立即得到滿足;而且父母工作忙,很少與孩子用語言進行情感交流,使孩子失去了學習語言的機會。

天天想著怎麼教育孩子,不如想想怎樣做好自己

過度保護讓孩子能力低下,心裡也會自卑、退縮,長此以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父母要做的就是“懶”一點,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做得慢、做得不對都不要著急,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生長的能力。只要家長放手,孩子就會從依賴家長轉變為依靠自己。在獨立做事情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從而建立自主自信。

合理期待,適度自由,順其自然

很多父母喜歡控制孩子,潛意識裡喜歡聽話的孩子,習慣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殊不知孩子習慣了在命令下行動,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失去了先動腦再行動的能力。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不會選擇的孩子有兩種表現:一是無所事事地晃來晃去;二是頻繁地更換自己的活動內容,因為他們習慣了聽指令做事情。

天天想著怎麼教育孩子,不如想想怎樣做好自己

有研究顯示,過早識字的孩子喪失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筆者在對幼兒的觀察中發現,識字量大的孩子在閱讀繪本時會直接去讀字,不太關注畫面;而不識字的孩子則會仔細讀圖,觀察細節,尋找畫面之間的聯繫,推斷故事情節的發展。孩子在讀圖時發展的審美能力、尋找細節時發展的觀察能力、創編故事時發展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在這個特定的階段收穫的寶貴財富。

因此,要用合理的期待,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例如:1.自己選擇要購買的學習用品、圖書,搭配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2.一起制定旅行計劃,包括旅行的目的地、路線和交通方式的選擇等,將這些信息以直觀可視的方式給小朋友看。同時留出一部分計劃讓孩子自己完成,讓孩子積極參與進來,他有參與感,才會真正感受到“這是我的假期”;

3.和孩子一起決定遊玩方式。可以問孩子:我們要去海邊,你們有什麼想玩的啊?孩子回答:游泳、玩沙。家長又問:那游泳和玩沙需要準備什麼?答:玩沙的工具、游泳衣;

4.讓孩子自己做出行的準備工作。給孩子們一個屬於自己的行李箱,出門旅遊,自己打包行李。該裝什麼,想裝什麼,自己來!

理性的愛,並不是放任

放任型的父母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和行為:“我的孩子就是要自由、快樂發展。要睡懶覺,不想去幼兒園。好,寶貝放心睡吧!發脾氣摔東西,摔吧,摔壞了再買新的,把氣撒出來就好了!”這種教育看起來是包容,其實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兒童由於年齡小,並不能很好地判斷行為的界限,他們所依據的標準便是來自家長的反應。如果任何行為都被接受,孩子就會變得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是所謂的“公主病”或“王子病”。

天天想著怎麼教育孩子,不如想想怎樣做好自己

因此,接受孩子的情緒不等於認同TA的行為。家長要事先和孩子討論,共同制定規則,明確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對於確定的規則,家長要堅持底線,不能因為孩子哭鬧撒嬌而妥協。對於孩子摔東西、打人等情緒反應,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但不接受無禮的行為,但要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家事”更是“國事”。

根據教育部印的《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要求廣大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看似鬆散寬泛的家庭教育,有了政府指導意見和“國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