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原本的計劃是離開松江清真寺我們直達揚州,拍攝被稱為“中國沿海四大古寺”的揚州仙鶴寺,可是在上海虹橋車站,我給揚州伊協許秘書長打電話詢問天氣情況,結果他告訴我,很不湊巧,仙鶴寺正在維修,又恰逢下了一個月的雨,場地凌亂泥濘,無法拍攝,完工在2016年三月左右。事與願違,我們只好改道南京,先拍攝

南京的淨覺寺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淨覺寺俯拍

從上海乘高鐵到鎮江,朋友接站,然後直接開車送我們去南京,省去了我們倒車換乘之苦。

到達南京是12月25日中午。

淨覺寺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三山街升州路上,東臨“十里秦淮金粉地”的夫子廟,西眺南京穆斯林聚居區“七家灣”,是中國著名的清真寺,也是南京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淨覺寺大殿

淨覺寺最初被稱為三山街禮拜寺。初建於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是南京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據說為明太祖朱元璋敕建。1430年(宣德五年)淨覺寺遭火災被毀,回族著名航海家鄭和奏請明宣宗動用工部及出洋結餘銀兩重建,此時恰逢他準備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准了鄭和的奏請,並動用國庫資金重建淨覺寺,據《敕太監鄭和重建禮拜寺記》載:

“得爾所奏:南京三山街禮拜寺被焚。爾因祈保下番錢糧人船,欲要重新蓋造,此爾尊敬之心,何可怠哉?爾為朝廷遠使,既已發心,豈廢爾願?恐爾所用人匠及材料等不敷,臨期誤爾工程,可於南京內宮監式工部支取應用,乃可完備,以侯風信開船,故敕。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歷史上,鄭和奏請朝廷修建的著名清真寺有兩處,一為南京淨覺寺,一為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在奏請重建淨覺寺時,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見《康熙江寧府志》),是希望為子孫留存一個傳承其信仰之地。

據史記載,重建後的淨覺寺,景象十分可觀,面積比原來擴大了一倍多,“南臨官街,西至馬巷,東臨三山街,北達砂珠巷,佔地約40畝”。僅大殿就有81間之多。建築木材為修築皇宮所用楠木,屋面皆以琉璃瓦鋪就。氣勢恢弘,映日生輝。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淨覺寺園景

在這次專門拍攝淨覺寺之前的幾年,我和朋友參觀淨覺寺,當時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大門的正中凸出的一個巨大龍頭,瞠目張口甩須,刻工精細,形象逼真,龍威十足。我和朋友當時還就這個龍頭與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相沖突進行了探討。後來查閱大量史料才知道,伊斯蘭教在中國落地並在進行本土化的進程中,確實吸納了很多漢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在明代,其表現有二,一是在建築上借鑑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既注重建築沿中軸線佈局的對稱原則,又強調核心建築的絕對位置;既注重建築外飾吸納漢文化的龍鴟獸吻,又強調大殿內絕對的清潔無染。二是在教義方面,強調“以儒釋經”,這就加速了伊斯蘭教的中國化,也使得伊斯蘭教逐漸被統治階級所認可。南京淨覺寺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最初的無名小寺到後來的由官方撥款並敕建的“官寺”,由最初的幾間瓦房到後來的巍峨莊嚴,錯落有致的宏大建築群。

第二次到達淨覺寺時,我有意識站在那尊龍頭下方,仔細端詳,我似乎從那雙不怒自威的的龍眼中看到了淨覺寺曾經的輝煌過往,看到了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彩互解!是的,這尊代表皇權的龍頭,它見證了伊斯蘭教在明代的輝煌與繁榮,也見證了伊斯蘭教在當時所受到的尊重與禮遇。它也因此而使淨覺寺併成為當時中國惟一由皇帝賜名並在牌樓上允許雕刻動物的皇家清真寺。源於皇家寺院的緣故,到明嘉靖年間(1521-1560),世宗朱厚熜又賜以“淨覺寺”的匾額。淨覺寺在明代的社會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淨覺寺外景

淨覺寺到清代又有過兩次重修,嘉靖年間重修時還敇建磚雕牌坊一座。淨覺寺磚雕牌坊雖然是當代重建,但上方仍有“敇建”二字,以保持當年風貌。淨覺寺現存建築有院落四進,有望月樓、正殿、後殿、阿訇齋及南北講堂等。大殿後有高牆一座,為明代所建,青磚雕砌,高約十米,牆面鑲有三塊碑石,分別刻有“光緒丁丑三年(1877)桂月重建”和“光緒乙卯五年(1879)巧月重修”等字樣。該牆至今是南京寺院中最高的圍牆,雖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依舊宏偉壯觀,臨街而立,隱約傳遞著曾經一覽京城的輝煌。關於淨覺寺的名稱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功臣常遇春、胡大海等回族將領常在三山街禮拜寺禮拜。一天,朱元璋散步到三山街禮拜寺,恰巧常遇春、胡大海等正在大殿上禮拜,朱元璋穿著鞋子一腳跨進大殿門檻,一旁寺師傅要他脫了鞋子才能進大殿,朱元璋尷尬地把跨進大殿門檻的那隻腳退了回去。若干年後朱元璋敕建三山街禮拜寺,有人就戲把朱元璋的“進腳”諧音成“淨覺”作為寺名。雖為戲說,卻也有理可循。在普通話中進(jin)與淨(jing),腳(jiao)與覺(jue)發音不同。而在南京方言中,前後鼻音不分,“進”與“淨”同音;“腳”與“覺”同音,所以在南京方言中,“進腳”與“淨覺”同音。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淨覺寺外景

據說,該寺在明代建築範圍不少於40畝。清代以來迭經出售、出租和拆建馬路,僅餘6.54畝。太平天國運動時(1853-1864),該寺大部被拆,磚瓦木料大多“移建潘邸”(太平天國東王府—瞻園,現太平天國紀念館)。寺內的明代建築只留有禮拜大殿的圍牆和磚雕牌坊一座。同治前後廣大穆斯林集資重建,民國初年回族富商蔣秀冬夫婦捐資修建了南北講堂及樓廳。原僅存的明代建築磚石牌坊被拆除,匾聯、碑石倖存者不多。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淨覺寺外景

淨覺寺在滿足穆斯林禮拜的場地需求外,其文化影響力源遠流長。明清以來,劉智、王岱輿、伍遵契等對中國伊斯蘭教起過重大影響的學者都曾在此進行著書立說等學術活動。這些大師產生了許多將伊斯蘭教教義同儒家文化結合起來、用伊斯蘭思想註釋儒家思想的經典;造就了一批“回儒”;形成了中國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金陵學派”,極大地加速了中國伊斯蘭教“本土化”的進程,使外來的伊斯蘭教,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烙印。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金陵學派人物簡介

現今的淨覺寺,是南京伊斯蘭宗教活動的中心,它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煥發出盎然生機,2000年被授予“全國模範清真寺”稱號,繼續發揮著示範作用,是在寧中外穆斯林過宗教生活必到之處,他們不分國籍,不分膚色聚集淨覺寺交流感情,增進友誼,同拜一主,使淨覺寺成為國際性清真寺。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鄭和“題請子孫世守之”

省級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