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1979年南山蛇口工業區的一聲炮響,奏響了春天的故事,從此,荒涼的小漁村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而如今早已習慣了繁華都市景象的深圳人不會知道,這座城市曾經漁港遍佈,原住民也多以捕魚為生。在深圳蛇口東角頭附近,還隱藏著最後一個都市中的漁港,依稀能見到一些老漁民的影子。這裡,叫漁人碼頭。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靠海吃飯、靠天生活 見證漁村生活變遷

漁人碼頭附近的漁一村,是一個因村民世代捕魚而得名的地方。上世紀50年代,這裡曾有著盛極一時的輝煌傳說。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往的喧囂不再,傳統的木頭船也所剩無幾,只剩下老一輩的漁民仍在堅守。40多年的守望,他們見證了漁人碼頭的滄海桑田。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陳炳有是漁一村的村民,今年60多歲,從小跟著父親出海,在船上長大。1974年,高中畢業後,成為全職漁民。“第一次出海打魚,發現一條體型特別大的魚,因為魚太沉了鉤收不回來差點把自己的性命搭上。我那時才十幾歲。”陳炳有用手比劃,整個人都興奮了起來。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上世紀50年代,漁一村的船隊是全國響噹噹的漁業生產紅旗單位,曾創過“萬擔船”的高產紀錄,陳炳有的父親當年就在這個船隊。到了70年代,雖然原始的深圳還尚未被開發,但漁一村已經是當地生活水平最高的村子了,“一支船隊養活一村人”,青壯年出海打魚,老人孩子則在村裡過著集體生活,住房、醫療、伙食村裡全都包了。

常年在海上漂泊,每天面臨的除了辛苦,還有危險。回憶起驚險的經歷,陳炳有說:“有次在內伶仃島打魚,剛好一個龍捲風過來,船上請來的年輕幫工,馬上穿上救生衣,把水褲這些都穿上。他怕我的船頂不住會翻,想跳海走,好在最後有驚無險平安歸來。”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1984年,漁一村集體漁業開始向個體承包,漁船也折價賣給漁民個體經營。陳炳有說,當時在後海就能搵食(賺到錢),同村漁民那時花幾萬買條漁船,一年下來,辛苦點可以賺十幾萬。“一條船一年打魚可以打一萬擔,那時在廣東沿海來說,很少有船能做到,這個技術真的了不起。我們不用去到深海,在廣西附近的岸邊就能打到魚,他們本地人卻要到西沙、海南島那邊去。很多人都想知道我們用什麼生產工具打那麼多魚,尤其是當地人,一聽到是蛇口來的漁民,都很羨慕,說我們打魚有本事。”提起過往的“輝煌戰績”,陳炳有很是自豪。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船歸了個人,過去的大集體生活就一去不復返了,很多漁民的孩子不得不在漁船上度過童年。陳炳有的兩個小孩也不例外,“當時在海上漂泊,吃住都在船上,孩子還小,就用繩子把他系在船裡面,怕他掉到海里去。”陳炳有育有一子一女,他給男孩取的小名就叫“田螺”。

轉業轉產 本地漁民不再從事漁業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從1999年開始,每年南海海域都要實行伏季休漁保護漁業資源。三個多月不能出海,對漁民來說就意味著沒有收入。加上近年來漁業資源枯竭、近海汙染嚴重,深圳不少漁村早已消失或者轉型,部分地區漁民的生存狀態也面臨著變革。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漁一村也悄悄發生了改變。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漁民趁休漁期修補漁網)

2004年開始,深圳市動員陳炳有這樣的都市漁民棄船上岸、轉產轉業,轉到政府鼓勵的水產養殖類等其它行業。陳炳有和別的漁民一起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各種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但由於文化水平比較低,勞動技能單一等因素,讓他們的謀生之道太過狹窄。“轉業哪有那麼容易,我們都年紀大了,適應不了岸上的生活了。”陳炳有說同村有個漁民40多歲,曾踏出了轉產轉業的那一步,但養魚、養鴨、養雞均虧損,轉產以失敗告終。隨後,他選擇轉業,但打一份工辛苦受累不說,月薪只有2000多元,難以維持生活,最終還是回到了漁船上。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2008年,陳炳有曾申請報廢了自己用了十年的船,想著退休。可見慣了海上的大風大浪,面對地面上風平浪靜的生活,他顯得有些難以適應。直到2010年,他又幹回了老本行——承包下 “粵蛇漁11003”(也為漁一村村民的船),漂泊的心才得以安定。“沒辦法,聽不到發動機轟隆隆的聲音就渾身不自在,好像沒有那個配音,自己就睡不著一樣。”

有數據顯示,現在廣東沿海漁民中60%以上的漁船處於虧本經營狀態,30%持平,僅有10%的漁民能夠盈利。“去更遠一點也許能打撈到更高質高量的魚。但現在我們的個體漁船大多是小船,扛不住太大的風浪。”在陳炳有看來,這些船極限基本在珠江口、萬山群島等一帶,再前進就是“博命”。年輕的時候,陳炳有打起魚來簡直像“拼命三郎”,出海20多個小時,回來賣完魚,又馬不停蹄出海。但如今,身體已經不允許他這麼做。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前兩年,“粵蛇漁11003”也到了報廢期限,國家不再發捕撈船牌照,陳炳有就又承包了一艘香港的漁船。2001年蛇口漁港開港,漁一村和漁二村有111艘漁船,而現在大部分是外來漁船。至於本地的老漁船,陳炳有指了指隔壁的一艘船,“就剩這一艘了。”

海上打魚四十載 他是深圳蛇口最後的漁民

四月,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音,幾臺鉤機正在拆除蛇口漁人碼頭的一棟高層建築物。碼頭周邊依舊停泊著不少漁船,只是騰空的煙霧告訴我們,這座存在了近百年的漁港已經開始了它的謝幕演出。也許有一天,深圳不再有本地的出海打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