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在深圳經營舊書店長達20年之久,從鼎盛時期的四家店面到如今僅剩一家,劉金龍依然在故紙堆裡堅守。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今年50歲的劉金龍,有20年的光陰都耗在了自己的舊書店上,這家號稱深圳最早最大的二手書店,只是蛇口南水村一個不太起眼的鋪面。為了省租金,劉金龍還把鋪面分割出8平方米租給了賣彩票的老艾。以至於好多人在南水村住了很久,卻並不知道這個舊書店的存在。

來深24年 他在工地打過工、夜市擺過攤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書店的樓道里堆滿了外文書)

在工地裡,老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看書上,他夢想著能在深圳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在工地打工是沒有出路的,我喜歡讀書,自以為有了點思想,不願意被人支配幹這幹那。”於是,1997年,老劉辭了工跟親戚在蛇口開起了理髮店,他出資,親戚出手藝。可沒想到,還沒幹幾個月,因為意見不合,親戚甩手走人了。理髮店開不下去,但鋪面已經租了,老劉想幹點自己喜歡的事,跑去買了套金庸全集,轉行做起了租書的生意。這就是“外來之家”舊書店的前身。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然而租書帶來的微薄收入還是難以為繼,老劉於是退掉鋪面,拉下面子,去夜市擺攤賣舊書。他有個老同學從湖南老家拎過來兩蛇皮袋舊書,倆人合夥擺攤賣起了舊書。從1998年到2001年,陸續有了同學、妻子和一些親朋好友的加入,老劉的書攤越擺越大,在夜市上風生水起,每天要拎一千多斤書去賣。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到2001年,深圳夜市的流動攤點撤了,城管查得更嚴,不準再隨便擺攤,老劉租下店鋪,“外來之家”舊書店開張了。這麼多年擺攤積累了人氣,在深圳的舊書市場老劉也算是小有名氣。他說書店最鼎盛的時候是2006年,那年他開了四家實體店,僱員也有四五人。週末在南水村這家店裡,最多有50人來看書購書。書店二樓幾乎被舊的外文書佔據了,語種涵蓋了英語、日語、韓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我這裡外語書的數量之大,語種之多,在全國舊書店中也是不多見的。”老劉自豪地說。

苦心經營二十載 仍面臨生存困境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老劉的工作臺)

如果能一直這樣維持下去,老劉的日子應該非常滋潤:守著喜歡的書,幹著喜歡的事情,還能掙到養家餬口的錢,這就是人人嚮往的生活。但經營情況在2006年後急轉直下,老劉發現,書店的生意跟以前相比,用“斷崖式”下滑來形容並不為過,別說很少有人來買書,即便來這裡轉悠的人也不多了。這幾年,老劉的四家店僅剩下一家,“現在生意不好做,一星期也不會有50人來店裡買書。”

和書店一同走入困境的,還有老劉的家庭。妻子始終無法理解老劉逆勢而行、想把舊書店做大做強的理想主義想法,最終在三年前,和他分道揚鑣。門庭冷落、家也散了,承受著雙重打擊的老劉卻從未有過退縮的念頭。他辭掉了所有僱員,一人在蛇口門店和坂田倉庫兩頭奔走,照應五六萬冊圖書。書店的收入只夠維持鋪租,他無力租房,索性就住在了店裡。白天在店裡打理書籍、店務,受理網上訂單,接待線上線下顧客,操勞書友會的各種活動,晚上一人睡在故紙堆裡的一把躺椅上與幾萬冊舊書對話。每週還有幾個夜晚,他要坐11點的車,去坂田倉庫盤點清整分類,“到倉庫的時候已經是凌晨。”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當被問到是什麼支撐著他堅持下來時,老劉講了個故事:幾年前,有個河南籍的獨臂男子,來書店專程為七十多歲高齡的重病的父親,找四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說唐傳》等老版本舊書,自己當場就給他找出兩本,又從網上找到了另外兩本,郵寄回給顧客。“這就是我堅持開舊書店的意義,它像是一個被大社會遺忘的孤島,但總是有那麼一小群人依賴於它,棲息於此。”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老劉說,過去是為了興趣和生存,現在扛著這個書店,好像肩上多了點責任——“隔三差五就會有書友過來看看,看我是否還在這裡撐著,看看書店是否還在,彷彿我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就是這些三三兩兩的顧客,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動力。他時不時還在二樓搞一個小型書友會,每次都有十幾個書友從深圳各個角落趕來,在舊書堆裡談天說地。

深圳二手書店老闆堅守20載 收入只夠交鋪租

今後的日子,老劉說自己依然會繼續堅守書店。“人在,志在,書在,店亦在”,這話聽起來有點悲壯,但守著書店過一輩子,就是老劉的心願。在快速發展的網絡時代裡,書店似乎已經是夕陽餘暉,慶幸的是,依然有人願意守著這一畝田,繼續耕耘閱讀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