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靠什麼發現被夷為平地的古墓,考古人員為什麼不行呢?

得不到必騷動

經常在新聞中看到某某古墓遭盜墓賊盜取,讓人們有了一些偏頗的印象,那就是盜墓賊發現古墓的手段比正規的考古人員更為高明,其實則不然,全國每年一起挖掘的考古工地就達上千之多,只是沒有被報道出來而已,因為這是考古工作者的本職工作,沒有新聞的價值,不太容易引起關注,除非有了重大發現。

曾經的考古隊也靠著一把洛陽鏟行走天下,而如今已然有了很大改變,使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探索,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的團隊就曾利用“遙感考古”技術,基於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通過人機交互解譯米蘭古屯田灌溉系統的詳細結構。不僅如此,還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VR)結合,產生“時光機”般的效果,還原遺址的初始狀態。

其實許多被發現的墓葬早已被盜,而且盜洞極多,同一個地點歷朝歷代的盜墓賊都有光顧,這到不是他們手段有多高明,是因為這些墓葬在下葬的時候就早已被盜墓賊盯上了,往往墓主人剛下葬沒幾年,防衛稍有鬆懈便遭到盜挖。

其次盜墓賊中不可否認有高明者,這些人與風水先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本身就是這個職業,兼職盜墓,古代達官顯貴,入葬之前可都是這些風水先生定的風水寶穴,是有一定規律的,著名盜墓小說裡胡八一的口訣: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八重險,不出陰陽八卦形。並非毫無根據,它的出處正是著名的風水祖師楊筠松所著的《撼龍經》。其原文是: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險,定有王侯居此間。

這些風水秘術的確對於尋找重大墓葬極為有效,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警方抓獲了一夥盜墓賊,其中的一位世代從事風水先生職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經過研究與盜墓相結合,盜取了不少墓葬,其誤差不會超過10米,甚至更為精確。

總之,與正規的考古工作者比起來,絕大多數盜墓賊並沒有什麼過人的能力和知識,但他們人數眾多,雖然偶爾有發現,也是為了墓中的金銀財寶,對墓葬採取破壞性盜取,而考古工作更在乎,墓葬的歷史價值,通過開發墓葬使今人更瞭解過去,甚至對有的大型墓葬採取保護,而不是急於挖掘,從某方面來講給了盜墓賊以明確地提示,使其鋌而走險,2011年秦公六號大墓就是這麼被盜的,事實上大多數盜墓賊是衝著已經發現的寶物和墓葬而去的,並不是自己發現。


煙雨醉逍遙

誰說考古人員就不行了呢?現在考古勘探的手段越來越多,從盜墓賊那裡學來的洛陽鏟已經是基本功,在此之上考古人員還可以通過遙感、地磁、聲吶等等手段瞭解地下的情況,雖然不敢講“料事如神”,但是考古人員對地下遺存局面有大體的掌握,還是並不難的。

可能給題主帶來誤解的原因,我想有這麼幾個:一是考古工作者不僅勘探墓葬,還勘探城市,尤其是那些大區域拉網式調查,往往是對城市這種大型聚落所做。現在在儘量少挖的思想指導下,專門找墓的勘探在中國考古界已經很少了。相反,盜墓賊的“工作”就是找墓,想盡一切辦法、無所不用其極地找墓。如此一來,似乎顯得盜墓賊更有“效率”了。

另外,殘酷的現實是,現在在中國,盜墓賊比考古學家多多了。有報道稱,中國有十萬盜墓賊,但考古工作者只有一萬,這還不論一個農民晚上邪念一起拿著鋤頭就能成為盜墓賊,但想要培養一名考古工作者卻至少需要4年甚至更長的大學教育。另一方面,盜墓用時太短了,找到墓,進去,把東西盜出來,工作就完成了。而考古呢,就不說發掘,只是勘探這一項,就要佈設座標系、鑽探、記錄、建立數據庫、採集標本等等一系列工作,相當漫長。兩者相比,似乎就顯得考古找墓“比不過”盜墓賊了。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有些盜墓賊是本地人,聽聞的當地古墓傳聞比較多,對地形也熟悉,於是一挖一個準。那這樣相比,外來的考古學家就自然“落得下風”。不過話說回來,幹盜墓這種犯罪的事,還值得引以為傲“善於找墓”麼?何為正、何為邪,還是要分清。


挖啥呢

不會真有人相信業餘的能玩過職業的吧。

先說為啥考古人員很少發現古墓,多數是挖掘被盜地位古墓。

新中國建立的時候,還沒啥關於考古的法律。當時,一大票文人在著名文人郭沫若的帶領下決定挖個帝皇墓考考古,沾沾皇氣。他們最早的目標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乾陵。據說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裡面。在挖乾陵之前要試試手。由於清陵早就被人挖完了,於是他們選擇了明皇陵。選來選取選擇了明代建陵時間最長的,在位時間也最長的明神宗萬曆的定陵。

不要去相信什麼古墓裡都是機關的傳說了。再厲害的機關在國家機器面前都不堪一擊。萬曆皇帝的陵寢很快被挖開。人們看到了萬曆皇帝及其皇后地位屍骨,陪葬品等很多文物。對很多歷史研究都有幫助。黃仁宇在寫《萬曆十五年》的時候專門寫到了萬曆遺體出土的時候。

下面戲肉來了。

由於當時保管條件太差,出土的很多文物,比如絲綢等物很快風化,損壞掉了。對萬曆和皇后遺體的保存也出現問題。最後除了金銀瓷器保留下來其他的全毀了。萬曆的遺體最終被火化。

但是,郭沫若們沒有失望,決定對朱棣的陵寢開刀。申請遞上去了,最終被時任國家總理的周恩來拿到。總理的批覆是

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要留點給後人來做。

並叫停了所有準備開挖的帝皇陵考古工作。之後數十年來所有帝皇墓都是意外挖開,再進行搶救性挖掘的。比如隋煬帝的陵寢就是開發商發現的。

近代史上的大規模盜墓大約是兩次,一次是孫殿英挖清陵。據說當時動用了數萬軍隊,用了大炮轟開墓門才進去的。

第二次是對乾陵的盜挖。準確的說乾陵可不止一波人動過想法。最早在唐朝的時候,黃巢動用了三十萬人,挖了三個月,沒挖開,放棄了。民國的時候也是,大炮都架好了。結果天降暴雨,持續三天。有傳言稱老天爺發怒了。於是這次盜挖不了了之。

受到盜墓小說的影響,很多人印象裡盜墓賊都是很厲害的。找墓穴位置,破機關,挖財寶之類的。這麼說吧,如果你相信一群沉浸歷史數十年的專家比不過野路子,那真沒辦法。僅從二者對比上看。你盜墓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得注意不被發現,人手不能多,多了會洩密。而考古屬於國家正規工作。發現了墓穴,只要允許挖,我直接圈地了。想挖幾年挖幾年。動用大型機械,地皮都挖下去幾米,連古人上廁所的位置都不放過。怎麼比。

當然,法律規定,除非已被挖開的墓穴,否則不能進行考古。所以一般新聞上描述的都是這樣的。

某墓穴被盜墓賊挖掘,考古工作者進行搶救。

沒有法律攔著,這考古專業者可都是猛虎下山啊。


無所事事161773009

一網友就這個問題調侃到:國家考古好比是姜昆等體制內的相聲演員,他們幹不幹都有工資拿,即使是搶救性發掘了一座古墓,裡面的東西也不是他們的,所以他們不必去找墓。


盜墓賊好比郭德綱等草根相聲演員,不主動去幹就沒飯吃,所以他們要努力提高找墓的技術,多找墓多挖墓,才能有飯吃。


這只是開個玩笑罷了。考古人員真不如盜墓賊的技術高明嗎?


我國現在的考古隊可謂是“鳥槍換炮”的時代,洛陽鏟早已成為過去式,科技發達到你無法想象的地步。


地磁、聲吶、遙感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簡直可以用“千里眼”來形容,盜墓賊哪裡有可比性呢?

考古不是不是大家想象的就是挖墓。對墓葬的考古研究只是他們工作的極小一部分。


我們來看看考古人員的工作範圍有哪些:


1、各種遺蹟的勘探,比如城市、村落、廣場、道路、房子、工廠、市場、寺廟、溝渠、橋樑、沉船……幾乎所有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廢棄後都會變成考古對象。


2、地表遺址,比如秦始皇陵、大運河、長城、莫高窟等。


3、 地下遺址,需要鑽探或其他探測儀器勘探,比如採集地表遺物,比如觀察剖面。通過上述手段,來判定遺址的基本情況。如範圍、面積、深度、地層和年代等。


4、採集各種遺址信息和資料,包括實物、照片、圖紙等手段是通過系統調查或發掘,揭示地下埋藏的遺址的情況,比如上述各種遺蹟的位置、形狀、尺寸、質地、建築方法、年代、保存情況、堆積成因、相互關係等。


一般處於保護文物的考慮,儘量不會主動發掘,如果由於其他不可抗力需在文物保護單位範圍內進行動土施工,才由考古工作者進行搶救性發掘。


盜墓賊的“工作”是什麼?專業盜墓!


挖空心思、削尖了腦袋、窮盡一生經歷找墓、盜墓。這就是“術業有專攻”,不服不行啊!


盜墓賊靠什麼發現被夷為平地的古墓呢?


盜墓在中國分南派和北派,盜墓手法不一樣。沒有盜墓前的準備工作還都差不多。


1、北派盜墓法


清末前,北派用鐵錐盜墓,將其插入地下,提起後用鼻子聞氣味,靠氣味判斷地下埋藏有什麼物品。


民國初年,洛陽有個叫李鴨子的人,發明了洛陽鏟。洛陽鏟的發明使盜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

把此鏟每向地下鑽插一下,就可以進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圓口內的土,原封不動地帶上來。


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


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佈局。


2、南派盜墓法


由於南方土質等原因,很少使用洛陽鏟。他們採用分金定穴法。

湖南學者劉鴻伏歸納南派盜墓賊的方法


為:“望”、“聞”、“問”、“切”四字訣。像中醫學把脈看病一樣。


(1)、“望”是看風水


有盜墓賊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必有寶物。


(2)、“聞”即嗅氣味


有的盜墓賊專練鼻子的嗅覺靈敏度,他們不吃辣的、不吸菸、不飲酒。在盜墓前,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


據說聞功最好的盜墓賊可以分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氣味差異,準確程度令人驚歎。


(3)、“問”就是踩點


盜墓賊裝扮成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專門跟當地老人聊天,從中瞭解古墓信息與方位。


這種人口才好,擅於應變,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4)、“切”即把脈之意

一是指找打洞方位


就像中醫給人把脈一樣,切準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槨尾,盜取葬品。曾國藩墓就是被用此法盜掘。


二是指摸取死者身上寶物


盜墓賊從墓主頭摸起,經口到肛門,最後摸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緻冷靜,講究沉靜準確,沒有遺漏。


三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


盜墓高手過不需用眼看,用手把物品慢慢撫摸一遍,就知道是哪個朝代文物。


這就是“望”、“聞”、“問”、“切”四字訣。


盜墓賊哪裡比考古人員強呢?


1、人數


盜墓賊的人數眾多,多得無法估計。有人估測我國有十幾萬,考古工作者只有一萬多人。


培養一名考古工作者,至少需要10多年,甚至更長教育;盜墓賊可能只是一個農民,因為一個想發財念頭,就可以去盜墓了。


2、用時

盜墓賊只要找到墓,挖掘進去,把東西盜出來,工作就完成了。


而考古人員需要詳細勘探、佈設座標系、記錄、建立數據庫、採集標本等一系列工作,最後才能挖掘。

二者對比,就顯得考古找墓難度大,而盜墓賊就得心應手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性質和目的不一樣,結果當然就不一樣!

有人說國家考古是國營盜墓,其實是有失偏頗的,盜墓賊乾的是毀壞性挖掘,考古人員乾的是保護性工作。

但是有一點說的不錯,考古的確是國家性的行為,對於那些古墓裡面的寶藏,挖掘後跟其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導致考古人員探索古墓的積極性降低也不是不可能的,一般西方國家則採取抽稅或者提成的方式要求發現寶藏者瓜分。比如英國就是抽取20%的稅。

在我國古墓都是屬於國家文物,發現後應該進行上交,政府給予一定獎勵,比如一個農民在自家地裡挖出的千年烏木(價值多少,史論縱橫就不太清楚了),政府給予6000元獎勵,真是財從身邊過,一點不沾身啊!

知識點:《民法通則》規定,“所有權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為國家所有”。

因此,如果考古人員自己發現了古墓,很可能會將信息賣給盜墓人員,或者自己找人進行挖掘,畢竟自己辛辛苦苦幹一輩子考古也賺不了多少錢,這個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都是有可能的。

你凝望著深淵,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那些盜墓賊則不一樣,只要挖到了,那就是自己的,因此積極性很高,至於怎麼找古墓,史論縱橫在讀《鬼吹燈》《盜墓筆記》的時候,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都有一定的介紹,我還是比較欣賞霸唱的介紹,在《鬼吹燈》中也有尋找古墓的方法,當然不是分金定穴,而是通過對地名,地方誌等資料的發現,然後到當地通過當地居民的“套話”進行推斷。比如,大家應該都知道“公主墳”這個地方肯定有個公主墳。

講真,要不是縱橫有著王凱旋的身材,大金牙的體質,我早就去倒鬥了,還在這費口舌跟你們碼字。

PS:並不是說現在考古技術不如盜墓賊的先進,而是現在考古學以對現出土的文物進行保護和研究,並不是側重挖掘新墓,在建國初,因為郭沫若率領考古隊對萬曆皇帝墓進行了破壞性的挖掘,我國就定下了,能不挖就不挖的不成文規則,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研究內容吧!

最後放一張鬼吹燈,為天下霸唱打下call!


史論縱橫

事實上,並非考古人員不行,而是國家有政策規定,沒有遭到嚴重破壞的古墓不能主動發掘,特別是皇陵帝陵之類的大型墓葬,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墓葬裡面有什麼,更沒有把握將所有文物都完好保存下來。就像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當時郭沫若把它打開了,由於當時科技水平差,很多珍貴的文物都沒保存下來,損失極其重大。

所以,之所我們會認為考古人員比不上盜墓賊,是因為考古人員沒有主動去發掘古墓,一般都只是在古墓遭到破壞或盜掘的時候,進行搶救性發掘。現在已經發掘的那些古墓基本上都是被老百姓無意間發現的,如施工啊、耕地啊、炸山取石啊,亦或是或者是經過盜墓賊盜掘的。

還有就是,考古人員都是國家公務人員,一切聽從國家政策的安排,基本上也沒什麼利益可圖,所以也沒必要花太多心思去想哪有古墓。盜墓賊就不一樣了,因為有巨大的利益,所以他們整天就在研究哪有古墓。我想如果哪天亂世了,原本的那些考古人員完全可以變成技術高超的盜墓者,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

所以總的來說,不是考古人員不行,一來是他們不被允許去挖掘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墓,而來是他們沒必要這麼做。


我認為盜墓賊懂得風水,依靠古人傳下的羅盤,計算方位。而古墓當年選址也正是依靠風水學,所以他們會找的很準。

反觀我們的考古工作者,他們看重的並不是風水,而是現代儀器,孰不知,古人的智慧並不是那些現代儀器就能輕易破解的。

就拿打井取水來說吧,本人親歷過一件事,在一丘陵高地想打一口出水量大的井,總不如願,朋友幫忙請了些這方面的專業人員,都是些專科畢業的,又測又量的忙活了十多天,結論是:此地無法打出像樣的水井,無奈放棄。後來,經人介紹,找了兩個以土法打井的師傅,用羅盤找準方位,成功打出一口取水不盡的井。他們靠的就是古法。所以在找墓穴方面,使用古法風水學的盜墓賊勝過專業的考古人員。


火裡紅

盜墓很多時候,等於以命相博。風餐露宿,飄蕩在山河大地之間。而考古是根據一定文獻記在尋找古人的記錄。就如探險家發現古城一樣,很多外國探險家其實就是盜墓尋寶高手。敢用生命挑戰大自然神秘的人。考古並不是技術技能不行,或者某方面差。初始方向心態的差別。墓被盜了,才去挖掘。而真正保護古墓守衛古城得恰恰是曾經的盜墓賊,經歷太多的盜墓生死瞬間的考驗。真正的盜墓賊都會在某一時刻頓悟生死,不會在為錢財利益。挖掘寶藏了。反而為了子孫後代,或者人類繁衍保護墓藏,因為他們懂得生就會死,自己早晚也會死。盜墓賊轉變為守墓人了。考古很多專家也知道這些。所謂看星象就盜墓被槍斃什麼的,並不一定是盜墓高手。高手都在頓悟瞬間轉變為守墓人了。沒有守墓人心態,不被盜的古墓基本也就不存在了。而考古是挖掘被破壞過的古墓。盡力展示給人們而不會主動挖掘古墓。

所以不存在考古不如盜墓賊一說。盜墓賊9死一生。真正盜墓一輩子,壽終正寢的人很少很少。存活下來的基本都變成守墓人了,我覺得守墓人的腦袋裡存留的古墓地址比文獻記在都準確。而且他們絕對不會輕易說出來的,祖輩相傳。很多都是臨終交待的遺言。

考古知識學習了,技巧。而盜墓代代相傳。這有本質區別。


鷹擊長空93530926

盜墓賊靠什麼?

發現被夷為平地的古墓,盜墓賊是什麼人?

首先,盜墓賊一般都是農民。農民是種地的和土地打交道。而古墓一般都是埋在土地當中。一年四季,土地的變化誰最清楚?種地的農民。

今天碰到這個問題了,我就多回答一點。因為農民,他種地,他會閒,閒的時候一般都是冬季和秋季收穫之前。這些時間,而古墓這些傳說都產生在農村。祖祖輩輩口頭流傳的。就譬如我們這兒有什麼墳,什麼當官的埋在哪一塊兒?小時候,大人們都會跟你講這些故事的。後邊我會給你講幾個認識這些古時候的墳和墓的方法。

你有了這些故事基礎。最起碼你知道這一塊兒有沒有埋達官貴人,地主老財。這事兒流傳下來的啊!

一個線索。另外一個線索就是縣誌,也是地方誌。他上邊會記錄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有哪些名人,有哪些高官,出過哪些帝王將相,成王敗寇之類的?這個也是第二個要參考的線索。

有了這兩個線索。你就可以大概知道這一片會埋什麼樣的人?這個第一階段就是文化層面的參考,已經找到了。

這個是常用的三種看古墓方式。有的墓葬在地上的很高很明顯。這種不要去碰,一般現在都是文保單位。看風水就是了解墓葬走向與節前有明堂後有靠山,左青龍右白虎的這種方位,再結合傳下來的故事。這個能找個一半。第二種看植物,因為中國人喜歡帶數目標上,種上一些柏樹松樹。所以你就看那些適合做墳墓的地方,莫名其妙的有很多大樹上了年頭的。結合第一種,你就已經有70%的把握。第三種看土,墳墓在哪?地下。我們就要讓這個土會說話。怎麼讓這個土會說話呢?這個東西我不能再說了,再說都有點兒過了。



行者視野

必須承認題主觀察到了一個現象,但是它並不能說明盜墓賊能夠發現墓葬就很厲害,也不代表考古人員發現不了這些古墓。

首先有必要澄清中國目前絕大多數的考古發掘工作是如何啟動的。隨著中國最近30年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大型基礎建設的實施,大型基礎工程比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蒙華鐵路等國家性大型建設項目的開展,無法避免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加之城市化的迅速普及,城區的擴張、修路、架橋、地產開發等等也需要動用大量土地。在歷史悠久的中華大地,一旦動土就有可能破壞地下沉睡成千上萬年的古代遺存(墓葬和聚落),尤其是在地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比如西安、洛陽、荊州、邢臺、成都等地(即國家級大遺址保護片區)。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國家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就有規定,在工程動土之前必須經過考古勘察地下是否有文物,不然工程不予批准實施(在上述地下文物資源豐富的幾個地區是這樣的規定的,但是地下文物資源一般的地區,目前似乎還沒有這種規定),這個規定的目的就在於儘可能地保護地下文物,即在工程動土之前採取文物保護措施。我們熟知的三峽工程就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考古會戰(在水庫淹沒考古遺址之前搶救文物),全國的幾十個考古單位都有參與。

我們國家的文物工作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因此在理論上,考古人員不會主動去發掘古墓或古代遺址,而是在它們受到了或可能會受到破壞的時候才會去“搶救發掘”,即使考古人員希望主動發掘,國家文物局也不會批准。所以,考古人員大多數的時間是在進行“被動的考古發掘”,這和西方國家的考古情況類似。其實,僅僅這些被動的考古發掘項目就已經使考古人忙的不可開交了。其中一類搶救性發掘就是因為墓葬被盜才不得不進行考古發掘,比如曹操墓(但是發掘之前考古人員並不知道是曹操墓)等。

知道了中國考古人的工作背景之後,我們來更加直接地回答這個問題。考古人員並非發現不了地下的古墓,而是沒有主動去發掘它們而已。墓葬經過盜墓賊的光顧之後往往被洗劫一空,考古人員雖然痛心疾首,但是隻能採用搶救發掘的手段來進來避免更多的損失,考古人幾乎不會主動去發掘墓葬。發現墓葬對考古人和盜墓賊來說都並非難事兒,

考古人並不是不行,而是不能去做而已。

文物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