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為什麼選擇咸豐繼位,而不選擇恭親王奕訢?

微百科noland

文/搞哥讀史

道光舍奕訢而取奕詝,立奕詝當了皇帝,原因有很多。

官方的說法,即道光的立儲遺詔,說的是“皇太子(奕詝)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必能欽承付託。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統,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無非是道光認為奕詝比奕訢更加適合來保大清的江山社稷。

奕詝為何能在與奕訢的鬥爭中勝出,得到道光的肯定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奕詝仁孝。

關於這一點,正史野史都有所描述。

其中一個故事,《清史稿》杜受田傳中記載道:

“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

另外一個故事記錄在《清朝野史大觀》中。

道光年老時,有一天同時召見兩位皇子,考察二人的能力。奕訢的師傅卓秉恬事先教他“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奕訢在父皇面前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對國政的看法。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教他別談國事,只跪在地上痛哭祈求道光病情好轉,以此打動了道光皇帝。

在這兩個故事中,奕詝的行為都有一點表演的性質在裡面。不過演戲能演一時,卻不能時時處處都演。咸豐的仁孝,應該也是發自內心的,而道光認為這是一名人君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

第二,奕詝的身份。

咸豐,即道光的四兒子奕詝,是道光過世的孝全成皇后所生。奕詝既為嫡出,在道光在世的兒子中年齡又最長,自然是道光選擇接班人的主要考慮對象。

此外,孝全成皇后是道光最愛的后妃,但紅顏薄命,很年輕就去世了。道光很容易將自己對孝全成皇后的這份愛意,補償到她唯一的兒子奕詝身上。

在許多討論中,有人認為道光為了一己私心,放棄了更有才能的奕訢而選擇奕詝,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太正確的,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說法。

無論道光在感情上是否更親近奕詝,但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他必然要為祖宗社稷考慮,選出來的繼承人也肯定是他認為更有能力執掌權柄的人。而事實上,道光年間大清面臨內憂外患,一為太平天國,二為洋人挑起的鴉片戰爭,咸豐登基之後,重用漢人,花十年時間逐漸平定太平天國,這一點奕訢不會比他做得更好。只是在對待洋務的問題上,咸豐繼承了道光的缺點,不能正確地面對西方國家的發展,總以天朝上國自居,對現代外交事務一竅不通,招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


搞哥讀史

文/炒米視角


清朝有兩個最勤奮,最職業的皇帝。一個叫雍正,一個叫道光。兩個人接班時都面臨一個爛攤子,但這兩人最後的結果卻截然不同。雍正十三年的努力,又帶來一個甲子的鼎盛王朝;而道光二十年的努力,十年的沉淪,卻帶來了整個中國落後於世界。

道光的布丁與雞蛋曾經是那個時代最奢侈的節儉!(一個雞蛋5兩銀子,一個補丁5兩銀子)道光剛登基的時候,平叛張格爾,收復喀什四城。整頓吏治,改革鹽法、漕運,一度讓人看到了一線希望。然而時間定格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熟悉近代史的人都明白1840年意味著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這是一個千年未遇之大變局時代。這是一個大國夢醒的時代,這本應是個順勢改革、奮起直追的時代。然而第一次鴉片戰爭,直接擊碎了道光皇帝的自信與果敢。他從此變得消沉,變成了一隻把腦袋塞進沙子裡的鴕鳥。道光20年後的道光,對於政事,變得越發謹慎,越發需要得到認可,喜歡別人的阿諛奉承,聽不得真話。


從雍正發明秘密立儲制後,就沒有儲君制度了。所以不到道光閉眼,我們無法得知誰會是下一個皇帝。然而到了道光晚年的時候,可供立儲的人選已經很少了。活著的僅剩三個兒子。分別是道光最喜歡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生的奕詝(後來的咸豐)、奕誴(惇勤親王)、奕訢(恭親王鬼子六)。而奕誴是過繼給惇勤親王綿愷,襲親王位的。所以繼位皇帝的人選只會在奕詝和奕訢中產生。


很顯然奕訢其實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從其理政能力和政治智慧,即便不能挽回敗局,至少可以不輸得那麼慘!

而奕詝其實除了自己母親受寵外,本無任何優勢,小時候得天花留了滿臉麻子;騎馬摔了腿,成了個瘸子。

但是我們剛才分析過道光帝的具體情況了。道光二十年後的道光是一個失掉自信的鴕鳥。而奕詝在他師父杜受田的指導下,在儒家道德的包裝下儼然賢者無二。

清史稿裡《上諭檔》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當然還有一則小說家言,可能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故事,說道光臨死前問奕詝和奕訢兩人的治國策略。奕訢張口若定,從國內外形勢到具體策略方案一通談;而奕詝則是一個勁地哭。道光問奕詝為何哭?他回答父親已經病成這樣了,我已經方寸大亂了,沒心思想治國的事。道光大為感動!於是當場決定傳位給奕詝。故事而已,聽聽就好!

實際上還是以奕詝師父杜受田和奕訢師父卓秉恬為代表的兩股不同理念勢力鬥爭的結果。杜受田是傳統理學儒家,而卓秉恬是”心學”新理學儒家。面對大變局,一個求守,一個求變。

很顯然道光並不認為時代變了,舊的理論需要變,而只是認為是做大臣的心不夠誠,沒有按照”康乾盛世”的祖制進行嚴苛自己。所以

奕詝是個“賢者”,他定能承襲祖制,恢復榮光!而奕訢那種用“巧”之人,日後定是取亂之道。


這個理念其實在之後,不單單影響了奕詝(也就是咸豐帝)的悲劇執政生涯,還徹底影響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後來的咸豐的女人慈禧。
慈禧後來教育光緒,完全就是按照這套邏輯來培養的,按照“聖君之道” 想把光緒培養成一代聖主!當然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培養出一個大杯具!


炒米視角

普天下的父母都宣稱自己對所有的子女一視同仁,但是心中必定有親疏厚薄之分。

道光皇帝一生有九個兒子。

皇長子奕緯,是道光皇帝最喜歡的兒子,但是在他二十三歲那年,突然死去。

二兒子奕綱和三兒子奕繼夭折。

四兒子奕詝,也就是咸豐皇帝。

五兒子奕誴,做事情浮誇,性格浮躁,不能擔大事。

六兒子奕訢。

剩下的三位年齡太小。

道光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只能夠從老四和老六之中挑選一個。事實上,這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咸豐皇帝奕詝在外表形象上遠不如奕訢俊美,而且還是一個瘸子。皇帝作為一個國家的顏面,形象上起碼要過得去,如果是殘疾人,就算天下人表面上不說,背地裡還是會嘲笑的。

道光皇帝雖然沒有過人的才能,但是兩個兒子之間的差別還是能夠感覺出來:老四老成持重,但是才氣不足;老六才氣過人,但是看起來不太能靠得住。

因為康熙時期發生的奪嫡慘案,雍正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就建立的保密制度,乾隆更是把這一制度定為永久的制度。

這一保密的制度有助於皇位的順利繼承,本來是好事。但是對於道光來說,卻成了一件麻煩事,他不可能聽臣子們的建議,也不能表露出來對於哪個兒子的好惡。

在性格上,道光和咸豐都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那種沒有太多才華和眼光的人。這導致他最終選擇了咸豐。

除了性格上的因素,咸豐的老師在這場看不見的鬥爭之中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咸豐的老師叫杜受田,他知道想要繼承皇位,不是戰勝六皇子奕訢,而是戰勝道光。這一戰略確實高明。

同樣是打獵,杜受田知道咸豐肯定不如奕訢,所以就讓他閒坐。等到道光皇帝詢問的時候,咸豐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心殘害生靈。道光一聽,贊他有君子之風,也就冷落了奕訢。

今天的我們不停的職責道光選擇咸豐是一個重大的錯誤:

咸豐昏庸保守,國家治理的一團糟,最重要的是他的寵妃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因為咸豐的無能,才得以統治中國五十年,荼毒百姓······

我們能夠看到歷史的來龍去脈,所以能夠指責。

但是擺在道光面前進行選擇的只是一個剛滿15的孩子與一個不到14歲的孩子。


詩書君

俗話說:話要往人心裡說,事要向人心裡辦。人家想吃酸給酸,人家想吃甜給甜,人家才能喜歡你。順杆爬,才上得快。

以上這幾點,咸豐可是都做到了。當然,這不是說他聰明絕頂,而是他師傅杜守田教徒有招。說起來,杜受田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揣摩道光皇帝的喜好,迎合他老人家

的心意,送其所喜 ,投其所好。

先說打獵吧,老六想的是打的獵物多,獵獲時間快,展示自己的武藝和才華。而咸豐卻劍走偏鋒,武藝我不如你,猜心眼我可比你強。這會兒老爹正被人吹捧為仁慈的聖君,我就順這根杆子往上爬,說春天到了,百獸產仔,我不忍心殺害它們。哇塞,一下子搔到了老爹的癢癢處:人家都誇我仁慈,這不,在我的言傳身教下,四兒也是這麼仁慈啊。呵呵,你看,兩顆紅心瞬間就一塊跳動啦。


再說問計國家大事。老四事先做了大量準備,從三皇五帝,到秦漢元明,治國安邦之策背記得滾瓜爛熟,研究的鞭闢析裡,在老爹面前是誇誇其談,唾星亂迸。

而咸豐卻一言不對,只是哇哇大哭,老爹問他因何而哭,他說,一想起老爹的身體,我就茶飯不思,日夜擔憂,心裡光想著用什麼辦法讓你老人家身體健康,萬壽無疆啦,那裡還有時間想什麼國家大事,想什麼誇試奪魁呀。

道光一聽,龍心顫戰,感動地眼淚差點噴出來,心說,我的個兒呀,還是你心裡有我,與我最親最近最知己吶。好吧,這個大印把子就交給你吧。

話說回來,老六傻嗎?他才不傻呢,要不人們怎麼都管他叫“鬼子六”吶。不過,咸豐更勝他一籌,咸豐是大智若愚,大奸若忠。


菜根漫譚

清朝前期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做的都不錯,只是從中後期開始由於各種利益糾葛逐漸做的不好。這裡只說道光皇帝選繼承人的問題。

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做的非常不好,給後來清朝的統治帶來諸多隱患,也是從咸豐皇帝開始,清朝加速走向衰落。

道光帝共有九個皇子,前三個已均早亡,後來到了選太子的時候,剩下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他們各有優勢,奕詝是長子,奕訢能力更強,道光為難了,該立誰呢?

兩次考驗最終確定繼承人!

第一次,道光皇帝組織眾皇子到南苑打獵。這次打獵老四奕詝心裡十分清楚,若是比打獵肯定不是老六的對手,於是向師傅杜守田請教,杜守田告訴他,既然你比不過他,乾脆就什麼都不射,到時候皇上問起來,你就說春天來了,母獸都懷著崽,不忍心殺生。這招果然管用,奕訢箭無虛發滿載而歸。道光呵斥奕詝為何一無所獲?奕寧照老師的話說了,果然道光當即誇獎奕詝的仁慈之心。

第二次,病榻前詢問治國之道。道光皇帝自知不久於人世,病榻前詢問眾皇子治國安邦之道。還是六皇子奕訢答的最好。奕詝深知這麼答題根本不行,索性玩套路,伏地痛哭,說到:“父皇病重,龍體欠安,兒臣日夜祈禱,惟願父皇早日康復,此乃國家之幸,萬民之福,兒臣此時方寸大亂,無法思考這些”,乾脆不答了。道光聽了甚是感動,於是決心立奕詝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

道光在遺照裡封奕訢為親王,希望把身後事交由兩個兒子共同治理。可是他太天真了,咸豐當了皇帝后,處處排擠這位有才能的六弟,使道光的願望成為歷史的遺憾。從現在的馬後炮角度出發,如果當時立奕訢為皇帝,可能當時的清朝不至於那麼快就步入深淵了!


微百科noland

圖片一:道光皇帝

有個好母親

道光皇帝不論在歷史上對他有多少爭議,但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就是他對謫妻,就是咸豐母親鈕祜祿氏的情深意重。咸豐的母親深受道光寵愛,在17歲就被封為皇貴妃(後宮女子封號晉升很難,要知道慈禧有了兒子才被封為貴人)那時這個幸運的女人還沒有任何子嗣。她和道光的感情很好,據說她和道光在一起時叫道光“老爺子”,後來她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后。咸豐雖是四子,但前三個哥哥都死了,所以咸豐實際就是謫長子,“謫長子”的份量為咸豐加分不少。而奕的母親靜妃雖也受寵,卻比不上鈕祜祿氏。遺憾的是咸豐的母親在他九歲的時候去世了,幸運的是,儘管這個女人去世了,但在道光的心中並沒有忘記她,道光一直思念著她,在修建陵墓時,還要求與她合葬。母親在道光心中的份量,更是成為咸豐的助力。

圖片二:咸豐皇帝

有個好師傅

咸豐還有個好師傅杜受田,此人揣摩道光心理非常到位。道光曾舉行了一次狩獵活動,要求皇子們參加,奕弓馬嫻熟,咸豐肯定不是對手,他就為咸豐準備了一套說辭。結果,奕滿載而歸,咸豐卻兩手空空,道光很是不滿意,咸豐對道:“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且不想以弓馬一技之長,與諸兄弟爭高低。”這一下,他的行為就上升到了仁孝之心的高度,非常符合儒家教育理念,而奕的行為就遜色多了。

1850年,道光病重,他對立誰為接班人還猶豫不決,畢竟老四仁孝,老六能幹。他決定召見兒子再進行一次考核,問問他們對朝政的看法。結果奕回答的頭頭是道,而咸豐又一次神回答:“皇阿瑪萬壽無疆,兒子不敢想這些非臣子能考慮的問題。”多麼貼心的回答,道光被感動了,堅定了立咸豐為繼承人決心。

圖片三:劇照皇后、奕寧、奕

道光三十年,在他臨終前,在圓明園召見了重臣宣示了親筆硃諭:“皇四子奕寧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確立了咸豐繼位的合法性。


馳騁古今

其實很多人都在想,如果當年繼承皇位的是奕訢而不是奕詝,那麼清王朝的命運會不會發生改變。按後世的眼光來看,奕訢的才能遠勝於奕詝,但是道光帝為什麼選擇了庸碌無為的奕訢呢?

道光帝旻寧,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一共有九個兒子,其中前三個兒子都死的比較早。道光二十六年決定確立繼承人的時候,旻寧已經64歲。

當時,皇四子奕詝(其實是皇長子)也就14歲,而皇六子奕訢也就13歲,夾在中間的皇五子已經過繼給了淳恪親王。其他剩下的皇子都是六歲以下的小屁孩,所以當時能夠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只有奕詝與奕訢兩個人。

奕訢與奕詝兄弟兩人年紀差不多,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奕詝10歲的時候,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突然死去,所以由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兩人感情更加深厚。

關於最後稱帝的不是奕訢而是奕詝,有很多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旻寧在寫繼承人名字的時候,有小太監偷看,看旻寧最後一筆很長,認為是個“訢”字。謠言很快就傳了出去,道光帝知道以後非常不高興,所以就改立了奕詝。

第二種,就是旻寧顧念與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鈕鈷祿氏的情分。孝全成皇后與旻寧的生母關係非常不好,從皇貴妃成為皇后之後不久就突然去世,旻寧非常傷心,所以就決定立皇后之子,不立妃嬪所生。

另外還有說法就是奕詝之所以能夠登基,就是因為他的老師杜受田。道光帝召集皇子們去狩獵,奕訢打了很多的獵物,而在杜受田的指導下,奕詝始終不願出手,告訴道光帝:春天鳥獸孕育繁衍,不願意為了與兄弟競爭而傷害它們,道光帝覺得奕詝非常仁慈,有帝王的樣子。

另外一次就是道光帝召奕詝奕訢討論國策,聰明的奕訢說得頭頭是道,而杜受田知道奕詝不如奕訢,就讓他不停地在道光帝身邊哭泣,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父皇千秋必定能夠長壽。道光帝認為這個孩子非常仁孝。

所以最終,道光帝冊立了奕詝為新君,奕詝也成為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眾所周知,道光帝是個非常感情用事的皇帝,他冊立奕詝而不是奕訢,最後造成了什麼後果,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吧。


澹奕

如果把你放到道光的位置上你會做什麼選擇呢?會選擇咸豐還是恭親王奕訢?我猜很多人會選擇恭親王,這又解釋了為什麼道光會選擇咸豐。

1、我們多數人只從才智上來看恭親王奕訢,卻沒有考慮其他的方面,治國者在道光看來仁孝最為重要,當年道光也就是因為誓死保衛皇宮,保護嘉慶帝才被屬意,是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即位的皇帝,到他選皇儲的時候,當然也會重點考慮仁孝一方面。

2、恭親王有時候過於聰明。過於聰明的人有時候就招人煩,論聰明的智慧我認為恭親王大於道光帝和咸豐帝,你的智慧高於老子是不錯,但是在皇家未必是好事,鋒芒盡露不利於穩居大業,相反老實仁孝的咸豐帝是守成讓之主。

3、加上一些客觀原因,道光皇帝的枕邊風,朝臣的力量等等都影響了道光帝的傳位。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這事也怪不得道光,道光不是神仙,沒有凡事先知預料的能力,他無法預測到老四咸豐是個短命鬼,在皇帝位十一年年僅三十一歲就去世了,死後最高皇權落入身強體健又野心勃勃的寡婦慈禧手中,使得大清王朝被一個女人統治禍害48年之久。其實咸豐皇帝也是個賢能的人,有識人善任的能力,後來剿滅太平天國延續清王朝壽命的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江忠源、李鴻章等人都是咸豐提拔任用的,關鍵是咸豐孱弱多病短命,後事沒有安排好。要早知道這樣,相信道光打死也不會選擇咸豐的,老六奕欣比起老四咸豐無論是文才、武藝和身體健康都強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