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醫叫消渴病,那麼能有多少人知道上消、中消、下消是什麼意思?

小安安乖乖

消渴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我們熟知的糖尿病隸屬中醫“消渴病”的範疇,凡具有口渴多飲,消谷善飢,尿而多甜,形體消瘦等情況都可確診為消渴病。中國傳統醫學的消渴症始見於《 黃帝內經·奇病論》,名為消渴。 凡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情志過極、房事不節、熱病之後、勞欲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消渴症。

其基本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三髒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 ,而以腎臟的病變為重。

消渴致病因素多認為從肺、胃(脾)、腎三髒之陰所傷而形成,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上消指的是肺熱津傷型消渴。主要臨床表現以口渴多飲為主,並伴有口乾舌燥、隨飲隨渴、尿頻量多、舌紅少津 、苔薄黃而幹、脈數等。 患者感覺是總覺得口渴,雖然喝了很多水,可還是覺得渴。

中消指的是胃熱熾盛型消渴。主要臨床表現以多食易飢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有力等。患者食慾旺盛,特別能吃飯,但是餓得也很快 。

下消指的是腎陰虧損型消渴。主要臨床表現以尿頻、量多為主,並伴有尿濁如脂膏 、 尿有甜味、腰膝痠軟、乏力、頭暈、耳鳴 、口唇乾燥、大便乾結、皮膚瘙癢、舌紅、少苔、脈數等。患者小便很頻繁 。

總結:肺燥、胃熱、腎虛並見,或有側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這三種症狀正好和西醫說的“三多症狀 ”,即多飲、多食、多尿不謀而合,即喝水多、飯量大、小便頻繁。


藥事健康

傳統中醫認為,糖尿病屬於“消渴症”範疇。根據不同症狀,消渴症又分上消,中消,下消。在糖尿病的症狀方面,“上消”偏重於中醫的肺,“中消”偏重於中醫的胃,下消偏重於中醫的“腎”。這裡並不是對應的現代醫學的肺、胃、腎完全是兩回事。

上消:

中醫認為,常見上消症狀是出現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小便量增加等。其實很少人會想到,糖尿病竟然會與肺有關係,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肺為水之上源,又具有通調水道的功能。這裡並不是對應的現代醫學的肺。簡單來說,中醫認為,肺臟不但是水的源頭,又能調節和疏通人體水液代謝,如果肺陰不足,外來燥邪侵入身體,肺部通調水道的功能就容易失常,自然全身水分無法正常分佈至臟腑,最後造成喝很多開水卻吸收不了,這時患者就會感到口乾舌燥。同樣道理,喝的水沒有吸收就只能排掉,所以小便量就變多。

中消:

中醫認為,常見中消症狀是患者吃飯多,但是容易感覺很快又餓了,而且食量大增但是體重卻在下降,平常患者容易感覺口渴,尿量多,大便乾燥,這是因為胃陰不足,又有燥熱,這時就會出現胃火熾盛,所以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加上吃入的食物沒有轉化成身體所需養分,而是很快地被排洩掉,所以身體才會變瘦。另外,胃火熾盛還可能造成腸道功能紊亂,這時就會出現便幹,便秘等症狀。

下消:

中醫認為,腎陰是一身陰氣之本,一般都是糖尿病病程長期發展之後,才會發展到腎陰受損的地步。腎陰不足,腎主收藏的功能就會減弱,這時患者容易出現臉色發黑,口乾舌燥,腰膝痠軟,睡覺出汗,心煩失眠,小便頻繁,小便顏色混濁等症狀。


內分泌楊金奎教授

其中,陽證都是少陽合併太陰,其餘的皆以三陰病為主。主要有以下幾種症型:

1.少陽太陰合病。表現口乾、乏力、腰痠、眼睛模糊,舌質偏紅,苔薄,兩關不調。主方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味。

2.太陰病。表現為口乾、吞酸、腹脹、腹瀉、便秘,舌苔黃膩,脈濡緩。主方附子理中湯。

3.少陰病。表現為乏力、疲倦、胸悶、眩暈、或腰膝痠軟、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或淡胖有齒印,兩尺弱,主方金匱腎氣丸或引火湯。引火湯我在臨床用的非常的多,它掌握一個辨證要點。上面可能眼睛紅、頭暈、咽喉疼痛、口渴等等,但是膝蓋以下是冷的,比較怕冷或者腰部冷痛,特別是伴有大便乾結的,重用熟地60到90g有非常好的效果。

4.厥陰病。主要表現失眠、眼睛模糊、睡眠比較表淺、乏力、口乾、煩躁、舌苔白膩,脈以左關弱為主,主方烏梅丸。


營養師張旭


炮兵小班

這個是中醫的問題,簡單來說人體有上、中、下三焦,對應的消渴病就是有上消、中消和下消,對於人體有三個臟腑,主要是肺,胃,和腎、膀胱等。

消渴病(類似於西醫的糖尿病),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用口語來說就是喝水多,吃飯多,小便多,身體體重減輕。但是臨床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有這麼典型的症狀,部分人表現為單一的症狀,比如只有上消的症狀等等。

其中上消對應的是肺臟。中醫講肺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水液的輸送主要是肺在主司,上消對應的糖尿病的症狀主要是以口渴(喝水量多)為主。

其中中消對應的臟腑是胃腑,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火旺盛則消谷善飢,中消對應的糖尿病的症狀是以多食(吃的多,飯量增加)為主。

其中的下消對應的是臟腑是腎與膀胱,中醫認為,腎主水,腎主司二便,膀胱主氣化,主儲存和排洩尿液,腎和膀胱功能失常也出現多尿(小便增多)的症狀。


杏仁健康

消渴病因啫慾不節,喜怒不慎或耗神過度或病後血衰或膏梁炮炙,酒酪潼乳,致腸胃乾涸,氣不宜平,淫熱之氣浸淫燔灼。鬱成燥熱,在上則使胃中津液不能上榮舌本而為上消。 在中則使所食之物|隨火而化,善飢多瘦小便頻數,而為中消。 在下則燥熱並於腸胃,口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溺有脂液,而為下消。 在上,中,者可治,在下者難治,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難治,若小便有甜氣及浮如脂,如燭淚者,此谷氣與腎氣並竭勻屬不治。而肥人糖尿病類孚消渴病,不能混為一治,宜戒飲灑,房慫,厚味等.,庶可挽回,否則縱有仙丹良方難見效。


黃錄行天下


滿懷冰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