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寺廟當過和尚,為什麼當上皇帝后不學武則天興修寺廟?

飛鵠工作室

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任何一個英明的皇帝都不會大修寺廟,鼓勵平民出家。

和尚多了,對百姓,對統治者都不是好事,尤其對統治者不利。因為在古代和尚是不承擔徭役賦稅的。



如果任由寺廟發展,統治者找誰要錢要糧,找誰看家附院,找誰幹苦力。

一般情況下,很多人為了躲避徭役賦稅,會假裝出家,這當然不是統治者樂於見到的。

所以,為了防止這種事,自唐以來,平民出家做和尚都必須取得當朝統治者發放的職業資格證書,私自出家的要被處罰。



即便如此,有時候和尚人數還是猛增,所以統治者還得滅滅佛,像歷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都和佛教太過火熱有關。

作為一個英明的皇帝,朱元璋當然也知道佛教太盛對於一個國家的危害,對他統治的不利。

且朱元璋就是從寺廟出來的,他知道,某些寺廟不過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某些和尚哪裡會吃齋唸佛。



為了嚴格管控佛,道兩教,朱元璋曾嚴格規定未滿多少歲不準出家,限制州縣寺廟數,加強度碟和僧籍管理。

朱元璋還規定,不準在已有寺廟的基礎上,再私自修建寺廟。

總的來說,朱元璋不修寺廟,是統治需要,是為自己,為國,為民。


神遊五千年

武則天與朱元璋,都曾出過家,歸依佛門。為何武則天登基當皇帝后,大建寺廟;朱元璋登基當皇帝后,沒有大興土木建造寺廟。


首先,從政治需求來說:

武則天需要通過大建寺廟、造佛運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由於武則天的皇位,是通過將自己親生兒子拉下馬,不擇手段地搶來的,所以其得位不正。武則天需要大建寺廟,彰顯自己對佛主之真心。武則天通過造佛運動,指使佛門流傳出:"武則天得位當皇帝是天意"等讖語,用以控制百姓思想。武則天以女兒身登基當皇帝,這不被強凋綱常倫理的儒家所支持。然而大乘佛教急進派之經典中,便有以女身成佛的教義,所以武則天假託佛教女主為王的符讖,證明其特殊地位之合理。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宗教之厲害。朱元璋害怕宗教勢力顛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所以不敢大建寺廟、不搞造佛運動。由於朱元璋的江山,是自己憑本事一寸寸打下來的,所以其得位"最正"。朱元璋通過加入明教、逐步成為明教最高統治者,才能建立大明朝。正由於朱元璋當過和尚、加入明教,所以他親眼目睹了宗教對普通百姓控制力之強。於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非常忌憚各種宗教勢力形成氣候。所以和尚出生的朱元璋不敢大建寺廟、極力保持大明王朝處於世俗社會。



其次,從經濟情況來說: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盛唐時期。雖然武則天通過拉自己親生兒子"下馬",成功改朝換代成為皇帝,但是這次改朝換代並沒有造成生靈塗炭、對國家的負面影響也是微乎其微。武則天登基當皇帝后所接手的,是李唐王朝留下的充盈國庫。這使武則天大建寺廟,有充分物質上的保證。

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是元末亂世。元朝後期天災人禍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由於明朝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的,所以朱元璋登基當皇帝之初,整個大明王朝物資匱乏。縱使當年歸依佛門的朱元璋,想通過大建寺廟來回報佛祖,在實際行動中也會困難重重。



再次,從內心需求來說:

武則天家族信佛,這使武則天從小便受佛家思想的薰陶。作為唐太宗死後遺留的妃嬪,武則天被迫出家為尼。在武則天失勢的這段歲月中,佛祖的力量成為了她的精神支柱。所以武則天篤信佛、愛佛。

朱元璋雖然也曾出家當和尚,但這只是他為了填飽肚子的選擇。寺裡最終因為貧窮,將朱元璋趕出去自謀生路,所以朱元璋內心對佛感情不深。



這就是為什麼:武則天與朱元璋都曾有過佛系歷史,但他們登基後,一個大建寺廟、一個不興建寺廟。


i暢想歷史

這個問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朱元璋跟武則天一樣,並不厭惡佛教,而是跟很多知名僧人,交往甚密,並且興修了眾多的寺廟。

武則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之後到長安的皇家寺廟感業寺出家為尼。

據說,武則天在這裡受到了一個名叫薛懷義的僧人的百般呵護,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也是在這裡,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重逢,從此開始走上了登上皇位的歷程。

武則天因此對寺廟的感情很深,並且大力興修寺廟。她可能還有其他目的吧,大家可以猜猜看。

朱元璋,素有“乞丐皇帝”之稱,自幼家貧,父母兄長去世後,都沒有地方安葬。因為父母去世,朱元璋沒了生活來源,十七歲的他只能跑到了皇覺寺出家為僧。

朱元璋在皇覺寺當了還不到五十天的掃地小沙彌,就因寺廟缺糧,被迫開始了四處遊歷乞討的生活。這一去,就是三年多。朱元璋這三年的生活是很悲慘的,但給朱元璋的觸動也很大。

我們可能會認為,朱元璋此時會憤世嫉俗,對寺院也心懷恨意。其實沒有,這段經歷反而讓朱元璋“立志勤學”。二十多歲的朱元璋,經過三年遊歷,重新回到了皇覺寺。從此,朱元璋開始讀佛經,習武藝,博覽寺院中眾多的各類藏書。一直到三年之後,二十四歲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開啟了帝王之路。

朱元璋等於是在皇覺寺唸完了大學,開啟了心智,他不會恨皇覺寺的。這一點,我們從朱元璋登基後,下旨修建的寺廟數量就可以知道了。

朱元璋登基後,先後修復或者新建了般若寺、碧峰寺、西天寺(三山寺)、百福寺,梵惠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等等為數眾多的寺廟。

現在南京的雞鳴寺、靈谷寺,都是洪武年間重新建造的,是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朱元璋還給南京棲霞寺賜過牌匾,給於田產。洪武年間,僧人自己還建立了南京著名景區燕子磯的觀音閣。

由此可見,朱元璋並不厭惡寺院,在位期間,至少修繕建造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寺院。


奕天讀歷史

武則天興修寺廟,那是為了政治目的。因為李氏唐朝愛好道教。武則天要藉助大興佛教,打擊李氏皇族的政治地位,為自己“周朝”立威。

朱元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國家十分貧困。因為經過幾十年的戰亂和元朝腐敗的統治,大量土地荒蕪,勞動力也十分缺乏。

朱元璋十分重視開墾荒地,解放勞動力,恢復生產。朱元璋把很多豪門大戶的奴婢解放了讓他們去耕田。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國家的稅收和糧食產量。

寺廟,佔據大量耕田,出家人只修行,不耕種,不交稅,朱元璋當然不喜歡!

同時,朱元璋出身貧困,差點餓死,當過乞丐,當和尚也是被餓得沒有辦法。當上皇帝后,他對自己貧賤的過去十分忌諱。

朱元璋不許別人跟他說“和尚”“僧”,連“光”、“禿”也不許說!因為和尚是光頭!

有個李什魯,因為犯了忌諱,朱元璋命令武士,把他摔死在階下。

還有個馬屁精,讚美朱元璋“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朱元璋大怒:都說不讓講“光”!你還說!你還說“生”,就是僧!你就是罵我!你就是罵我!你就是罵我!

於是馬屁精就這樣被殺掉了。

你以為拍馬屁拍不死人?

郭德成,寧妃的哥哥,皇親國戚。有一天,跟朱元璋喝酒,大舅子妹夫挺好的。郭德成給朱元璋磕頭來著,因為郭德成禿頂了,朱元璋取笑他,“醉漢,你的頭髮光禿禿”。郭德成和喝多了,笑著說:“就這樣才痛快,剃光了才好呢!”完了,完了,完了。朱元璋沒有說話。郭德成嚇死了,回到家裡那個後悔,最後只有裝瘋,逃了一條命。

跟皇帝玩,就是跟老虎玩。老虎一動爪子,你就骨肉分離了,快著呢!

這就是一代明君的另一面,電視劇不怎麼演。都當上皇帝了,內心還是那麼自卑,那麼脆弱!那麼敏感。真是玻璃心!

不過,這玻璃心是要殺人的!


愚人節119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個熱愛歷史的人,對歷史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關注我一起交流。

武則天發跡前曾委身感業寺當尼姑,朱元璋投身紅巾軍前在皇覺寺當和尚,這兩人跟佛教都有很大淵源。至於後來為什麼武則天大興寺廟,朱元璋沒有,在我看來,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條件不同,二是政治需求不同。

武則天為了能當上皇帝,在她的支持者的建議下,採取了很多措施。除了打擊李唐皇室、殺子殺媳殺孫外,還任用周興、索元禮等酷吏清除異己者的辦法把控朝綱。

但是,這些還不夠。皇帝,又是天子,如果成了神仙,來當天子自然就不存在什麼心理障礙了。

自東漢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一直到唐朝,佛道兩教就明爭暗鬥不止。隋朝時期,佛教大興;唐立朝後,多為胡人血統的李氏尊老子李耳為祖先,道教興起。

武則天打擊李唐,自然就對道教也不客氣。她奉佛教為國教,自稱彌勒佛轉世,修建的寺廟、石窟中,佛像多有以武則天外貌取樣的,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據傳就是武則天的面貌。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武則天能這麼折騰,也是因為唐朝自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以來休養生息,勵精圖治,這時候國力強盛,疆域也達到了最大,家底殷實,所以才經得起武則天這麼任性。也就是在武則天主政時期,高仙芝兵敗怛羅斯,自此失去了中亞控制權。

反觀朱元璋立朝初期,剛剛經過元朝的荼毒和元末戰亂,民生艱難困苦,百廢待興,他就是再想大興土木建寺廟,也得考慮物質基礎。當初修建南京城牆都沒錢,還得求富於民,讓沈萬三出頭,還有南京的皇宮、各王府、各國家機關及全國各地的基本建設,更別說水利等基本民生設施。這些都是排在寺廟前的。

再者,朱元璋是領兵出身,政權是槍桿子裡打出來的,當然不需要佛教的那些虛名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即便是沒有大興土木修建寺廟,朱元璋對佛教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給每個兒子分一位大和尚輔助,這也是沒誰了吧。朱棣的重要謀士姚廣孝(法名道衍)就是這時候分給他的。

還有,這個時候的佛、道兩教,自五代和北宋開始,在當權者的推動下,提倡儒釋道三教是一家,俗稱白藕綠葉紅蓮花,關係大大緩和。這也有了後來朱棣既大興武當山,又在南京建紀念生母的大報恩寺的境況。

若有不當地方,請在評論區討論和指正,謝謝。


青語人言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別說興修寺廟,甚至十分忌諱他人再提他當和尚這件事。很多人因無意中犯了忌,而被枉殺。朱元璋不僅十分忌諱“光”、“禿”等字,就連“僧”字也討厭,乃至連和“僧”字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當然,這一切都要從他小時候的經歷說起。

身世坎坷,童年悽慘

朱元璋(那時叫朱重八)出生的時候,正是元朝末年,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吏治腐敗,災禍連年,徭役賦稅沉重,民不聊生。朱元璋就在這種時候出生在了一個冬涼夏暖、四面透風的茅屋裡,雖然說出生的時候也是天生異象,紅光沖天,以致鄰居以為失火(純屬扯淡的事),然而這些對他沒有任何幫助,他依然吃不飽飯,上不起學,只能給地主放牛為生,到17歲的時候,遇上大災荒,數天之內,父母親、哥哥相繼餓死,他卻悲慘到連塊給親人下葬的地都沒有。

入寺為僧,受盡屈辱

為了活命,只能去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和尚,可是他的苦難遠遠沒有結束,在寺廟裡,他就是一典型的勤雜工,打掃衛生,添油,擦佛像,都是他的活,乾的活最多,可他非但沒有得到尊重,反而經常捱罵受罰。當那些所謂的和尚在喝酒吃肉的時候,他卻在默默的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可就這樣的生活,也僅僅維持了幾個月,寺廟裡也入不敷出了,所有的和尚都不得不託缽乞食。就在要飯這種事上,朱元璋也被歧視,由於他的地位最低,讓他去的地方都是偏僻、貧窮的村落,經常飽一頓飢一頓,也就僅僅是沒餓死而已。

性格多疑,殘暴冷酷

在中國歷史5000多年曆史上,像朱元璋這樣經歷悽慘的開國皇帝,絕無僅有。正是這樣的經歷,養成了他殘忍冷酷的性格,為了掩飾他早年屈辱不堪的往事帶來的自卑心理,在他登上大位後,以強權壓制,對提及他往事的人,不管是幼時玩伴,還是朝廷大員;不管是文人還是武將,一律大開殺戒,製造了無數的冤案。


慣與長夜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朱元璋學武則天修廟?他不把天底下的佛寺砸乾淨就不錯了!寺廟給武瞾帶來的也許是美好的回憶,但是給朱元璋的絕對是痛苦的回憶。

武則天為什麼大修寺廟?一是因為她本人就篤信佛教,所以要修一修佛寺;二是她起家就在佛寺裡,被李治從尼姑庵撈出來當妃子,自然對佛寺更加有好感;三是因為李唐崇尚道教,她必須要樹立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來區分;四是因為當時國家經濟富庶,在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的發展下,國家有經濟實力大修佛寺了。

而這四條理由,再套到朱元璋頭上,符合嗎?不但不符合,而且正好完全相反。

朱元璋篤信佛教嗎?不好說,或者說不太可能,一個常年在戰場上刀口舔血的人,你說他信佛教?至少我不信。

朱元璋對佛寺有好感?有美好的回憶?別鬧了,他是因為父母都去世了才被迫當的和尚,在廟裡面被其他和尚欺負慘了,他會對皇覺寺有什麼好感?

而且不巧的是,蒙元政權恰好就是以佛教立國。朱元璋出於對舊王朝的否定,勢必不會大力提倡舊王朝的宗教信仰。

最後就是經濟實力的問題,大明剛剛建立,百廢待興,這個時候不狠抓經濟生產,還去修那些沒啥卵用的佛寺?朱元璋除非是昏了頭。

所以說,朱元璋絕對不可能像武則天學習,厲行節儉的他也不可能像武瞾那麼鋪張浪費。



青言論史

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大力興建寺廟,不像武則天那樣極力推崇佛教,我想大概是以下的原因:

一、朱元璋幼小時,是被迫出家為僧,而並不是像順治、李叔同之類是因為信仰,他只是到廟裡混口飯吃罷了。再者,窮鄉僻壤的小寺廟,有道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寺中的僧人素質很差,朱元璋當年又窮困潦倒,出身寒微,想必是髒活累活粗活都讓他幹,髒話醜話粗話都對著他噴,所以當和尚這段經歷,在朱元璋的印象中,肯定不是美好的。

這就像我們在中學階段的重重壓力下,雖然語文課本中選的多是古今美文,但讓無休止的背誦、抄寫、分析、測驗,弄得心生厭煩,提起來就反胃。再比如,上學時天天逼著做操,我現在一聽廣播體操的音樂就覺得刺耳,絕對不會自己開電腦寫東西時,用這個當伴奏解悶的。

所以當了皇帝的明太祖,再聽到什麼《金剛經》、《般若經》,木魚梵音時,並不是那麼悅耳舒心。


二、政權統治的需要:我們知道,當年元朝統治者是崇尚佛教的。元朝一開國,忽必烈就非常崇信吐蕃的上師八思巴。稱他為“大寶法王”,賜了玉印,還使用他創制的八思巴文字。


到了後來,這些僧人的特權越來越多,元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知識分子是臭老九,他們欺男霸女,像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所說的,那些“佛爺”見了平民想打就打,想殺就殺,見了漂亮娘們抓進寺中姦淫,也沒有官府來管。這並非是小說中的虛構,當時元朝皇帝(元文宗)下旨明文規定:“平民毆打西僧者,砍手,罵西僧者,割舌”。所以在元朝佞佛風氣大盛。

所以當朱元璋稱帝,改元為明後,自然不能還延續元朝這些傳統習慣,讓番僧們再度得勢,所以扶植本土的道教,抑制佛教應該是正確的政策。

相比之下,武則天所處的政治環境是大不一樣的,武則天在感業寺為尼,並沒有影視劇中說得那樣悽慘(具體有沒有過,史學者還有爭議),應該是在唐高宗的安排下進行的,為了掩人耳目。而且,李唐自認為是老子(李耳)的傳人,所以大力推崇道教,整個唐代,道教的勢力都非常大。而武則天為了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是想借佛教之力壓制道教。而且,佛門有識趣的人,造出一部《大雲經》,宣稱有一個天女,名叫淨光,會化身為女王,來造福世人。後來又把未來佛彌勒(當時還不是大肚子胖男形象)與之糅合在一起,宣稱武則天是彌勒降生。從而給她這個身為女性的帝王背書。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武則天大力支持佛教,興造按自己相貌的為模型的盧舍那大佛了。


當然,朱元璋也沒有像“三武一宗”那樣徹底滅佛,只是介於以上原因,沒有過多的支持佛教罷了。


江湖夜雨

這個問題是朱元璋和武則天在興修寺廟這個問題正好相反。我個人認為:請大家指點,

一,朱元璋從小出家當和尚,是為了一口飯吃,是他的父母為了不餓死這個兒子,才託人送到皇覺寺當了和尚,

二,朱元璋在皇覺寺是個剛入門的小和尚,受了不少欺負,髒活累活他都幹,並且還吃不飽,常常捱打,有遇天災,寺裡生活難以惟持,各僧侶都出去化緣,也就是要飯去,但個有不同,寺理等級高的去城裡要飯,而朱元璋只能去山區偏僻的地方要飯,要了一年飯差點餓死,後給馬圓外放牛,才保住這條命,

三,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最不願意想起的就是自己的童年,也更聽不的出家,和尚,寺廟,這些話太敏感,迫是他不在回憶起悲慘的童年,而他更不相信佛法,因為餓死的人太多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也餓死了,而佛慈悲,普度眾生,為什麼不救救這些可憐人,

四,這樣的童年,回憶起做和尚的日子,朱元璋還能修建寺廟嗎?

而武則天就不一樣了,

一,武則天山西人,從小跟隨父親在四川生活,父親在四川廣元為官,生下武則天姐弟幾人,母親賢惠持家,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幸福,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武則天的父親暴病生亡,母親只好帶著姐弟幾人回到了山西老家,在山西老家有爺爺,有叔叔,可生活了幾個月,風波突起,有個叔叔欺負武則天全家,還想趕走他們,武則天的母親為了幾個孩子,忍受著欺辱,忍受著痛苦堅持地活著,但時間長了,確實無法忍受,就去寺院求神拜佛,以得到佛的保佑,從此母親燒香拜佛,來減輕身外的悲痛,這也是一種精神寄託,也應響到了武則天的童年,使武則天從小就崇拜於佛教,

二,武則天被皇上選入宮中,封為武才人,也算是皇上的一位小妾,皇上死了之後,按皇規,有的妃子就去陪葬,有的發到寺廟裡出家為尼,而武則天就被髮送到感業寺出家,在感業寺武則天遇上一位貴人,法師郭懷義,法師看出她一後比成大器,就沒為她剃度,在寺裡等待時機,武則天在寺院裡也得到了法師的照顧和呵護,而她在寺院裡生活的也不錯,之後遇上了當今皇帝李治,才有武則天的出頭之日。

三,武則天被接入皇宮,得到了皇帝李治的寵愛,沒多久就高高在上,權力在握,武則天大權在手,一呼百應,這讓她永遠忘不了感業寺對她的恩德。

四:武則天當了皇帝,建立了大周,一方面武則天興修寺廟是為了國家和老百姓的安定生活來著想,一方面也是童年的回憶和知恩,興建寺院讓全國人民拜佛敬佛,從而也得到了更好的政治管理。


手機用戶55455936781

文|小燦哥說歷史

朱元璋做和尚是迫不得已

朱元璋小時候都沒有個大名,一直到投靠郭子興之前都叫朱重八,跟劉邦一樣,就叫個劉老四。

後來朱元璋家裡實在太窮了,自己的父母死了都沒有錢買棺材,用草蓆包著就下葬了。

所以朱元璋去皇覺寺做和尚是迫不得已,是走投無路的無奈之舉。

可是沒過多久,寺廟還倒閉了,朱元璋又被寺廟拋棄了,無奈只能做個遊僧,說白了就是一個乞丐。

這是朱元璋的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他這個人疑心特別重,而且極為敏感,做了皇帝之後,更加不願意人們提起朱元璋做過和尚的經歷。

提起做和尚的經歷,是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在朱元璋面前,一些跟和尚有關的詞語,比如“光”、“禿”、“僧”是絕對不能說的,就連“僧”的諧音都不行。

野史說,有個叫蔣鎮的寫了一首《正旦賀表》,拍朱元璋馬屁,其中有“睿性生智”一句,誰知朱元璋說“生”與“僧”發音近似,是在說他做過和尚,蔣鎮就被殺了。

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大肆興修寺廟

1.朱元璋認為拜佛是沒有用的,在他最餓肚子的時候,佛祖也沒有來幫助他。

2.元末明初,經歷了多年的戰亂,百廢待興,朱元璋認為應該集中精力恢復生產,不能夠大興土木,浪費錢財。

所以朱元璋不會興修寺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