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功成名就之後是如何面對當年的恩怨的?


說到韓信,他對於劉邦建立西漢可謂勞苦功高。劉邦在漢中時,提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在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爭霸中,為劉邦打勝了幾場關鍵戰役。可以說沒有他,劉邦可能就當不了皇帝。不過在西漢建立以後,他地位不斷被削弱,最後落個夷三族的命運。對於他年輕的事,最著名的就是胯下之辱了。那麼,在西漢居高位的韓信,是怎麼對待當年的恩怨?


胯下之辱的典故,說的是韓信天天遊手好閒,拿著把刀到處亂逛。有一天,淮陰的一位屠夫看到他就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並當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仔細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覺得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這就是“胯下之辱”的來源。但是韓信功成名就後,並沒有追究屠夫的過責,反而是封他為中尉。他身邊人很不理解,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韓信是想到殺了侮辱的人也沒有用,還會給自己招致牢獄之災,不如忍一時以爭千秋。而且這也激發了韓信的自尊心,使他覺得自己不能繼續遊手好閒,再這樣只會讓人看不起。韓信不懲罰以前侮辱的人,也可以對外樹立一個好形象,顯得他做人寬宏大量、不計前嫌,這何樂不為呢。

就像蘇軾在《留侯論》寫的一樣:“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韓信是個典例,以他親身經歷告訴後人:小不忍則亂大謀。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被蕭何稱為“國士無雙”。漢十年,被呂后聯合蕭何以謀反罪名殺掉,留下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了韓信的兩件小事,從中體現了韓信的豁達心胸。

報恩:一飯千金。韓信是一位破落貴族,自幼父母雙亡,生活貧苦,貧困潦倒。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河邊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漂母)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連續幾十天都這樣。 韓信很感激,她說:“以後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 漂母卻生氣地說:“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夠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是落魄王孫才給你飯吃,難道我還圖你的報答嗎?”


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把當年救濟他的老大娘找來,賞賜給她千金,以示知恩圖報。漢朝時“一金”重為一斤,可換銅錢一萬枚,“千金”在那時候可是一筆鉅款。這是報恩。

報怨:胯下之辱 。韓信年輕時在家鄉的淮陰市場上,經常受到一些地痞流氓的羞辱欺凌。一次有個屠夫故意挑釁他說:“看你個子高高大大的,腰裡還掛刀挎劍的,但你內心裡膽小如鼠。” 他當眾侮辱韓信:“你要是有種,就拿你的劍刺我;如果你不敢刺,你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 韓信兩眼盯著這個惡少看了半天,一語未發,就從其胯下爬了出去。所有圍觀的人都鬨然大笑,認為韓信是個軟骨頭。


待功成名就、衣錦榮歸後,韓信找到了當年讓他忍受胯下之辱的惡少年,出乎意料地任命他做楚國的中尉,並對在座的楚國將相大臣們說: “這是一條好漢,想當初他向我挑釁,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當然可以。但是划不來,不值得。因此我就忍了下來,你們再看看今天!” 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報怨手段,世人都說韓信胸襟寬廣、寬宏大量。 這件事傳開後也給韓信帶來了無比的光輝和滿足感,絕不是簡單的把那個人打一頓或者殺掉所能比擬的。 這也是一種報復!但表現得相當高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