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雖好,但茅臺鎮村民從不喝,他們只喝這種“散酒”,誰見過?

現在的茅臺酒,就是白酒中的奢侈品,一瓶市場價1499元的茅臺飛天,能不能買到還不好說,是小鎮上人們經常喝的酒,那麼這個小鎮也該負債累累了。那麼對於本地出產的貴且少的產品,本地人當然儘量少消費,消費不起,那麼只能用於向外銷售,換回資金用於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這也是常識。

我就是地地道道的茅臺人,我們這裡的本地人都是喝自己窖藏的散白酒。馬路邊那些做酒生意的,有的確實是自己的私人酒廠釀造的,有的是買來賣的。而且茅臺大部分人都是賣的散酒,其實有些散酒不比盒裝的差,而且比盒裝的便宜。茅臺雖好,但茅臺鎮村民從不喝,他們只喝這種“散酒”,你見過嗎?

茅臺雖好,但茅臺鎮村民從不喝,他們只喝這種“散酒”,誰見過?

七次取酒——混蒸糙沙上甑蒸酒後第一次取酒,熟糟→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後取六次酒,共七次取酒。經七次取酒後的酒糟為丟糟。

產酒輪次:七輪次

感官標準:無色(微黃)透明、無懸浮物;醬香味明顯、後味長、焦糊味明顯。

我朋友他酒廠的師父是茅臺裡面找出來的,工藝,水等啥都一樣,只是高粱沒有像茅臺酒那樣放一年。味道就有區別。具他說,最講技術的是酒烤出來後的勾盤技術,茅臺烤酒要七輪次,味道千差萬別,前酸後焦,只有四五次最好。就要拿基酒來勾盤,把這麼多次的酒調到一個口味上。還要什麼幾年勾一次。好像酒從烤出來到上市最少要五年。

茅臺雖好,但茅臺鎮村民從不喝,他們只喝這種“散酒”,誰見過?

散酒來源五花八門,有各大中小酒廠裡取的基酒(沒經過勾調的初酒),有簡單勾兌的新酒,有勾兌陳放幾年的散酒,本人就有那麼幾個像瘋子一樣的朋友,用幾十年的陳釀簡單勾兌下去大排檔牛嚼牡丹的。

所以說,一般像這種釀酒產地,當地人喝的大多是散酒,並不太追求牌子,好喝、正宗就行,一是幾乎家家釀酒,人們都是行家,一聞就能分辨什麼酒好什麼酒不好,二也是因為沒必要去喝那種包裝的。茅臺鎮當地產的酒其實都可以稱為“茅臺酒”。像當地有很多純釀酒坊、酒肆,糧食釀的,天然勾兌,好喝不貴,喝多不上頭。

茅臺雖好,但茅臺鎮村民從不喝,他們只喝這種“散酒”,誰見過?

不可否認茅臺酒是好酒,但是價格中90%是品牌價值的體現,而不是酒本身,有地方政府的助推,有資本的追逐和炒作,有民間收藏,有限制產量等等。作為普通老百姓,捂緊錢袋過日子是常態。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你見過富士康的工人人手一部蘋果麼?這是不可能的。一樣的道理,茅臺鎮的人不喝茅臺才是正常的。話說有懂行的朋友嗎,圖中的酒您見過嗎,口感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