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滅了韓國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國滅了宋國之後,卻引發了五國攻齊,差點使齊國滅亡?

左丿子Filv

兩者歷史背景是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語。秦滅韓時,正是秦始皇時期,秦國的實力已經無人可敵,而其它諸候自保尚不能,更別談合縱攻秦了。下面來重點說說五國攻齊吧,這個事情發生在齊閔王時期,那時的戰國格局是秦、趙、齊三強並立於世,其它諸候國雖稱不上強國,也是國力充裕的二流強國。

五國攻齊其實是繼“馬陵道之戰”之後,又一個戰國格局的“分水嶺”。“馬陵道之戰”後以魏國為首的東方超級強國退出強國序列走向二流,為秦、趙、齊的發展強大騰出了戰略生存的空間;而五國攻齊之後,戰國格局的再度改變,則為秦國一統華夏提供了實質性的可能。

當時宋國擁有工商業大城陶,引起齊、秦等國的覬覦之心。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在蘇秦的鼓動下,做了各諸候朝思暮想卻又不敢做的事,滅掉了宋國吃掉宋國這塊表面肥裡面毒的肉。結果因獨吞“肥宋”招至列國忌恨,由秦國牽頭,燕國大將樂毅統領的兩路大軍打得齊國雞飛狗跳險些亡齊。經此一戰,合縱聯軍在樂毅的統領下連破齊國72個城池並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出逃。合縱聯軍破齊後大肆在齊國為所欲為,唯秦軍按事先約定不取一寸土,破齊後原路返秦。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秦軍在這次戰役中大費人力物力財力卻不要一寸土不要齊人一分軍資呢?果真如之前所說的是為了宋人出口惡氣以“有道伐無道”嗎?顯然不是,其實秦國雖然沒佔一寸土反而勞師遠程耗費軍資還搭上不少秦軍將士不少性命,但秦國卻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

通過這場戰爭,改變了“東齊西秦”兩大超強的戰國局面,使戰國格局朝著“一秦獨強”的有利局面發展。

眾所周知,無利不起早,在那個伐交頻頻強則存弱則亡的戰國時代,諸候各國為了強國存國可以臨陣退縮也可以隨時翻臉,甚至有仇不報反做敵國的奴僕的事比比皆是。各國征戰殺伐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便是謀取利益。然利益有大有小有近有遠,這次五國合縱伐強齊亦不例外。各國的最終目的還是想著把已經被齊國吞下肚子裡的那塊宋國“肥肉”從齊國的肚子裡摳出個來各自分肥。然秦的最終目的不是“分肥”,而是弱齊。

弱齊對於致力於一統天下的秦國來說,絕對是一筆“大買賣”,況且時值如今有四國“自費”幫忙已經最好時機。公元前293年秦軍在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佔魏韓五城,經此一戰魏韓兩軍元氣大傷。此後連年征戰至公元前288年,魏韓楚燕四國實力大大削弱,此時的戰國處於秦、齊、趙三強鼎立之局面。五國合縱伐齊正是秦國名利雙收的大契機和列國直接幫秦國“少奮鬥十年”的好事,此舉就算讓秦國直接負責合縱聯軍的軍費都樂意,更何況是各國“軍費自理”?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兩者歷史背景不同,秦滅韓的時候,秦國國力已經是傲立於九州,無人能敵。齊滅宋國時,天下秦齊趙三足鼎立,且魏韓楚燕趙受齊國威脅已久,滅宋引攻齊只是一個出師的理由!


齊滅宋,引發五國攻齊

此事發生在齊泯王時期,蘇秦假意合縱攻秦,又讓齊此時出兵宋國,意途引發五國憤怒轉而合縱攻齊,為報燕王妃方面之恩情(其實是愛)。

在此之前,齊國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正面抗衡的國家,擁軍80萬,作戰裝備,士卒戰鬥力都十分強悍。韓魏楚燕等國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四國皆有國土被齊國侵佔,可謂是積怨已久。假意攻秦,讓四國士卒當炮灰,讓四國感到自己成為了齊國棋子,加上四國本就和齊國積怨已久,矛盾重重。又有能與齊國抗衡的秦國率先出兵拖住齊軍主力,五國合縱能奪回曾經被齊國喪失的國土,為何不伐齊?


秦滅韓,五國已無力對抗

自從秦昭襄王時代的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已無力抵禦秦軍的強大攻勢,不是不救,而是有心無力。加上六國各懷心思,又豈能真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合縱攻秦"。

秦滅六國在昭襄王時代已提出來,秦國的國力已經到了一個可以以一敵六的時代。秦王嬴政在當時又是最雄才大略的君主,六國皆為碌碌無為之君。或許趙武靈王在時,才有延緩六國被秦國逐一吞併的可能!


二者歷史背景不同,天下格局不同,註定了結局不同!你們認為呢?


刀刀開心

首先,齊國滅掉宋國,獨自吞下這塊肥肉讓天下諸侯都感到嫉妒,宋國的陶邑,說起這個地方,大家恐怕沒有概念,但是我說另外一個人,大家就記得特別清楚了就是越王勾踐手底下那個謀士范蠡,他在越王勾踐手底下辭官不做,以後就跑到這個地方做生意,然後富甲一方,綽號陶九公,足可見這個地方有多麼富裕,齊國就是把這麼?一塊兒肥肉給吞下來了,天下諸侯哪個沒有能力去把宋國給拿下來,但是都沒有這麼做,原因為什麼都知道拿下宋國以後整個天下諸侯都可能會延長這一份肥肉,然後跟你為敵。

當時的齊王,為什麼會做這樣一個決定的原因。就跟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縱橫家有關,就是蘇秦,蘇秦就任齊國國相期間,讓當時的齊王大興土木,大肆揮霍自己的國力,與此同時,四處征伐惹下了不少的樑子,這些東西都促使了後來五國伐齊。

此時此刻,趙國傳位到了趙惠文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此時趙國即使單獨面對齊國人,然有一戰之力。燕國也通過改革拿下了千里胡地,國力大幅度的增長,此時的是韓國,魏國沒有經歷過伊闕之戰,還不是到了戰國末期那種誰見誰欺的地步,楚國曾經想征討韓國,但是卻被兩國聯軍打到一敗塗地,秦國更加不用說了,光是秦國一國的國力對抗齊國簡直綽綽有餘。

並且齊國在幾十年前的一次戰爭裡面徹底惹毛了燕國,燕王對於齊國的仇恨可以說是念念不忘,也正是由於燕國的不懈努力,才致使了。最後五國一起伐齊。

那麼為什麼秦國滅掉韓國的時候,其他國家沒有起來反抗呢?

首先,其他的國家都被秦國給打怕了,伊闕之戰長平之戰鄢郢之戰,與秦國面對面的,趙國,韓國,魏國,楚國,可以說國力被消耗一空,即便是財富能夠增長上去,這被殺死的100多萬士兵可不是短時間之內能夠增長上來的。

在此以後,秦國的國相也就是呂不韋在這個魏國的信陵君去世以後,命令蒙恬的祖父蒙驁,率軍拿下了東郡,徹底割斷了六個國家聯繫的通道,這個時候即便五個國家想聯合起來都已經不可能了。

並且韓國這個地方經過秦國多年的經營,可以說這個地方就窮死了,你韓國被滅了,這其他的國家也撈不到一口湯水喝。秦國滅掉韓國。《史記》上面就記載了兩步走,韓國即便是能夠聯合五個國家,也得抵抗到五個國家做出決定發兵支援韓國的時候。很顯然,這個時候韓國已經沒有那樣的國力了,就連韓國的公子韓非子都上見秦王說,你不要再去攻打我的祖國啦,再過個幾年,他自己就投降了,你就別打了。

此外,秦國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於其他五個國家的收買工作,秦始皇手底下有一個謀士叫尉繚,他曾經對秦始皇說過一句話,你只要給我10萬兩金子,我保證能夠收買其他六個國家在此之後,這10萬兩黃金就是存放在其他六個國家國庫裡面,等著你秦國的軍隊哪一天過去把他取回來,秦始皇稍微猶豫了一下,他就問了一句話說10萬兩黃金夠嗎?要不我給你20萬了兩。

也正是通過秦國不斷地收買工作。齊王甚至在秦國滅六國期間親自到了秦國的國土上,向秦王祝賀。


漩渦鳴人yy



秦國滅韓國和齊國滅宋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



秦國滅韓時,已經面對過無數次聯軍攻秦,越是到戰國後期,聯軍攻秦越是敗多勝少,山東六國對於聯手攻秦已經逐漸喪失了信心,再加上戰國四公子也已經一一去世,各國再也沒有雄主良臣。

當時的現實是,在秦國的遠交近攻、合縱連橫國策下,楚國被秦國打怕了,失地無數;齊國在以燕國為首的五國伐齊之戰中差點滅國,雖然在田單的堅持抵抗中最終復國,但是已經大傷元氣,難以稱雄;趙國與秦常平一戰,國勢衰微,面對秦國已經是戰戰兢兢,驚弓之鳥;燕國自伐齊失利,樂毅出走趙國之後,也是日薄西山。這些國家的現狀導致人人都想偏居一隅,哪怕瑟瑟發抖,能夠苟延殘喘就好,哪裡還敢牽頭對抗兵威極盛的超級秦國?



而齊國滅宋,只是五國伐齊的一個藉口,齊國滅宋之前干預燕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跟燕國結下了血仇。燕國任用樂毅等賢臣良將,臥薪嚐膽,苦練精兵,一直就枕戈待旦,靜待時機。


正好等到齊國滅宋的機會,而其餘四國因為齊國的囂張和稱帝,早已不滿,其中秦國更是想借機幹掉這個最大對手。趙國因為齊國滅宋威脅到自己的地緣政治,魏國是跟風趁火打劫,楚國是想貪便宜分點勝利果實,於是在以燕國為主,秦國做後盾的形勢下,結成了伐齊聯盟,迅速直下齊國七十二城,差點滅國。


謝金澎

五國攻齊是一個蓄謀已久的陰謀。

公元前314年,子之之亂爆發,齊國藉口平亂,派大軍開赴燕國,僅僅五十天就佔領了燕國全境。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就罷了,沒想到齊軍在燕國境內無惡不作,最終激起了燕國人的反抗,其他各國紛紛表態,如果齊國不撤軍,將會聯合起來與齊國開戰。隨後,齊軍迫於國際壓力撤出軍隊。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護送燕昭王到燕國繼位。局勢開始平靜下來。

燕國這次受辱,讓燕昭王懷恨在心,發誓要踏平齊國,報仇雪恨。於是築黃金臺,招攬天下豪傑。很快燕昭王身邊聚集了大量人才。燕國在燕昭王的治理下逐漸興盛,燕國隨即向遼東地區發展,擊敗了東胡拓地千里。強大起來的燕國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找什麼理由滅亡齊國。終於,齊國滅宋之戰給了燕國藉口。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其他五國組成聯軍,攻打齊國。

而秦國滅韓的戰爭雖然對各諸侯國震動很大,卻難以將各國統一起來,首先,各國沒有一個帶頭大哥。齊國在被燕國報復後已經失去參與國際事務的熱心。在遠交近攻的政策下燕國和秦國的關係比較密切,也不想攻打秦國。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已經元氣大傷,心有餘力不足。

魏國和楚國在被秦國近百年的攻擊下更是畏敵如虎。還有就是,等各國退兵後,秦國會集中兵力攻打臨近的魏國和楚國,這兩國怕報復肯定不會支持攻秦。

所以,這就導致沒有一個國家干預秦軍滅韓。


歷史風暴

秦國滅韓,已經都什麼時候了嘛。

自從信陵君魏無忌死後,趙國牽頭組織了最後一次攻秦,且失敗了後,諸國就再也沒有信心合縱了。

韓國為了自保,先是丟了上黨,棄車保帥,然後又用疲秦之計,幫助秦國搞基建設計,修鄭國渠,最後只能稱臣獻土,就這樣都已經逃不過去了。後面燕國就只能寄希望於刺客了。

齊滅宋,引來五國伐齊,吃下去的都吐出來了。這是多極化時代的必然反應:你吃下去了,實力大增,我們相對來說不就弱了嘛,所以肯定得在你消化完成前弄你一下,恢復原先的平衡局面,大家都半斤八兩,好好過日子。

(對於齊國來說,這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攻還是不攻?

不攻的話,不趁自己國運正隆,聲望正盛的時候,將其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土地和實力,那麼這種戰略優勢又有什麼意義。幾代之後就會風流雲散,更加沒有意義了。

攻的話,必然打破國際均衡,遭到幾國聯合進攻的反噬。

兩害相權取其輕,總得來說進攻還是更加有利。

只不過,沒想到結果那麼慘,最後雖然復國了,但是比起全盛時期,五大國土失去了其中三塊,且引發了齊國內部強烈的孤立主義情緒:你們隨便打,不跟你們玩了,俺們就在齊長城內過自己的小日子了。於是,趙國牽頭的最後合縱攻秦,齊國沒有參與。)

楚滅越,然後有垂沙之戰,被揍得夠嗆,祖產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都丟了,可以說是拿了甜瓜,丟了西瓜,總之還是賠本買賣。

秦得蜀,也曾引來幾國攻伐,只不過秦國守住了。而且巴蜀這種偏僻的地方,比不得中原附近的宋地得失,所以引發的反彈也比較弱。


史川成都

形勢不一樣。

齊國滅宋是在公元前286年,之後兩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差點滅了齊國。五國伐齊的發起人是燕國,當時的燕國經過變法,迅速崛起。不過當時戰國的形勢卻是齊秦對峙,齊國其實比秦國還要強一些。就在齊國滅宋的前一年,齊國也發起了一場五國攻秦。合縱連橫在這個時期非常突出,此時楚國經過楚懷王一系列失誤後,已經衰落。當時的宋國是一箇中等國家,位於齊,魏,楚之間,實力並不弱。就在十幾年前,宋國就擊敗過楚國。宋國是一塊肥肉,同時也是一塊緩衝地。

齊國滅了宋國,極大的增強了齊國的實力,引起了周邊已經衰落的楚國和魏國的擔憂。而一直在爭雄的秦國當然也不甘心。而經過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也一直在攻打齊國。齊國滅宋,就成了眾矢之的,很快就引發了五國伐齊。齊國從此衰落,秦國一家獨大。山東六國,唯有趙國還能跟秦國相抗衡。

秦滅韓,發生在公元前230年,這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開端。後面僅僅十年時間,秦就一統天下。此時的形勢,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後就已經衰落。山東六國根本就沒有能力對抗秦國。六國合縱抗秦也不是沒想過,11年前,楚國春申君黃歇就搞了一次五國伐秦,結果慘敗。

當時韓國被滅後,其他各國已經戰戰兢兢,根本沒有能力再組織合縱抗秦。


竹林孤琴

因為兩場戰爭的形勢完全不同。

齊國滅宋發生在戰國中後期,在位的是齊閔王,他之前齊國經歷了齊威王、齊宣王兩任明主,到他手裡實力空前膨脹,甚至一度與秦昭王互稱東帝、西帝。與此同時,其他各國也實力猶存,燕國經過燕昭王樂毅的勵精圖治,已從低谷中開始快速復興;趙國是趙惠文王在位,早已經歷了胡服騎射;魏、楚兩國雖然弱不少,但也實力猶存;更不用提強大的秦國。這種情況下,齊國也許單獨對某一個國家,勝算還很大,但只要獨自對付兩個以上的國家,必定會捉襟見肘。齊閔王又好大喜功,只盯著眼前的宋國,完全不顧齊國孤立於天下的現實,最終被燕國聯合各國打得大敗,險些滅國。

秦滅六國已經是戰國最後十年了。當時秦國一強獨大,別說各國單獨抗秦,就連六國一起合縱也不再是秦國對手,最後一次六國合縱是秦王政六年,只打到壽陵就退兵了,秦國反倒順手滅了衛國,設為東郡。滅韓是在秦王政十七年,這時的六國更是奄奄一息,秦國又配合正面戰場開展各種諜戰工作,尉繚、李斯、頓弱等都對六國權臣進行分化收買,趙國郭開先後讒害過廉頗、李牧兩大名將,齊國後勝更是把持朝政,使齊國斷絕與五國的來往,與秦國親善。秦國每滅一國,齊國都會遣使者去咸陽恭賀。至於剩下幾國,即便沒有奸佞,國力的衰微也導致他們自顧不暇,合縱無從談起。


張不叄讀秦史

其實春秋戰國是一個君子時代向小人時代的過渡期。

七八十年之前,一提貴族這個詞,那它代表的絕對是窮奢極欲,不勞而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一群人。但如果你認真看歷史,其實古代貴族中還是有一種貴族特有的君子氣與可貴的貴族氣質的。比如說項羽。他雖為末落貴族,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品質,和至死不屈,傲視天下的氣勢是讓無數後人折服的。君子時代隨著楚霸王之死凋零了,繼而開啟的是劉邦的小人時代。

再說一個孫臏幫助田忌賽馬的事。你仔細想想,原來人家賽馬的規則是分上中下三等馬分別組賽。這顯然是一種君子之間的一種公開公平友好的比賽與娛樂,也是一種優選馬匹的有效手段。而孫臏以下等馬對上等馬,以中對下,以上對中等的策略在戰爭中是個優選項,但大家是不是發現這其實就是個小人策略呢?

所以說戰國時代,到了一個見利忘義的時代。春秋無義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天下諸候的會盟起初都是基於血緣親情的義。孫臏的賽馬策略這時之所以被欣賞,說明社會以經是見利忘義了。你等別人救你怕是不能夠了,沒有落井下石算你人品好。


飛揚46644226

因為時勢不同。

秦國滅韓國時,秦國實力已經對其餘各國佔據極大優勢,各國已經喪失對抗秦國的信心,成為一盤散沙。首先是齊國長期奉行和秦國友好的政策。其他各國在公元前241年曾經合縱攻秦但遭到失敗,從而再也無心無力抗秦。並且各國高層有能力的人如信陵君,春申君此時都已死去,再也沒有可以領導各國抗秦的人。


齊國滅宋時,還有一個秦國在實力上與齊國相當,趙國,燕國分別處在趙武靈王,燕昭王治下,都處於軍事上的鼎盛時期。齊國滅宋打破了勢力均衡,激起了各國的憤怒。秦國想要一舉打垮齊國這個最強競爭對手,趙國要奪取河北地區,燕國要復仇,魏國想奪取原本宋國的土地。各國聯合的力量是齊國根本不能抵擋的,而齊國國土又缺乏天險和縱深,結果一戰就幾乎滅國,從此退出強國行列。

齊國失敗後,實際上形成了秦國和趙國的兩強格局,只是秦國更強一些。在齊國,燕國眼裡趙國是大威脅,它們更願意對秦國友好。趙國曾經長期以齊國為主要的攻擊對象,於是在長平之戰時齊國拒絕支援趙國。燕國在戰國時期與秦國親近了一百多年,長平之戰後還曾進攻趙國,它很晚才改變親秦攻趙的國策。因此這時無法形成六國聯合抗秦的聯盟。

長平之戰後趙國變得弱小了,燕國也逐漸認識到秦國才是最大威脅,五國抗秦聯盟才逐漸成型(而齊國始終沒有加入),但這時已經太晚了,五國聯合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垮秦國。秦國本身的實力加上函谷關天險足以讓它抗衡五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