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幾十年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樣板戲一樣,繼承了傳統又融入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白小金

曾經在六七十年代輝煌一時的樣板戲,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一些歷史事件的解密等,已經變得不再神秘、高大上。我們要用歷史的、唯物的、公平的眼光來看待那些特殊年代的舞臺藝術作品。



樣板戲的產生具有其歷史必然性、時代性。在那個以工農兵為主流的時代,創造出一大批具有能調動光大工農兵積極性、為國家發展起到推進作用的優秀文藝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改革開放以後,國門大開,一些來自外域的文娛形式對我國傳統的文化形式造成了極大衝擊。想想當年的鄧麗君、劉文正等等,對那時的年輕人具有多大的吸引力。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國家對文藝形式多樣化的主導政策,使文藝界形成了空前的繁榮。

文藝形式的多種多樣,人們對不同文娛節目的需求,娛樂公司出於經濟原因對娛樂界風向的影響等等,人們不再需要單一的文藝形式,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就是這個道理。

曾經輝煌的樣板戲,它畢竟代表了一個高度,也影響了一代人。但它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的產物,也有其歷史的狹隘性,它不會因為一些人的打壓而消失,卻也不會因為一些人的懷舊喜愛而再度輝煌起來。


純陽命理


樣板戲是時代性,政冶性極強的文藝形式,它的服務對象是工農兵,它要服務特定的政治氛圍。改革開放以來,上述條件都發生了相應變化。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都擠了進來。比如香港,臺灣的流行歌曲,通俗歌曲。日本的動畫片。美國,歐洲都湧進了一些不同類別的文藝形式。由於它的通俗性,很容易被接受。試想,聽了近十年的樣板戲,突然出現異彩粉呈的其他形式。誰不想換一下口味,於是鄧麗君為首的臺港明星紅滿天下,佔據了舞臺。一些老傳統戲迷又恢復了看傳統戲的習慣,劇院也重新上演傳統古裝戲劇。由於電視,電腦互聯網的普及,再加上古裝戲劇的受眾老化與分化,京劇和其他舞臺劇的觀眾急速下降。既使再排類似樣板劇那樣的作品,觀眾也不會多到那裡。何況重排容易,但達到當年的水準已不可能。因為政治條件不同了,演員的戲路,情感也不同了。還有是精於此道的人不是老了,就是改方向了,有的就跟本不願再唱樣板戲了!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出類似的新劇目了。還有是技術性的原因,由於樣板戲是導演中心制,而傳統戲又是主演中心制。玩主演中心制的演員去演樣板戲,



是極大的不適應。比如傳統戲表演者某一方面準備不到位,鼓師就不會指揮樂隊進入下一環節!而且演員也還沒吊板,琴師也不能開弓啊。所以主演在臺上是比較自由靈活的。現代樣板戲就不同,演員必須服從樂隊,樂隊與演員又必須服從導演。樂隊是根據樂章進行演奏,隊員只聽指揮的。指揮要全神貫注的完成自己的音樂程序,才不管主演的什麼吊板起唱呢!相反演員卻要特別注意準確的跟進演唱,不然就亂了套。唱詞也不能改動發揮,噓字,過度詞都不一允許出現。比如郭建光的蘆蕩裡那段,聽,,,,對,,,,岸,就不能像唱傳統戲那樣的改成,聽,,,對呀岸,,,。京胡也不敢在演奏中自行加花博取
觀眾的掌聲!

武打場面更是難度大,傳統戲打出手時,失手了可以撿起來重打。樣板戲失手了可是政治錯誤,到不是那個領導要跟演員過不去。是你演出的角色不能出錯啊。你想要是楊子榮與匪首對打,自己的槍或刀掉了,那楊子榮的形象不就砸在演員手上了嗎。由於樣板戲的整個演出過程像一部精密的機器在那運轉。主演與配角,演員與樂隊都是全神貫注,高度緊張。一場戲下來,所有演職人員的狀況可想而知。在目前舞臺演出不景氣的條件下,票房收入都談不上的景況中,誰還願去冒風險走鋼絲呢!個人觀點,歡迎網友評論,共同探討!


乾杯安德烈

不是沒素材、沒故事,而是沒人才,沒能力,沒水平了!

那時的主要編創人員都是跨(新舊)時代的精英人才,既繼承傳統精典,又大膽創新,絕對的棒!















雪中風車



所謂樣板戲,其實就是那個時代應景的產物,從京劇欣賞的角度來說,談不上多麼優秀,更像是改良了的京歌劇。

樣板戲的誕生說的實在點,是政治的需要,在那個砸爛了“封資修”的年代,人們沒有文化生活,為了引導人們嚮往革命,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樣板戲就應運而生了。

所有樣板戲的故事結構基本上是程式化的,都是正面人物高大上,不能有缺點。反面人物都猥瑣,都是生來就是壞蛋。階級鬥爭是樣板戲的主體,所有的樣板戲都沒有愛情,男人女人都是以階級鬥爭來劃分的。

這樣的樣板戲,在改革開放之後,已經沒有市場了,人們不需要這樣的“優秀”,所以近幾十年再也沒有出現樣板戲這樣的作品了。

可以說,樣板戲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壽終正寢了。



不過,後來市場上出現的高大上的“偶像劇”,還有一些低級搞笑的劇目,比樣板戲還不如,這些東西會很快就銷聲匿跡的,這是另外的話題,有興趣再探討。


呆呆熊沙龍

為什麼?樣板戲的時代,為了一部戲劇,僅僅劇本創作和編導排練,就調集了全國的全部經營,前前後後需要好幾年。然後還要幾經審批,幾經試演,再幾經修改,最後才能審定,而後才得以和觀眾見面。這是多麼認真的精神?

而今天的作品是什麼?好多都不如肥皂劇。稀裡糊塗的亂寫一通,顛三倒四的那麼一捏,管他驢唇能不能對上馬嘴。也甭管什麼導演演員的,賺錢倒是不少,卻沒一個認真的,甚至沒幾個明白的,馬馬虎虎一通折騰,這連續劇也就出爐了。得,幾乎沒哪部劇不穿幫的。就這劇,隨便什麼人,劃拉倆錢,找個神劇本子,再撮個草臺班子,這就開拍了。就這劇,一個星期排上它十部,嘿,他還嫌少呢。

你想想,現在拍的這種劇,他有什麼基礎?有什麼功底?又投入了多少精力?拿它和那樣板戲的產出過程比比,它們可是根本就不在一個高度上,它拿什麼和人家樣板戲相比?


清心-芳

因為只有出樣板戲的年代,才是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的年代!也只有人民當家做主的年代,才會有真正屬於人民大眾的文藝節目以及表演和歌頌人民為主要內容的戲!其實這個問題人人都明白清楚!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對宣傳和文藝陣地的佔領都不會輕視的!這樣一來,為什麼後來沒有了此類戲?就不言自明瞭!


手機用戶5870070814

幾十年,我們的作家很多都是有經濟目的,他們是文字的堆砌者,情感的撩撥者,情緒的解剖者,

寫出的作品主要是孤芳自賞,更多的都是自己的一點感悟,優秀作品都是通過文字視頻告訴我們人生深刻的道理,看完他們的作品之後,一定是繞樑三日回味無窮。也就是說我們缺乏能夠用文字來表達的哲學家,通過視頻來反應社會道理的思想家。向王蒙,莫言,等這樣的個人英雄主義的不僅是文學大家,也是很優秀的哲學家。

今天用我九歲女兒的一句話,說說現在的雪景,美得讓人心酸,讓人流淚。我問她,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人工造的不自然,我又去不了


西遊評論

當年的樣版戲由江青主持,中央支持,可調動頂級的劇作家,作曲家,遴選演員嚴格,且反覆錘鍊,修改,文革十年也只出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平原作戰,杜鵑山,紅雲崗,磐石灣,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幾部戲,實際上都源於1964年全國現代戲觀摩匯演,如紅燈記改自自有後來人,沙家浜改自蘆蕩火種等。其實64年還有許多優秀劇目如六號門,箭桿河邊,黛諾,金沙江畔,柯山紅日,趟一曼,八一風暴,延安軍民等其中不少精彩唱段仍廣為流傳,如六號門賣子一場大段反二黃及反漢調叫人百聽不厭。


手機用戶曉崑

那個時候都是集體的,不論什麼題材都是圍繞著大家集體,那個時候的紅歌基本上都是讚美祖國山河,歌頌先進事蹟,如今都是私有化多些,也沒有那個企業有自己的歌,就算有也唱不起來,好像少了一種精髓一樣。


聖人花

媒體不要再宣揚樣板戲了。先不談政治因素,只講藝術。樣板戲巳經不是京劇了。總有人想把京劇融入時代氣息,這是不對的。政治要與時俱進,思想要跟上時代,人可以改造舊觀念,古董不能改變。京劇、崑曲,儺戲等等都是歷史遺產,誰改變誰就是毀壞文物。改變後就不是京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