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十二年前,他開出了寧波第一家排隊的餐廳。

不料一年內,模式就被百家同行抄襲。

開出3個副牌嘗試轉型,怎料全部虧本。

最後老店升級,把清明上河圖裡的街景市集還原到餐廳中,打造“穿越”感;挖掘當地十大名菜;用14個獨立運營的檔口呈現菜品……

兩年就開出9家直營店,其中一家店是寧波宏泰廣場裡最掙錢的餐廳!

它就是老寧波1381餐廳,職業餐飲網採訪到了其品牌創始人王旭君,他跟大家分享如何打造區域特色餐飲品牌。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老寧波1381餐廳創始人 王旭君

開出寧波第一家排隊餐廳,不料遭百家抄襲

2005年,王旭君告別了他的保齡球職業運動員生涯,退役回到寧波尋找創業機會。

一年後,開創了定位做寧波農家菜的品牌——竹林人家。

因為趕上社會餐飲萌芽的好時期,竹林人家一開就生意大好,成為了寧波第一家排隊的餐廳,還掀起了寧波農家菜風潮,就算到今天,它的生意還是很好。

但王旭君卻悄咪咪把竹林人家的6家門店砍到2家,這是為什麼呢?

1. 經驗不足,一年內未開新店,模式遭百家抄襲

這還得從十年前說起。

2006年,竹林人家火了之後,王旭君因為經驗不足,一年內都沒有開新店,就被同行瘋狂抄襲複製。

“我該開店的時候沒開,不開的時候盲目開。2007年最應該開,當初不知道什麼是定位,只覺得模式挺好的,但是也不知道能做多久,所以2007年一年沒開。

但是同行覺得你的模式很不錯啊,就照著開了很多家店,當我自己想開的時候,市場都飽和了。”王旭君苦笑道。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2. 客群定位過窄,為60、70後

而且,十年來都沒有進行品牌升級,王旭君發現竹林人家的消費群體基本都是60、70年代的人,他很擔憂:

“如果進店吃飯的人都是60或70後的人,那麼未來的發展時間肯定是不長的。

寧波以前也有些品牌出現類似這樣的情況,如果不能讓80、90甚至00後的人進來消費的話,那麼這個品牌肯定會出問題的。”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打造“穿越感”,兩年開出9家直營店

被複制+客群過窄使得王旭君看到了竹林人家的天花板,轉型迫在眉睫!

於是,他在2012年之後嘗試開了很多副牌,時尚餐廳、川菜、會所都開過,但最後一算賬不對啊,除了竹林人家都虧錢。

2013年的一次考察給了他靈感,他發現每個城市都有代表區域特色的餐飲品牌,比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鴨、長沙的文和友臭豆腐、廣州的陶陶居。

但反觀寧波,卻找不到一個真正能夠代表寧波特色與元素的餐飲。

抱著打造寧波名片的初衷,2016年,王旭君開創了老寧波1381餐廳。

老寧波1381一經推出,第一週就上了大眾點評、餓了麼、美團榜單的第一名。

兩年開出9家直營店,其中一家店是寧波宏泰廣場裡最火的餐廳。

1

環境創新:還原老寧波街景市集

打文化牌該怎麼做呢?首先,在環境打造上下了狠功夫。

1. 把清明上河圖場景搬到餐廳中

老寧波1381以寧波建立年份1381年命名,定位為明代風格,還把清明上河圖裡的場景搬到餐廳中。

餐廳環境全部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燈籠遊船。

還挖掘了一些能夠體現寧波古文化的視覺元素,比如水缸和船等擺設。

景點也被“搬到”餐廳裡來了,比如寧波的天封塔。

包廂名都是以寧波一些歷史名跡命名,比如天一閣、鼓樓、東錢湖等。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寧波景點“天封塔”也被“搬”進了餐廳

2. 花100多萬僱糖畫師傅

一進餐廳就能看見一個穿古裝的糖畫手藝人在製作糖畫,顧客掃碼成為餐廳粉絲就能免費獲得一個糖畫。

據王旭君介紹,他旗下的十幾家門店每家都有一個糖畫手藝人,每個人年薪10萬,加起來年薪就要100多萬。

除此之外,還有現場包制的寧波湯糰和手工麻餈,這些集客產品的製作工序都相當複雜,甚至沒有盈利。

“我們這些東西雖然不掙錢,但都是對傳統手工老底子美食的傳承和延續,慢慢會建立一個無形的文化壁壘。”王旭君解釋道。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一進門就有糖畫手藝人制作糖畫送給顧客

3. 餐廳打造成寧波老街,點餐像在逛市集

接著就是點菜區,老寧波1381將點菜區打造成了一個街景的概念,通過人、景、物融合,營造一種熱鬧的老寧波市集交易場景。

餐廳一共分14個以上的鋪位,例如烤雞鋪、魚頭鋪,土灶鋪,還有老波的著名景點潘金蓮豆腐鋪、老王煎檔鋪等,很有特色。

店裡沒有紙質的菜單,也沒有電子菜單,而是採用了很傳統的點菜方式。在顧客進門的時候,餐廳迎賓會及時遞送上一個小竹筒,每個檔口每個菜前面都有其相應的竹籤。喜歡吃哪道菜顧客自行拿籤,在選購完成後,拿著竹筒至賬房下單即可。

這個點菜方式雖然傳統,但是增加了顧客的參與感,喜歡吃什麼拿什麼,不喜歡就放回去,沒有消費壓力,也比較有意思。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老寧波1381店內分佈圖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顧客在檔口自助點菜

2

運營創新:沒有廚房,14個檔口獨立運營

老寧波1381的店都是一兩千平米的大店,一般這樣的中餐廳都有廚房。

但老寧波1381卻沒有廚房,都是明檔現場加工,每個檔口固定負責幾個菜品,自己出菜。

那為什麼不集中在一個廚房出菜呢?

1. 現場製作,檔口自己解決標準化

“我們不用半成品,檔口自己解決標準化,比如砂鍋鋪,每個操作流程都是標準化了。”王旭君解釋道。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每個檔口都有自己的標準化流程

2. 檔口獨立運營,防止原材料浪費

檔口獨立運營還可以解決原材料浪費問題。

比如後廚最常見的員工偷吃食材,小青瓜什麼的,員工順手一拿就偷吃完了。

檔口獨立運營則可以減少這樣的成本浪費,比如每天規定只買10份的量,驗貨自己驗,製作也自己製作,一定要保證10份的出品量,這樣員工就能自我監督,防止浪費。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3

產品創新:寧波十大名菜+創新菜+集客菜

為了吸引80、90後,老寧波1381在產品上也進行了傳承和創新,既有代表寧波的特色菜,還有適合拍照傳播的創新菜,更有集客菜。

1. 老寧波土菜:民間廚神大賽挖掘土菜

它有具有代表性的老寧波十大名菜,菜品是老味道,但是出品方式做了創新。

雖然寧波以前就有十大特色菜,但是很多都不符合餐廳售賣,比如雪菜黃魚,一斤的黃魚,進價都要1000,就算賣2000,點擊率都不會很高。

因此,老寧波1381主要通過考察本土夫妻老店和舉辦民間廚師大賽,挖掘出老寧波十大名菜。

這十大名菜既要葷素均勻搭配,還要成本合適,適合餐廳售賣。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老寧波十大名菜,佔菜品結構70%

2. 創新菜:適合拍照發朋友圈

老寧波1381不僅有本土特色菜,還有為了迎合年輕消費群體做了一系列的創新菜。

它的後廚有3個人專門負責研究新菜,對新菜的要求是不僅僅是好吃,還要適合顧客拍照發朋友圈。

每次研發新菜後都找女性顧客試菜,主要考慮到以女性顧客為主,而且餐廳管理團隊以男性為主,找女性內測,可以中和一下口味。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傳播性菜品:巧克力做成的螺絲和扳手

3. 集客產品:利潤不高,但很吸粉

寧波1381還有一些集客菜品,集客產品指的那些是利潤不高,甚至是免費的產品,但是能吸引顧客入店和復購的產品。

比如門口進來能看見的手工糖畫,以及店內的寧波湯圓和手工麻餈。

這家餐廳無後廚、玩“穿越”,還連開9家2000平大店!

門口的糖畫是集客產品

4

防止被複制,在市中心每隔三公里開一家店

老寧波1381現在的生意比竹林人家剛開的時候還好,但是為了不吃當年因為錯失開店良機的虧,它在兩年內就開了9家直營店。

並且採取市中心三公里佈局一家店,把好位置都拿了,防止別人複製。

“我自己不開店,其他的空著的地方也有別人來開店,還是會形成競爭,自己開店也會有競爭,還不如自己開,先把本地市場佔領再說。”王旭君笑說

頂尖連鎖思維小結:

裝修、服務、菜品都好模仿,但是植入文化了就很難模仿了。

老寧波1381不惜成本把寧波文化融入到餐廳,所打造出來的品牌文化壁壘是很難被超越的。

不僅如此,王旭君對區域特色餐飲品牌的發展也有自己獨到的認知:

“地方菜品牌和城市的影響力掛上勾了,城市影響力到哪裡,你的品牌可能就只能走到哪裡。

你在北京你聽不到寧波,是因為你對寧波不瞭解,寧波菜的影響力就輻射不到北京。

哪天寧波的影響力輻射到全國,那我們就能開到全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