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怎麼做到由蘇聯時期的糧食進口國迅速發展成如今的世界糧食出口大國的?

圓點53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主要是受國家政策影響。銘蘇先生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

蘇聯時期國家產業政策。

蘇聯在二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在二戰中國家又被打成一片廢墟。這個時候蘇聯一方面需要恢復工業化,另一方面面臨冷戰後的美蘇爭霸,為了更夠將美國比下去,蘇聯將大量的國家資源投入到軍事工業和重工業,搞飛機、核武器、衛星、航天等等。但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有限,在土地上投入少,但是又需要農民提供更多的糧食,於是對農民加大徵收,以農業供養工業,農民辛辛苦苦收穫的成果都被國家徵收了,勞動的積極性自然受影響。要想土地產出多,也需要加大投入,比如開墾荒地、投入農業機械、使用化肥、灌溉設施等。對農業的不重視,是當時糧食產量不能滿足需求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農業政策的轉變。

雖然現在俄羅斯依然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但是最近幾年由於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使依靠石油出口賺取外匯的俄羅斯財政壓力驟增。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俄羅斯開始重視農業生產和輕工業,增加耕種面積,提高機械化水平,再加上這幾年風調雨順,糧食連年豐收。

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1.34億噸,同比上年增長了11%,全年糧食產量創下了40年來的新高。從2016年糧食產量來看,俄羅斯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居於世界第四位,成為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所以,俄羅斯有那麼多土地,只要國家肯重視農業生產和投入,糧食豐收不成問題。


銘蘇先生

俄羅斯目前不斷地向國際糧食市場供給小麥。威脅著美國的霸主地位,後者是全世界最大的糧食供應商,俄羅斯此舉勢必會給美國人造成重大的衝擊。

俄羅斯是怎樣做到由蘇聯時期糧食進口國,迅速發展成為如今的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呢?這個問題應該分兩部分來回答。



蘇聯時期為什麼糧食需要進口呢?

因為在那個時期俄羅斯在政策上比較偏向於重工業,對農業的開發不足,使得氣產量沒有得到重視。


俄羅斯怎樣迅速發展成為糧食出口大國呢?

對的,俄羅斯現在已經發展成了糧食出口大國,並且俄羅斯最近這幾年的小麥出口量已經超過了美國,這是幾十年來第一次出現這種局面。

目前,俄羅斯不管是黑海沿海還是在西伯利亞地區,或者是在伏爾加河的傳統糧倉,到處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農業的復甦,再加上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種,這些將會使其成為全球糧食市場上重要的供應商。



美國人預測俄羅斯的這一發展勢頭不會改變將會繼續下去,整個歐盟的小麥出口量。有可能超過歐洲,俄羅斯自己的農業統計就顯示,今年以來,他們已經出口了將近9000萬噸的糧食比上年增長了20%多,這其中小麥就佔了最大的份額,達到了2/3。


美國媒體稱,由於俄羅斯土壤肥沃,適合種植小麥。再加上俄羅斯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又有黑海附近港口的優勢,俄羅斯小麥出口大漲是必不可免的。在對小麥需求極大 地中東市場上其價格僅為其他國家的一半兒,生產成本的低廉為其提供了優勢。

如今在許多國家,俄羅斯小麥已經把美國的市場份額擠佔了。世界上小麥第一進口國是埃及,在其市場上已經難以找到美國的小麥蹤影。如今在印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俄羅斯小麥的份額也在不斷的攀升。

俄羅斯土地資源豐富,適合規模化生產。成本低廉,所以俄羅斯的種植行業利潤非常的高,儘管價格才是別的國家一半兒。


花的獨白

這個問題,其實反過來問更合理,因為以俄羅斯的條件,糧食不夠用才是怪事,這個問題應該是,蘇聯到底是怎麼做到在那麼好的條件下做到糧食不夠吃的?

蘇聯怎麼做到的?斯大林時期實行集體農莊,集體農莊是啥我國歲數大的人還有印象吧?那種環境下誰願意幹活呢?更別說蘇俄還強制超額徵收,用糧食換外匯搞工業化。導致了烏克蘭這個號稱足夠養活整個歐洲的麵包籃餓死了幾百萬人。

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多幹活呢?我國包產到戶和改開,大家都還記得吧。足夠解釋蘇俄為什麼一直糧食不夠吃了。雖然蘇俄利用自己的霸權地位在陣營內通過內部外貿給蘇俄人提供了較多的食物,但他們那套是真不行。


尋常味

事實上蘇聯一直都是農業大國,在沙皇時期,俄國一直都處於農奴制的社會制度之中,糧食自給自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當蘇聯建立後,特別是斯大林掌權後,整個形勢就發生變化了。



當時的蘇聯一心想要快速實現工業化,但是蘇聯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外匯,怎麼辦呢?斯大林的方法就是壓榨農民。他們對各個農莊徵收超高的定額,並用出口徵收的糧食換取外匯購買工業設備。

這種極端的做法使蘇聯農民陷入了極端困苦的境地之中。加上蘇聯個當局又盲目的驅逐富農、盲目的擴大農莊集體化運動,使蘇聯農業失去了活力。儘管快速實現了工業化,但是蘇聯農業的隱患開始滋生。



到了赫魯曉夫時期,農業開始受到重視,但是赫魯曉夫又盲目的搞玉米運動,再次抑制了蘇聯農業的健康發展。蘇聯農業依賴進口便開始成為常態了。

到勃列日涅夫時代及以後,蘇聯經濟瘸腿的問題已經病入膏肓了。農業的荒廢和軍工業的發達行成了對比。而西伯利亞石油資源的陸續發現及油價的長高使蘇聯又出現了經濟的虛假繁榮,但蘇聯卻盲目的以進口糧食來解決農業的問題,不從根本治理。

但實際上,蘇聯幅員遼闊,只要妥善處理,農業根本不成問題。如今的俄羅斯,已經開始重視農業,自然可以改變過去進口的情況,並且成為出口國了


孫博士侃歷史

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使西伯利亞廣闊的永久性凍土帶變成了肥沃的耕地

前些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變暖使俄羅斯增加了超過40萬平方英里的耕地,這個面積相當於兩個加州。這使得俄羅斯一舉成為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國家之一。再加上西伯利亞地區有非常豐富的水資源,地勢平坦廣袤,非常適合發展現代機械化農業。

此外,溫度和光照的增加,也使小麥、向日葵等作物的適合種植期延長,產量增加。

另一個原因,就是2014年烏克蘭危機,西方宣佈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禁止向俄羅斯出口農產品。但俄羅斯反而“因禍得福”,一躍而成為糧食出口大國。俄政府推行了“進口替代”戰略,重點發展農業,具體的措施一是給農民大量資金補貼使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成本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一半,大大提高了出口競爭力。其他行業的不景氣也使不少俄羅斯人轉而投向農業。二是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機設備、良種、新型農藥和化肥等,使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

在中國超市裡,俄羅斯食品越來越多見。比如麵粉、啤酒、葵花籽油、糖果、冰激凌等。特別是俄羅斯麵粉,比較常見的是MAKFA牌。這個公司不僅出產高筋粉和低筋粉,還生產各種意大利麵和麥片等。其中高筋粉的質量完爆國內麵粉,我家經常拿來包餃子,口感非常勁道。做麵包應該也很適合,推薦大家買來試試。


萊茵的黃金


嗯你這個問題,勃列日涅夫同志表示很不高興。要知道蘇聯在60年代以後。人均糧食產量大部分時間是高於俄羅斯的。甚至達到的人均糧食1.2噸。同時還進口人均600公斤的糧食,比當時美國的人均一點四噸的糧食產量高。美國還是糧食出口大國。解體後的蘇聯,糧食產量大幅度下滑。不過沒關係,人民少吃一點兒就行了。加上人口都撤回,歐洲地區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工廠都拋荒了,也就不用萬里迢迢的轉運糧食。白白消耗!普京執政這些年生產恢復了不少,天氣好了,靠天吃飯,糧食產量也與蘇聯時代差不多了。不轉運糧食了,就有餘糧來出口!在60年代以後的蘇聯不是沒有足夠的糧食產量。也不是沒有足夠的輕工業產品主要是交通問題。是沒有辦法把糧食分配到分散在廣闊西伯利亞工作的蘇聯人手中!順便說一句我國現在人均糧食產量。是400多公斤,美國現在的人均糧食產量。比不上冷戰時代的,大概是1.2噸到一噸!



莊楚狂

簡單,市場經濟提價消滅購買力,國家不補貼壓低糧食價格就行,否則農民會把糧食餵豬釀酒做成2次加工產品獲取高額利潤消耗掉!

蘇聯80年代時人均糧食超過800公斤,現在俄羅斯人均糧食700多公斤!市場經濟擠壓人民需求方面是天生的。其具有先天提取物資的收縮能力!簡單的講就是當貨物賣光還有人買時,提價消滅購買力就行。


三日月年85202

想要糧食產量高就得 增加農藥化肥的產量以及普及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而蘇聯參加軍事競爭,所有物質全拿去生產武器了,哪有功夫搞這些,肯定不行了。

而且蘇聯的工業化也是建集體農莊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通過強制讓一部分人從事農產品生產 讓另一部分人從事工業生產(畢竟打工比種地賺錢),來完成工業化,這也是與西方工業化區別之處,畢竟當時蘇聯根本沒有殖民的機會。

而蘇聯也在這方面走歪了,一味的讓農民養工人,而不是通過工業化來大量生產拖拉機,農藥化肥,也就是蘇聯的工廠只能生產武器,卻不像中國那樣多樣化生產


亻未缺

很好啊。有著大塊耕地面積的俄羅斯物盡其用,而且賺到美元,這比出囗軍火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