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爾哈赤起兵反明和安史之亂反唐性質一樣嗎?

快樂至上146909051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和安祿山起兵反唐,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中原帝國邊疆的胡族武人,懷著狼子野心,率領邊軍謀叛。

當然也有極大不同之處,首先在於他們起兵時打的旗號不同,努爾哈赤是獨自建國,而安祿山的口號是“清君側”。其次,努爾哈赤推行了民族隔離性質的八旗制,使這場明清戰爭的主要性質變成了民族戰爭。而“安史之亂”的主要性質,依舊是中原帝國鎮壓叛軍的平叛戰爭。

原明朝龍虎將軍,後金汗: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的子孫建立清王朝後,大肆刪改明朝史書,將其祖先為明朝臣屬長達二百餘年的事實抹殺。

其實,從明朝永樂年間起,建州女真部就是明朝的羈縻土司,其首領世襲明朝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等三衛都指揮使的職務,歸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這些人受明朝朝廷冊封,領奉誥印、受冠帶襲衣,晉升官爵、更換文書,遷徙住牧,都須呈報明廷批准;其軍隊聽從明廷徵調;各級首領每年都要到京師朝貢。

“中國”一詞自古以來,皆是華夏王朝的代稱。宋朝人,就稱自己為“中國”、宋朝國民為“中國人”。明朝人同樣稱自己為“中國”、明朝國民為“中國人”。包括女真各部的整個中國東北地區,在當時也是無可爭議的明王朝領土,根本不是如清朝遺老遺少吹噓的那樣,是什麼滿清入關帶給中國的”嫁妝“。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前,不但是明朝州左衛都指揮使,而且深得當時遼東總兵李成梁信賴,當了幾十年明朝邊軍的軍官,官居明朝二品龍虎將軍的要職,還曾多次到北京朝貢。他起兵造反,等同於叛國。努爾哈赤“後金國”和後來皇太極的“滿清帝國”,和明朝的戰爭,當然是叛國者建立的新國度,對明帝國的侵略戰爭。

滿清皇帝:皇太極

此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推行民族隔離制,裹挾遼東女真人、蒙古人和部分歸降漢人,組建了“八旗”,統稱“旗人”,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生民族”滿洲族“,和明王朝的漢人子民相區別,因此明清戰爭同時也帶有了”滿洲“和漢族的民族戰爭性質。

滿清帝國1644年入關以後,承認明朝為前任王朝,自稱繼承其法統,以漢唐宋明諸華夏王朝繼承者自居,並在1662年基本滅亡明朝、1683年徹底滅亡明朝最後殘餘勢力後,可以算是徹底奪取了中國政權。

所以滿清王朝雖然黑暗專制、罪惡滔天,對主體民族漢族施以民族壓迫,但絕大多數歷史學家、以及大眾認知,還是承認它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對努爾哈赤及其子孫,也就是清朝歷代皇帝,也絕不否認他們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身份。

至於”安史之亂“的性質,是安祿山、史思明等胡族武將,懷著個人野心,以所謂”清君側“,即誅殺和他們有深刻矛盾的宰相楊國忠為名,發動的對唐王朝的叛亂。安祿山攻下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後,從他這方的立場,又變成了燕王朝對唐王朝的王朝戰爭。

安祿山:原唐朝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

當然,這個短命的”燕王朝“先後換了兩個姓氏,四任”皇帝“,僅僅八年就滅亡,歷代史學家都絕不認可其合法性,所以歷史學家一直認為這是一場胡族軍閥野心家挑起的內戰。

但是從當時唐朝君臣的角度,是明確稱安史叛軍為“胡虜”“孽胡”的,可以見相關多處史料,和唐朝政府的官方文書。而且叛軍主力,確實有相當大成分是胡族軍隊,只是不曾和後世的滿清八旗那樣,有對漢人官民明確的隔離和歧視制度罷了。

就以慘烈到舉城數萬軍民集體殉國的”睢陽保衛戰“為例,如果不是為了抵抗他們心中的“胡虜”“孽胡”,為了維護從管仲到孔子一脈相承的春秋之義,華夷大防,如張巡一個戰前僅僅是縣令的小官,還有他麾下那群戰前僅僅是鄉兵和百姓的漢子,犯得著為李家皇帝拼到城破俱亡的份上麼?

唐朝名將:張巡

所以這個問題上,也不妨尊重一下當時人的主流意見:如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都是為抗擊胡虜而壯烈犧牲的華夏英烈,和後世的岳飛、李定國等民族英雄一樣,萬古流芳。


狐狸晨曦

性質肯定不一樣。

努爾哈赤和明朝的關係,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聯盟,不存在上下管理性質。大家不過是為了暫時的利益而湊合著。無論是明朝,還是努爾哈赤,沒有人真的把對方當作自己人。

安祿山和唐朝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地方和中原的關係,是純粹的上下關係。當然李隆基雖然放心讓安祿山在地方上任職,但始終還是不想讓安祿山到中央任職。安祿山在起兵前,所要爭奪的恰恰是唐朝的丞相職位。

因此,在起兵前,安祿山所想要的僅僅是唐朝宰相的職位,努爾哈赤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做明朝的首輔。安祿山是內部提升問題,努爾哈赤是生存利益問題,這是起兵前兩個人不同的性質。

起兵後

安祿山的起兵口號是誅殺楊國忠,並沒有直接反對唐玄宗,並非直接的反唐。安祿山起兵性質的轉變是在李隆基處死安祿山的兒子和兄弟後才變化的,從內部爭鬥轉變為外部相爭。

努爾哈赤一起兵就直接宣佈和明朝的七大恨,是將自己和明朝皇帝放在平等的位置。努爾哈赤的起兵口號是直接找明朝皇帝算賬,而非和明朝的某個官員算賬。這是起兵後努爾哈赤和安祿山的不同之處。

因此,安祿山在某種程度上是被逼造反,努爾哈赤本來就不是真心歸順,不存在什麼反叛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起兵目標:由於安祿山起兵的原因是內鬥,即便被逼真的反叛後,也沒有找到很好的理由讓人們支持,因此無論是中下層人們,還是安祿山的部下,都不存在一個奮鬥目標,反正就先打著再說。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就直接宣佈了滿洲的奮鬥目標——明朝報仇。這就是努爾哈赤給滿洲人找的目標。

最後,安祿山和努爾哈赤在起兵原因、起兵性質、起兵口號、起兵目標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二人的起兵在性質上不同,雖然他們都是胡人。但安祿山的胡人是合法性質的大唐子民,至於滿洲,我想無論明朝,還是滿洲自己都不會認為滿洲人是明朝子民。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謝謝您的閱讀!

歷史哨聲

遠遠不一樣。

努爾哈赤反明,是之前名義上歸於治下的邊疆少數民族起兵脫離宗主的行為。本來這些地方與中央的關係就很鬆散,事實上處於“化外”,實際上就是半獨立的狀態。

但安祿山反叛則不同。安是唐朝的方面大員,河北那時雖屬邊境,但也是中央有效管轄的治內之地,在“郡縣制”的框架之內。所以安史之亂,是中央集權體系之下,地方對中央的反叛,性質更惡劣。

通俗點來講,就是前者是:我服你當老大,現在不服了;後者是:這本來是老大的地盤,我搶一塊走,跟老大對著幹了,更是要自己當老大。

以上。


軒轅十四Rex

努爾哈赤反明朝和安史之亂反唐朝的性質當然是不一樣的。

首先努爾哈赤和安祿山史思明都不是一類人。努爾哈赤雄才大略,可以和成吉思汗相媲美,而安祿山史思明就是犯上作亂之人,可以和朱溫相比較。

其次從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就可以看出明朝崇尚大漢沙文主義,對少數民族是壓迫的。類似於金朝壓迫蒙古,有了成吉思汗。遼國壓迫女真c,有了完顏阿骨打。而安祿山史思明時期,唐明皇是器重安祿山的,當然和唐明皇后期腐敗有著直接關聯。

最後,努爾哈赤是為了女真崛起考量的,先統一女真各部,不然他不會二十一副裝甲起兵。等到了女真各部統一,然後開始劍指大明。安祿山能有這樣的氣魄嗎?


五味社

我覺得性質不太一樣,前者是受壓迫的反抗 後者是公開的造反,這時本質區別。還有就是前者是一個有膽有識的英雄,後者是一個投機取巧的野心家,這是人品的區別。所以造成的局面就不一樣,一個是太祖,締造了一個國家,一個是叛臣,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說要一樣的一點就是兩個人都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一個結束了中國帝國的全盛時代,使盛唐不在。一個影響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的萌芽和發展,進入了最黑暗的專制制度。


木子好問

既是一樣,也是不一樣,先說不一樣,安祿山是一個人壯大實力造反,努爾哈赤是一個族人造反,安祿山造反時唐朝正巔峰,努爾哈赤造反時,明朝已經衰落的不成樣了,一樣的地方就多了,首先都是少數名族,一個是後金一個是胡人,其次都是背信棄義,後金若非大明早已經被蒙古人滅了,最後安祿山雖然是少數民族卻沒有那時候草原少數名族的尿性,敢在大唐巔峰時刻造反,雖然是背信棄義,卻不失是一位真梟雄,而努爾哈赤只得李自成攻下北京的時候才敢起兵入關,而且還需要叛徒出賣才敢入關,說的難聽點,大明巔峰時期就跟孫子一樣,喜歡乘亂掠奪,乃真小人也。。。


學xi讓我快樂

不一樣

安史之亂是自己人叛亂,和朱重八反元一樣,努爾哈赤類似被侵略方反殺侵略者,類似突厥打唐被唐反殺


李子木沆

他們的性質基本是一樣的,契丹的耶律阿保機,西夏的李元昊,金的完顏阿古達,蒙古的成吉思汗,高句麗,安祿山,清奴爾哈赤等這些人前期都是朝庭的大小官員,為朝庭統治一方的要員,都是野心家,暗地培養自己的勢力,一旦中央政權出現問題,有機可乘時既叛亂造反,他們都在朝庭封給的職位上,能力得到了鍛練,借朝庭的威力吞併了其它部落,從而形成了氣候。這就是他們一致的性質!


妙妙爺爺2

謝邀。

努爾哈豬反明是竊取華夏大地,他是滿豬,是夷狄。所以滿清才會把漢人圈起來統治。

安史之亂是養寇自重,安祿山也是非漢人。割據一方,尾大不掉。

滿豬是竊取華夏神州,安祿山是不想做幹兒了,要造反。性質都一樣,那就是蠻夷不懂仁義廉恥。


崇儒

一樣又不一樣,一樣的是都是國內的反叛勢力,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皇帝瞎幾把亂搞導致安史之亂,不過唐朝正直盛唐沒有滅亡,再加上安祿山目光短淺為人又不厚道導致起義失敗,滿清則是李成梁亂搞導致努爾哈赤做大,但努爾哈赤又眼光又謀略又懂得籠絡人心,加上他的子孫後代又很給力所以他成功了!綜上所述兩者都是少數民族反叛,不同在於滿清成功了,安祿山失敗了,一個是皇帝的過錯,一個是大臣的過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