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什麼下場?

秀才江湖

可能要讓題主“失望”了,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過得不僅挺安樂,還在挺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活躍在政治之巔。

武則天

陳寅恪先生有一篇名文《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其中說得很明白,李武韋楊“可視為一牢固之複合團體”,“李、武為其核心,韋、楊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幾佔唐史前期最大半時間,其政治社會變遷得失莫不與此集團有重要關係”,“此李武韋楊四大家族最高統治集團之組成實由於婚姻之關係”。

你也可以說,這是武則天生前為武氏家族提前做好的妥善政治安排。既然她已絕了傳位給武氏家族的念想,準備還政給李氏皇族,自然也要給在皇位爭奪戰中得罪了李氏皇族的武氏家族想好後路,以免被反攻倒算。而武則天的方案正如以上陳寅恪先生所說,用婚姻將李武兩家黏合起來,組成利益共享的統治集團。黃永年先生在名著《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中更是將此稱為,“李武政權”

比如,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就是武攸暨,武則天伯父的孫子。中宗李顯也有好幾個女兒都嫁到了武家,其中還有那個著名的想當“皇太女”的安樂公主

但諷刺的是,武則天也被自己的政治安排所傷害,可謂求仁得仁。在張柬之逼武則天退位那次政變中,李家皇室勢力自然是政治基本盤。但很容易被忽視的是,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也參與了此次政變,李武兩家聯手,才順利全盤掌控了禁軍。事實上,此次政變的最核心政治訴求是清洗張易之兄弟的勢力,張氏兄弟的存在不僅對李家,也對武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因此,誅張也是李武二家的最大政治公約數。儘管此次政變的第二號目標是逼武則天退位,這本身對武家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作為政治補償,政變後武家的勢力不減反增,形成了李武二家聯合執政的局面。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武氏家族看似全面出了政治舞臺,但卻又以婚姻直接搭上了李隆基本人。我們都知道,在楊貴妃出現之前,李隆基最寵幸的女人是

武惠妃,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是楊玉環的前夫,在母親的運作下海差點成為大唐的太子。而武惠妃是誰,武則天是她的姑祖母。

武惠妃

說到這,您能不佩服武則天麼?


張明揚不說話

大部分大臣對李氏還是有情感的,寄希望與李顯即位,兵不血刃恢復李唐,但是不能不說武氏兩個侄子實在扶不起來。不過,不能真槍實彈支持李顯,不然會被打成謀反而誅全族,特別是在酷吏統治的時期。就在這個時候,“國老”狄仁傑站了出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皇帝位,標誌著一代女皇的政治生命結束。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駕崩上陽宮,女皇的人生生命也最後結束,死時八十二歲。

歷史選擇了武則天,而她選擇什麼樣的傳人?

武則天的成功是不能複製的,武則天掌權是由於高宗長期患病,政務由皇后武則天協助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慢慢的掌握了大權,也培養了一些勢力。

武則天和高宗並稱二聖,而在協助處理政務的過程中,武則天也漸漸的對權力有了一種渴望,甚至有了一種思想,那就是男人可以做皇帝,那麼女人為什麼不可以呢?也許正時候在這個時候她有了做皇帝的想法,高宗的幾個太子因為各種原因被廢,也讓她漸漸有了當皇帝的想法。

當然了,當了皇帝的武則天,對繼承人問題也想過,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總要立下來一個繼承人。

女人當皇帝,她第一個,當時當皇帝痛快,現在立繼承人就麻煩了一點,要說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麼以後江山還是會姓李,除了自己的兒子,還有自己的侄子,總算是姓武的,她也猶豫不決。

武則天的侄子,為何做不得皇帝?

如果按照皇權不旁落異姓的原則,武則天應該將帝位傳給武氏。因為考慮到了這一層,武則天廢三兒子李顯後,強迫四兒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東宮,立為皇儲。

可是武則天的孃家人見此不樂意了,武則天當皇帝,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麼能傳給李旦呢?李旦再怎麼改姓,他還是李治的兒子,還是李家的後人。

除了這一層擔憂外,左右為難的武則天於是詢問內史狄仁傑。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的冷靜,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於武后。他正是武后的剋星。”

武則天坐在簾後,特別嚴肅地對狄仁傑講道:“皇位到底傳給誰,就在您一言,如果您說得符合朕心意,那正好是兩全其美,如若不合朕心,您和您所擁戴的皇位繼承人都得斃命!”

狄仁傑心裡還是向著李唐的,於是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

從此,武則天沒有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的心思,於是召李顯回洛陽,皇嗣李旦請求遜位於廬陵王,於是武則天立李旦為皇太子。

武則天傳位的背後思考,一代女皇的無解難題

武則天為了稱帝,在位期間不斷打擊李唐皇族、關隴貴族,重用武家子弟(雖然她的哥哥姐姐們的表現都不好,但還是不得不用孃家人)、進士詞臣,使自己的統治能夠穩固。但她面對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究竟該把皇位傳給李家(自己的兒子)還是武家(自己的孃家侄子)。

如果傳位給李家,那麼自己“武周革命”豈不是徹底失敗了?但如果傳位給武家,那侄子從來沒有祭祀姑媽的道理,自己會面臨“不血食”的悲慘身後事。

當然,還可以選擇傳位給女兒(太平公主),但女兒一直傳下去,就不知道傳到誰家了,只會更亂。這是一個在現有倫理框架下從根本上講無法解決的矛盾。

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這種妄圖顛覆朝綱的家族,豈不立刻要被趕盡殺絕?

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莫測。事實上,在李唐復位後,武氏家族依然過了一段風風光光的日子,比李家很多人都要風光!不過最後還是沒有逃脫趕盡殺絕的結局。

當然,武攸緒是個傳奇的例外。他是被武則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兒子,武則天在位時,武攸緒被封為郡王,不過人家很快便棄官歸隱嵩山了。

等到李顯即位,召他為官,結果回來沒多久,人又客客氣氣的辭官歸隱了。於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動手時,只有他還好好的,甚至李旦還專門下旨表揚了他一番。六十九歲,年終而卒。


刀墓手札

我想說,武則天被逼退位後,武家人在唐中宗李顯上位後,前期比誰都風光,照樣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只是後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時,才沒那麼風光了。

先說“神龍政變”,逼年老的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一代女皇帝武則天退位,隨後唐中宗李顯復位,誅殺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勢力,兩大美男子麻溜溜的被殺了,頭顱遭示眾。


唐中宗李顯上位,最高權力又回到了大唐李手中。那麼,大唐李家人上位,作惡多端的武家勢力還存在,是不是要來個大清洗?否則李家皇權,隨時可能面臨威脅。

在武則天時代,武氏家族地位顯赫,此時應該受到嚴厲的清算,大臣敬暉曾勸唐中宗說:“事不兩大,武家諸王宜皆免。”

大致意思是,唐朝是李氏江山,哪有兩姓皇室宗親?武姓的親王應該全部免去王爵。為了李唐政權穩固,以及參與這次政變的大臣們的自身安全,肅清武家勢力是再合理不過的選擇了。


唐中宗李顯,對武家的最終抉擇。


唐中宗李顯(劇照)


可是大家想錯了,唐中宗李顯拒絕了大臣們的強烈建議,他不僅沒有清洗武家人,而且依然讓武家人握有權力。唐中宗李顯回覆大臣們說,武攸暨、武三思等人為誅殺張易之兄弟也出了力,所以不應該徹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結果如下:

武氏家族之前被封親王的,就降為郡王;被封郡王的,就降為國公,都降一級,以此類推。

梁王武三思,降為德靜郡王。定王、駙馬都尉武攸暨,降為樂壽郡王。河內郡王武懿宗,降為耿國公。建昌郡王武攸寧,降為江國公。會稽郡王武攸望,降為葉國公。臨川郡王武嗣宗,降為管國公。建安郡王武攸宜,降為息國公。高平郡王武重規,降為鄶國公。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義,降為魏國公。安平郡王武攸緒,降為巢國公。高陽郡王、駙馬都尉武崇訓,降為酆國公。淮陽郡王武延秀,降為桓國公。鹹安郡王武延祚,降為鹹安郡公。


唐中宗李顯重新登大位,對武氏一門還是非常友善的,武三思依舊權傾朝野,日子過得相當滋潤。李顯的姑娘安樂公主,先後嫁給武氏兄弟,受盡恩寵。


皇帝,最愛玩平衡術!


唐中宗李顯,一邊是“降”(明降,實質沒變),另一邊就是“升”了(明升暗降)。



唐中宗李顯,為制衡在“神龍政變”中助自己復位的張柬之等五大功臣,先升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宰相崔玄暐,封為博陵郡王;宰相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範,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

所以,你看明白了嗎?不是什麼有些人說的,是因為李顯“柔昏不斷”、不喜歡多事、膽小怕事,什麼多年生活在母親權力的陰影之下,爾爾,這些表面原因或許多少會有,這都不是最本質的原因。最本質原因是:保持朝中權力的平衡,防止張柬之、敬暉等人獨攬大權。


最後,大致說說,武氏家族成員的結局。

武家媳婦 太平公主(劇照)


1、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在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中,被殺死。

2、在李隆基發動的“唐隆政變”中,武延秀和安樂公主被殺死在內宅。

3、作為武家媳婦的太平公主被殺掉之後,其墳墓也被毀掉。

4、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規、武攸望、武攸寧等人在唐中宗時代死掉。

5、駙馬都尉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在武延秀被李隆基處死時,被降為楚國公,不久去世。

6、武家還有一支沒有受牽連,就是隱士武攸緒。武攸緒在武則天時代也曾被封王,之後棄官歸隱。朝廷屢次徵召也堅決繼續做隱士。風波沒牽連到他,一直活到開元十二年。



峰子奇觀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敬暉等人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兄弟,皇太子李顯監國,很快登基,就是唐中宗。

八十一歲的武則天被送往上陽宮,同年十一月去世,史上最強勢的一代女皇結束了精彩的一生。

按照歷史的經驗來看,在武則天時代地位顯赫的武氏家族,此時應該受到嚴厲的清算,所以敬暉對唐中宗說:“事不兩大,武家諸王宜皆免。”

意思是說,不應該有兩姓皇室宗親,唐朝是李氏江山,武姓的親王全部應該免去王爵。敬暉參與了推翻武則天的神龍政變,為了自身的安全,當然希望肅清武家的勢力,所以由他提出這樣的建議非常正常。

唐中宗沒有完全接受敬暉的建議,回覆說武攸暨、武三思等人也為誅殺張易之兄弟出過力,所以不應該徹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結果如下:

梁王武三思降為德靜郡王,定王、駙馬都尉武攸暨為樂壽郡王,河內郡王武懿宗為耿國公,建昌郡王武攸寧為江國公,會稽郡王武攸望為葉國公,臨川郡王武嗣宗為管國公,建安郡王武攸宜為息國公,高平郡王武重規為鄶國公,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義為魏國公,安平郡王武攸緒為巢國公,高陽郡王、駙馬都尉武崇訓為酆國公,淮陽郡王武延秀為桓國公,鹹安郡王武延祚為鹹安郡公。

許多大臣對此不滿,說:“武氏諸王享受如此厚祿,讓天下人很不滿意。”

唐中宗聽到這些議論,毫無反應。

分析一下,唐中宗掌握政權之後,依然厚待武氏家族,有著複雜的原因。

首先,是唐中宗李顯的性格使然,他一向“柔昏不斷”,不喜歡多事。而且多年生活在母親權力的陰影之下,膽小怕事。

其次,李顯雖然曾經被武則天奪去皇位,打發到外地,備受冷落。但武則天最終還是把他放到皇太子的位置上。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武周政權的核心成員,如果徹底否定武則天,其實也是否定了自己的合法地位。所以他不可能完全割斷自己與武氏家族的關係。

第三,唐中宗也是為了保持朝廷中權力的平衡,防止張柬之、敬暉等人獨攬大權。

關於武氏家族成員的下落,大致說一下。

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規、武攸望、武攸寧幾位在唐中宗時代死掉。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在皇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中被殺死。

在李隆基發動的政變當中,武延秀和安樂公主被殺死在內宅。駙馬都尉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所以在武延秀被李隆基處死時,只是受了些影響,被降為楚國公,不久去世。太平公主被殺掉之後,他的墳墓也被毀掉。


於左

武則天死後武家日子初期還相當好過,依舊掌握大權,不比武則天時期差。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消滅太平公主執掌大權,武家人才基本被消滅殆盡。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大臣發動政變,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

這次政變背景很複雜,是幾方不同訴求的勢力在消滅張家兄弟這個共同目標下一起發動的。武家人和太平公主實際都間接參與了政變。張家兄弟勢力的擴張,也損害了武家人的利益,連武家人都一起政變。

唐中宗李顯執政後,武家的武三思等人依舊掌握大權。相反張柬之為首的五名直接發動政變的大臣,不久後就被貶斥,最終被殺。

神龍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這次政變最終失敗。但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訓(安樂公主丈夫)在政變中被殺,武家勢力被削弱。

(武三思)

其後韋后勢力已超過武家,武家人不如中宗初期風光,但依舊是一股強大的勢力,各人地位很高。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隆基發動政變(得到太平公主支持),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安樂公主的新夫婿武家人武延秀等。此次武家人被牽連不少,勢力大減。

這次政變後,太平公主勢力更加膨脹。太平公主夫婿是武家人武攸暨,也代表一定的武家勢力,武家人此時依舊有一定實力。

先天二年(713年)三月,已經是皇帝的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誅殺勢力龐大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為武攸暨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殺,武攸暨被挖墳掘墓。

自此武家勢力基本消散殆盡。

武家還有一支沒有受牽連,就是隱士武攸緒。武攸緒在武則天時代也曾被封王,之後棄官歸隱。朝廷屢次徵召也堅決繼續做隱士。朝廷內的風波沒牽連到武攸緒,一直活到開元十二年。


仁勇校尉

武則天篡奪了李唐江山,還在朝中大量培植武氏家族勢力,武氏子孫們紛紛被封為王,武則天甚至還一度想把天下傳給武家人。


(武則天劇照)

按理來說,武家人弄權,使皇族李家大權旁落,唐中宗李顯復辟後,應該會把武家人滅門以絕後患。可是李顯並沒有這麼做,他僅僅是象徵性的降了一級武家人的爵位,甚至都沒有奪去他們手中的權力。

李顯的做法引起了發動“神龍政變”的各位大臣們的不滿,首先武氏不除,李唐江山就不能穩固,再者這些大臣都得罪了武氏,要是武家人伺機報復,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

可是不滿歸不滿,權力在皇帝李顯手中,他要罩著武氏誰都沒招。可是大家都很疑惑,武氏明明是唐中宗李顯的敵人,為何他要包庇武家人呢?


(李顯)

有一種說法是李顯是為了平衡朝中勢力,怕武氏滅亡後,發動政變的大臣獨攬大權。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我不認為這是李顯的想法。

李顯是歷史上有名的窩囊皇帝,與其說他包庇武氏,不如說他向武氏屈服。李顯從小生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中,自從被廢后,更是日夜擔心母親會殺了他。可以說他對母親的恐懼延伸到對武家人的恐懼。


(武三思劇照)

李顯的皇后韋氏和妃子上官婉兒都與武三思有姦情,可李顯故意裝作不知道,甚至還給武三思加官進爵,所以說李顯就是太窩囊了!直到唐玄宗即位,武家人的勢力才被徹底剷除。


歷史探索機

武則天老家山西文水縣南徐村現在武姓人數不多,而米姓人比較多,據傳說女皇武則天去世後,一隊人馬開進武則天故鄉南徐村,在進村時,正好碰見有幾位老百姓在穀子地裡,便問你姓什麼?由於方言不同這幾位老百姓答道“我尋米”實際上看穀子長的咋樣,把穀穗研開看米粒好不好,而官兵頭一聽便說“姓米的不殺"。聽到這幾位老百姓趕緊跑回村告訴人們說姓米不殺,因此官兵進村一問都是姓米的,都退出村撤走了,所以現在姓米的還說他們是武皇一族。


至深致遠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正統女皇帝,在位期間唐朝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上呈貞觀之治,下起開元盛,執掌權柄近五十年,人口七百八十萬戶為唐歷史之最,武則天是一個千古名君。她為走向皇位,殺宗室,誅反對的大臣,掃清一切障礙。同時大封武氏一旅培植孃家勢力。武則天有同父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對她們娘幾個非常刻薄還有一個堂兄武惟良。在她當上皇帝后先後都被和諧了。但是武元慶的兒子武三思,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都被封王或郡王,一實間武氏一門實力大增。晚年武則天在立子或侄問題上非常糾結。後來狄仁傑勸她,母子親勝過姑侄親,。傳子享受太廟,承繼無窮,從來沒聽說過侄子祔姑於太廟的,於是立李顯為太子。她晚年敬暉等發動宮庭政變,中宗李顯重新登上皇帝寶座,對武氏一門還是非常友善的,武三思依舊權傾朝野曰子過得相當滋潤。李顯的姑娘安樂公主先後嫁給武氏兄弟,受盡恩寵。後來太子李重俊和武三思,太平公主不對附,發動政變殺死武三思,武宗訓及同黨十餘人。到李旦當皇帝時,定武三思為反叛,清洗武氏集團。其中武悠緒曾經隱居,被請出來後又退隱山林。還被皇帝稱讚算是落得了善終。相比西漢諸呂的結居局,武氏家族幸運多了。


關東俠客

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為謀逆,武家人才倒了黴,被殺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兩人很特殊。

一個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剛即位沒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時候再加上一個得力的老婆,這傢伙還被追封為定王。不過,太平公主一壞事兒,他的墳便也跟著遭殃了。

而另一個人,武攸緒,才是個傳奇。他是被武則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兒子,武則天在位時,武攸緒被封為郡王,不過人家很快便棄官歸隱嵩山了。等到李顯即位,召他為官,結果回來沒多久,人又客客氣氣的辭官歸隱了。於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動手時,只有他還好好的,甚至李旦還專門下旨表揚了他一番。六十九歲,年終而卒。


諸君一笑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史中的一個奇葩。一個小女子先後嫁兩代皇帝,最後脫穎而出,自任皇帝,朝內外群服於她。其武姓家族想繼承,沒門。說明在朝內外,李氏家族的影響和勢力仍佔決對優勢。由此可見,武媚娘個人的能力,在李氏家族的基礎上得以成功。離開李氏王朝的基礎,武則天也不能統領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