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收入水平算中產階級?

小亦樂樂

一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

自己是不是中產階級?有沒有拖別人的後腿?查了一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換算成年收入,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大概要在2.5萬至25萬人民幣之間。如此來看,我們的中等收入群體異常龐大

但中等收入群體是不是可以與中產階級劃等號呢?恐怕不完全一致。“中產階級”是一個常用的術語,但經常被用錯。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講,“中產階級”的概念不光具備經濟內涵,也有政治含義。

長期跟蹤美國經濟的【小哥哥】就以美國為例,淺談一下美國的“中產階級”,希望對提問者有一定幫助,從中可以獲得啟發。

美國有一家持中立立場的調查機構,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它發佈的數據通常不摻雜黨派立場,可信度高。關於“中產階級”,皮尤研究中心將美國其定義為個人收入相當於各州家庭收入中位數67%到200%的人。

根據這一定義,2016年,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大約在3.9萬美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至11.8萬美元(約合75萬元人民幣)之間,但不同州市也有所差異。

例如,城區人口大約在950萬左右的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其中產階級的收入範圍在44013美元 至 132040美元之間,其平均收入則為66020美元。再比如,城區人口在2020萬的國際化大都市紐約,其中產階級的收入範圍在47931美元至143794美元之間,其平均收入則為71897美元。

但是,美國媒體《商業內幕》網站也報道了,硅谷作為美國高科技產業雲集的地方,經濟好,居民收入相對較高,在硅谷年收入達到40萬美元的人(人民幣是多少,請自己換算),也都只敢稱自己為“中產階級”。

所以說,“中產階級”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

不容否認,數十年來,美國“中產階級”的人數不斷在萎縮,但奇怪的是,大多數美國人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但是,即便把自己歸於“中產階級”,很多美國中產階級的“被剝奪感”與日俱增,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中產階級”(傳統白人居多)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民怨沸騰。

等到2016年11月美國大選的時候,這部分“沉默的大多數”就不再沉默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為這“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特朗普,就當選了美國總統。


小哥哥打算盤

關於這個問題,最近剛好國家統計局給出了明確的數據:中國3億人為中等收入群體,佔世界30%。

那麼國家統計局是採用什麼標準呢?

該標準是按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大概在3650-36500美元。然後再按照美元與人民幣的保守匯率1:7計算得出,中等收入標準為年收入2.5萬~25萬元人民幣。我們再把這個數據換算成月工資的話,就是2083元-20830元。

說的有點繞,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你的工資達到2083元,你就是中等收入!

怎麼樣第一次感覺自己不用拖後腿了吧,2083元,老實說這個標準在大城市,幾乎人人都符合,但是算上高昂的生活成本,這些所謂的中產大概有一大半隻能算是底層勞動者。這個標準的跨度太大了,以至於很多人被中產了。

我們先來看看全國主要一些城市地區的工資與房價的對比。

房子成為了這代中產最大的焦慮,上一輪房價上漲,讓很多人的錢換成了房子,也換來了鉅額的房貸。

2013年初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還僅僅是30.7%喲,可是到了2016年末就上升近十幾個百分點,高達40%以上,這樣的速度遠遠超過了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家庭債務累積速度。經過2017年的借錢,整個家庭債務佔 GDP 的比重還將上升。

工資扣去房貸還有多少人敢說自己是中產。

所以就算如經濟學人智庫預測的那樣,中國將在2030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加上房貸、或是孩子的教育成本、及一些其他生活成本,80%的人都是偽中產。

那麼,什麼樣的收入水平才算中產階級?

網絡曾流傳這樣一張圖:

其實,中產不中產真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2083元的月薪,想在一線、二線城市買房,想都別想了。這樣的月薪扣除房租、昂貴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孩子的教育成本,真的只能算是生存,養活自己。

但是如果在三四線城市是個小公務員,拿著2083元的月薪,家裡有房有車,也可以生活的很小資,很中產。


大貓財經

中等收入群體在收入劃分上沒有統一標準。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一個人年收入在2.5萬~25萬元人民幣間就屬於中等收入人群,那麼在我國月入2000就能達到,廣大人民群眾肯定不同意。其實可能在有些國家或地區,這點收入真能稱得上中等。

另外世行這個標準的還有個“毛病”是中間幅度太大,10倍之差,區別可大了去了,所以由此看來中等收入群體並不是一個嚴格的概念。

中等收入群體,或者說中產階層,是每個國家都會歡迎的階層,因為這個詞往往代表著富足和穩固。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富足和穩固呢?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認為,如果對以下三個問題,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就不能算中等收入群體:

第一,房貸是否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壓力?

第二,你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

第三,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你憂心忡忡?

大前研一是不是找的點很準很犀利?對照一下,你就能對自己是否中產心裡有數了。

同時歐盟還有一個更細的標準界定貧富分水嶺,包含13項內容,如:應對家庭的意外支出能力;是否每年具有外出旅行一週的能力;是否有購買房產和租房的壓力;生活中是否能夠吃好、穿好和住好;家庭是否擁有車輛等等。

總之,從硬件配置到軟件實力,都有一套可見的標準來劃定中等收入群體。只要該有的都有,上檔次的享受基本都能實現,不用擔心衣食住行及教育等問題,認為生活是美好的,心情是愉悅的,那麼你應該就“中等”了!


政商內參

我個人認為,中產階層的標準應該按照不同的城市制定出不一樣的衡量標準。例如,在一線城市,各種貸款佔比家庭收入不應該高於30%,夫妻二人月收入合計4萬元左右,存款150萬,擁有一套自住房,應該可以算得上中產階層的標準。但是,在二線城市,這一標準就可以調低一些,例如夫妻二人月收入2萬元左右,存款80萬左右,擁有自住房,應該比較符合二線城市的中產標準。至於三四線城市,則應該有著更簡單的門檻與要求,例如夫妻二人月收入8000元左右,存款30萬,擁有一套自住房等,這應該比較符合三四線城市中產的標準。實際上,對於現階段內,我們或許會存在不少的中產階層的標準方案,但在實際情況下,更需要充分考慮到房價水平、養老壓力、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不過中產階層的標準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而發生不少的變化,而對不少年輕人來說,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難度還是不少,社會階層固化壓力還是不可小覷。


郭施亮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爭論已久,莫衷一是。我分三個方面來回答。第一、絕對中產階級概念。就是各個機構給出的具體量化的固定數據指標。比如個人年收入多少、擁有多少資產等指標,達到了標準即可稱為中產階級。世界銀行給出的標準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現在摺合2.37萬~23.7元萬人民幣)。這種絕對的量化指標有一定的意義,但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如一個人生活在內蒙古,年收入30萬元人民幣;與生活在上海,年收入也是30萬元,其生活感受和生活質量是不一樣的。同時,一個人始終生活在上海,40年前的年收入30萬元,與今天的年收入30萬元,也是不一樣的。第二、相對中產概念。也就是個人年收入水平在本經濟體的相對排序位置。這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是,剔除那些絕對赤貧、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經濟體。我們把收入最低的30%人群稱為無產階級;把收入最高的10%人群稱為資產階級;剩下的處於中間位置的60%人群就是中產階級。有了這樣一個相對概念,不同經濟體之間的中產階級就有了可以比較的意義,而與時間和地域無關。比如: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美國的中產階級;50年前的美國中產階級與其當今的中產階級,就可以進行位次比較。第三、以收入結構劃分的中產階級概念。人們的收入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就兩大類收入:直接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直接勞動收入比較單一,就是通過工作而獲得的工資性收入。資本收入比較繁雜:包括資產(土地、房屋等實物動產或不動產)收入和增殖收入;有型資本(儲蓄、股權、企業等)收入和無型資本(知識產權、名譽權、創新發展能力等)收入。在個人收入構成中,資本類收入遠遠小於工資類收入的人群稱為無產階級;資本類收入遠遠大於工資類收入的人群稱為資產階級;而資本類收入與工資類收入比例比較均衡的中間類群體,應該被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有了這三個方面的標準,就可以全面評價中產階級的面貌:絕對標準是衡量能否進入中產階級的及格線;相對標準評價了中產階級的生活質量狀態;收入結構標準揭示了中產階級未來的階級走向。


雜家論談

你要哪1萬塊錢的工資,有什麼水平,你是生活在農村的,還是生活在城市呢?還是生活在外國呢?生活在什麼地方,就對應的什麼樣的水平,收入的多少去接於你的消費!.




楊楊得憶

撇開一切複雜的計算辦法,沒有城市區分、沒有地域區別,筆者今天就要一種最簡單的辦法來分析中產階級。

看看你的淨資產和你的收入是否劃入中產階級行列?

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必定是在中上層水平,就用一個最直接的20:80定律來分析。

假定20%的人群劃入中產階級,那麼他們擁有了80%的收入和85%的淨資產。

按照國內人口數量13.75億為計算基礎,也就是2.75億人口進入了中產階級,家庭數量按3人每戶暫估有0.9億戶家庭。中產人口數量略少於美國人口3.24億,卻是日本1.27億人的二倍多。

在中國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中有20%的人口達到西方國家的水平應該是值得驕傲了。

家庭年收入情況

今年的GDP總量為82萬億,不去考慮稅收、轉移支付、房產增值、股票收入等其它因素,就當全部轉化為居民收入。(指家庭所有的淨收入)

那麼20%人口總收入=82*0.8=65.6萬億。20%人口最低戶年收入=65.6/0.9*1/3=24萬元。(國際上有個計算規則就是最低收入是平均的1/3,所以要乘以1/3。)

第一個結論就是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到達24萬,人均8萬元以此類推。

家庭淨資產情況

居民的財富總收入一般是接近當年GDP5~7倍,我們就按82萬億的7倍計算=82*7=574萬億。

20%人口擁有的淨資產=574萬億*0.85=488萬億。那麼20%中產三口之家的最低淨資產=488/0.9*1/3=180萬。

第二個結論就是三口之家的淨資產達到180萬元,人均淨資產資產約60萬以此類推


中產階級的要求

綜上所述,鞅論觀點如下:國內符合中產階級標準的人口數量2.75億,以三口之家為計算依據,約有9000萬家庭,家庭淨資產超過180萬,家庭年收入超過24萬。

假如你的收入不足可以用資產來替代,同樣你的資產不足也可以用年收入來替代。

你符合這個中產標準了嗎?


鞅論財經

通俗易懂的講,有房有車有存款,穩定的工作,一定的購買能力!至於年收入多少算中產,這是一個誤區,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佔比。

我心中定義的中產應該是,個人年收入在20W左右,房貸車貸各類消費佔比不能超過收入的50%,這樣計算就意味著除去各類開銷,每年有10W左右的家庭存款,用於改善生活或者提高生活品質,如換車,旅遊等。

但是中國的中產階級生物鏈過於脆弱,一個意外就可以讓一箇中產家庭瞬間一無所有,部分中產始終活在巨大的壓力下。養老,醫療等問題仍是困擾大部分中國人的問題。

所以希望中國能夠進一步完善醫療,養老等相關問題,讓中產階級徹底從生存壓力中解放出來。


小興說事兒

在中國,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月收入2000以上都算中產了,這明顯不符合國情,因為什麼都貴,尤其生病,教育,房價,。。。。。

不妨放下中產的幻象,改成,我在的地方,多少錢算夠的上幸福

比如在三四線小城市生活,穩定3000工作,有車有房,下班打麻將喝酒,也算幸福了,如果換在大城市,一個月掙1萬,先還5000房貸,要再還20年,再出兩千教育醫療,那一家人是不幸福的,很緊張

我認為,收入水平是和女你當地的情況和您自己的情況全面分析的,

這樣說吧,有房貸壓力的不能說幸福



慾望太大的不能說幸福,比如您就是喜歡一個大美女,但她嫌棄你太窮,雖然你月入3萬,但和她或者她的條件差太多,你這樣幸福嗎

我覺得啥收入算中產的幸福階層呢

就是,慾望不大,吃喝夠用,有房有車有保障,這就是典型的中產,不要看錢的絕對數量,您覺得月入100萬的老闆算幸福嗎,她睜開眼一天就有5萬的賬單要付,工資,房租,吃喝,各種費用,他一點都不幸福,如果把債務減去,他連中產都不算



另類解讀歷史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7356056684282733426, "vid": "e60020d053e34e67800401bfecdd897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