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簡要介紹下美國“標槍”反坦克導彈?

專守防衛大野驢

“標槍”反坦克導彈為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神公司聯合研製生產的反坦克武器系統,用於替代“龍”式反坦克導彈,裝備的部隊包括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以及其他一些軍隊。美國從1989年開始研發,1994年批量生產。“標槍”導彈的性能比“龍”式導彈有大幅度的提高。

“標槍”反坦克導彈是一種便攜式的、發射後不管的中程反坦克系統。導彈配備紅外成像自尋的系統。“標槍”導彈質量輕、彈體小,整套系統包括制導系統及射控主件,全重約28千克,彈體重11.8千克,長108釐米,彈體直徑12.6釐米。發射管重4.1千克,長119.8釐米,直徑14.2釐米。導彈破甲能力突出,可有效打擊現有和即將出現的各類主戰坦克。這種導彈具備雙彈頭設計,可以同時引爆目標的表層防護,另一彈頭則穿透裝甲,深入破壞。每套系統都具有兩種性能,其一用以攻擊裝甲車車頂,另一用以攻擊直升機和碉堡等。導彈攻擊坦克裝甲車輛最為薄弱的頂部裝甲時,兩級串聯戰鬥部可有效對付反應式裝甲。導彈最大射程2000米,最小射程75米,戰鬥部形式破甲/攻頂,破甲厚度大於600毫米。


DRS技術公司為“標槍”反坦克導彈提供指令發射單元(CLU)。CLU是一個昂貴而複雜的新型前視紅外(FLIR)火控單元。其中包括第二代前視紅外探測器、杜瓦瓶組件和製冷器,FLR採用了靈敏度非常高的紅外焦平面數組。該導彈採用輕量化模塊設計,射控組件可單獨使用於觀測、偵查敵情,以單眼使用熱像屏幕,在惡劣氣候下操作仍能發現遠距離目標。射手可採用站、跪、臥及坐姿發射。


兵器

FGM-148“標槍”是美國單兵攜帶的反坦克導彈,它採用自動紅外製導,具備典型的發射後不用管特徵。

“標槍”是得克薩斯儀器和馬丁公司的聯合產物,從1989年開始研發,自1996年投入使用並取代了M47“龍”式反坦克導彈。標槍服役至今曾參與了2001年的“持久自由軍事行動”、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和敘利亞內戰。“標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對伊拉克方的T-72和69式坦克造成壓倒性優勢。

導彈單位成本約4萬美元,控制反射單元成本約12.5萬美元。“標槍”全重約22.3千克,其中發射筒和導彈15.88千克,控制器6.42千克。彈體全長約1.1米,直徑0.12米。發射筒約1.2米,直徑約0.14米。設備需要2人操作。標槍的有效射程為75至2500米,最大射程約4.7千米。彈頭採用縱列錐形裝藥高爆穿甲彈,引爆機制為撞擊力,發動機採用固體燃料火箭,制導系統則是紅外線成像。

“標槍”一旦鎖定目標,被攻擊對象很難逃脫。“標槍”採用頂部攻擊的飛行模式,它也可用直接攻擊模式打擊直升機。此外“標槍”還是世界首款採用焦平面陣列技術的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標槍”會從發射器中出來一段安全距離再點燃火箭發動機,操作者的安全性得以極大提升。“標槍”也對操作者提出較高要求,士兵需要在美國喬治亞州班寧堡的美國陸軍步兵學校進行為期兩週的訓練。

“標槍”最顯著的優點是:易拆卸性、發射後不用管和它的撞擊能力——它能輕易摧毀M1艾布蘭坦克。缺點則是巨大的重量、射程較短,而且造價昂貴。


航空之家

1989年開始研製,由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和馬丁公司合作,1994年投產,1996年正式服役,取代控制手段落後的M47「龍」式反坦克飛彈。

標槍飛彈是一種射前鎖定射後不理飛彈,此係統對裝甲車輛採用頂部攻擊的飛行模式,攻擊一般而言較薄的頂部裝甲,但也可以用直接攻擊模式攻擊建築物或防禦陣地,直接攻擊模式時此飛彈也可以用以接戰直昇機[3]。頂部攻擊時的飛高可達150米,直接攻擊時則是50米。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焦平面陣列技術的可攜式反坦克飛彈。此武器系統配備了一個紅外線成像搜尋器,並使用兩枚錐形裝藥的縱列彈頭,前一枚引爆任何爆炸性反應裝甲,主彈頭貫穿基本裝甲。標槍飛彈曾用於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並對伊拉克的T-72坦克和69式坦克造成毀滅性打擊。

此飛彈會從發射器中彈出離操作者的一段安全距離後再點燃火箭引擎,這使得看見發射者變得更為困難,並使飛彈能從建築物內發射,不過發射筒的後燄仍可對附近人員造成傷害。歸功於射後不理系統,操作小組可在飛彈發射後立刻移位,此發射方式稱軟式發射系統,可於陣地內或掩蔽物後方發射,傳統硬式發射系統因筒後焰過大無法做到此種發射方式,而前者的戰場存活率及伏擊效果就遠大於後者。

此武器系統通常由兩人小組操作,一名射手和一名攜彈員,當射手描準和發射飛彈時,攜彈員搜尋下個目標並注意敵軍威脅如車輛和部隊。

系統全重22.3公斤,其中發射控制裝置重6.42公斤,發射筒重4.08公斤。飛彈長1.08米,彈徑127毫米,彈重11.8公斤。其攻擊威力大於M47「龍」,與「陶」2改進型相當。控制發射裝置,射手除了發射筒組件外另攜一具控制發射裝置或稱CLU(音clue),CLU可離開飛彈獨立運作成為一個攜帶式熱像儀,如此步兵不再必須時時與有熱像儀的裝甲運兵車和坦克車連繫,這使部隊調動更具彈性,並可發現原本無法發現的威脅。美軍在2006年授與Toyon Research Corporation一份合約將現有CLU升級,使其具備傳送目標影像和GPS座標給其他部隊的能力。

此單兵攜帶式武器系統可輕易將主要部件分拆,並在須要時輕易組裝,與其他較累贅的反坦克武器系統相比,此差別很明顯,例如,一枚拖式飛彈須要一個重型三腳架,一個笨重的熱像儀保護盒,一個更大、更長的發射筒,並須花費更多時間組裝和準備,標槍飛彈(雖然也很重)則比其他飛彈和它們的必要部件輕。雖然CLU的熱像畫面可能會阻礙瞄準,它的熱像標定系統使得標槍可以射後不理,這使發射者有機會不被看見並也許移至另一個新的發射角度,或在敵人發覺自己受到攻擊前離開此地區,這比使用線導系統安全得多,因為線導系統發射者必須停在發射地點並將飛彈導引至目標。

另一個優點是標槍的撞擊能力,此飛彈使用縱列錐形裝藥彈頭,並針對貫穿反應裝甲而製造,標槍設計目標是能貫穿任何坦克裝甲,並曾在M1艾布蘭坦克測試過,使用頂部攻擊模式標槍可輕易摧毀此坦克,因為它可從多數坦克最弱的地方攻擊。標槍的軟發射能力使它能有最小的後燄區域,這使標槍能從多種建築物內發射,這使標槍在都市戰中比起被廣泛使用的AT4更具優勢,因AT4有很大的後燄區域,若從一個小建築物內發射AT4,它的大後燄區域會嚴重傷害操作人員。

此武器系統的主要不利處是它22.3公斤的巨大重量,此數據未計入後備電池(BA5590鋰電池)的重量,每個重約一公斤,依據標槍生產商的評估,一個電池約可持續四小時,一般的電池攜帶數量(不計多數小隊都會帶的「以防萬一」電池)是5—10枚,視任務長度此數目也可能更多或更少。此係統是設計為可由單兵步行攜帶,但重量比原本陸軍要求數字的要高,此係統的重量和正常戰鬥負重使標槍小隊成為美國陸軍部署負荷最重的基本步兵單位,另一個可與之相比的兩人步兵小隊是M240G機槍隊。

另一不利處是它對熱像儀索敵的依賴度高,熱像儀在冷卻部件將系統降溫前將無法使用,生產商評估此過程約須等30秒才能完成,但取決於週邊氣溫,也可能須花費更長時間,熱像儀也常會被使地錶快速升溫和降溫的自然現像妨礙,這可能會干擾對預定目標的辨認和鎖定。

標槍的射程也是太低,目前的最大射距僅約2,500米,少於另一主流反坦克武器拖式飛彈(BGM-71 TOW),體積大的多的拖式BGM-71A可達3,000米,其他次型(BGM-71B至BGM-71F)可達3,750米。

標槍的造價比起其他反坦克飛彈要昂貴得多,僅每發飛彈就有十萬多美元,還不包括發射筒及瞄準組件。標槍飛彈被設定為主要攻擊坦克及低空武裝目標的飛彈,但是由於戰場態勢等原因,經常有士兵用來攻擊其他目標如堡壘、密集衝鋒的步兵、甚至輕裝甲車輛,這就顯得非常不經濟。早在伊拉克戰爭中就傳出過陸軍開始打不起標槍飛彈的傳聞。

  • 主要用途:單兵攜帶式反坦克飛彈。
  • 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公司
  • 發動機:固體燃料火箭
  • 長度:
    • 飛彈1.1m
    • 發射筒1.2m
  • 直徑:
    • 飛彈127mm
    • 發射筒142mm
  • 重量:
    • 飛彈11.8kg
    • CLU6.4kg
  • 彈頭:
    • 縱列錐形裝藥高爆穿甲彈(HEAT)8.4kg
    • 貫穿能力:750mm滾軋均質裝甲(RHA)
  • 射程:>75m至<2500m
  • 導引系統:紅外線成像導引,射後不理
  • 控制發射元件:
    • 被動目標獲取和火控,內建日視/熱像模式
    • 日視放大4倍,熱像放大4倍和9倍


目前已經有包括臺灣在內的23個國家地區的陸軍使用,是目前全球最暢銷的單兵反戰車導彈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