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一個古老的部落裡,有這樣一個傳統:年輕人想要結婚,先要學會一項本事——抓牛。將抓來的牛送給女方的家庭作為聘禮。聘禮最少是一頭牛,最多是九頭牛。

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酋長家裡,告訴酋長說:“我願意用九頭牛作為聘禮,迎娶您的大女兒。”酋長以為自己聽錯了,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大女兒太平庸了,根本就配不上這份貴重的聘禮,而自己的小女兒聰明美麗,這個年輕人一定是搞錯了。

酋長誠懇地說:“迎娶我的大女兒,一頭牛就夠了。你願意用九頭牛作為聘禮,那就迎娶我的小女兒吧!她才配得上你。”出乎他的意料,年輕人堅持要娶他的大女兒。酋長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年輕人的要求。

大女兒出嫁一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酋長來到大女婿的家裡,恰好趕上一場熱鬧的聚會。酋長看到,很多人圍在一起,痴迷的看著一個美貌的女子唱歌跳舞。他困惑的問道:“這個美麗的女人是誰啊?”大女婿恭敬的回答說:“她就是您的大女兒啊!”

酋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女婿告訴他:“您沒有發現她的美麗和潛質,認為她只有一頭牛的價值。而我相信她值九頭牛,就以這樣的價值來珍愛她。所以,她在我身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變成了我期待的樣子。”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情況,被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傳說,古代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痴迷於雕塑。一次,他用象牙雕了一個美麗的少女。這尊雕像太完美了,皮格馬利翁竟然愛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他每天深情的凝視著雕像,期盼它有一天能獲得生命,成為自己的妻子。後來,在愛神阿芙洛狄忒的幫助下,雕像活了,皮格馬利翁夢想成真。

酋長的故事和神話故事告訴我們:人們的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們能改變被讚美和期待者的思想和行為,讓他獲得自尊、自信和進取的動力,以滿足這種期待,從而不讓信任自己的人失望。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事情會朝你期望或暗示的方向發展”。

告訴孩子“你能行,你的聰明才智足以考個清華北大”,然後孩子就真的考上了。聽上去是不是很美妙?如果想做成功某事只要自我催眠就好了。但前提是你不知道這是個“局”,完全信以為真,並且朝這個方面努力才可能有效。

相關名言警句

﹡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讚美。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 欣賞引導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 學會欣賞自己,讚賞別人。

﹡當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當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

﹡不要用懷疑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承諾,更不要諷刺挖苦。

﹡鼓勵與讚美能使白痴變天才,批評與謾罵會使天才變白痴

為什麼說禮儀教育能改變階層,難道不是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嗎?

無論承認不承認,在中國,階層還是很容易被一眼看穿的,因為精神面貌,言談舉止很容易就反應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程度,從而讓人給你貼上一個標籤:這是一個知識分子、這是個搞藝術的、這是個……玩兒快手的……

禮儀教育是改變孩子精神面貌、提升自信心及自我期許的低門檻高回報的教育項。

01

禮儀教育是提高孩子自信的捷徑

在中國家庭中,紮實的禮儀教育並不普遍。中國的教育普及率不算低,大多數家長也都會教給孩子說“你好、謝謝、對不起”。但簡單的禮貌用語只是禮儀教育的冰山一角,而且有多少人在說謝謝的時候真的心懷感激,在說對不起的時候真的心存歉意了呢。所以好的禮儀教養足以讓孩子傲立同儕,能幫助他們從別人的正面反饋中建立起一種優越感和自信心。這一點其實跟才藝教育有共同之處,能給孩子找到一個自信點,有優於普通水平的特質,是自信的一個重要來源。

而比起才藝和學業,禮儀教育更容易實現,且使用的頻率、場合更廣。我們不能逢人就跳上一段、彈上一曲,或者表白自己得過什麼獎項,但是禮貌、儀表、姿態卻是隨時要展現出來的一面,而且大多數時候都能馬上得到正面的反饋:這孩子教得真好,真有禮貌;收拾得真精神,招人喜歡;這麼長時間都沒打斷我們的談話,太懂事了……每一次正面的反饋都是一塊砝碼,增加孩子的“自重”。

02

耐心和好儀表會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談到禮儀,有一點被很多教育專家和兒童閱讀推廣人著重指出過,那就是等待。無論對成人還是孩子來說,等待都變成了一種稀缺的品質。社會發展太快,生活節奏太快,學習工作壓力太大,一切的一切都促使我們變得躁動、易怒,沒辦法讓腳步和心停下來。

但是我們又離不開等待,坐車要等紅燈,吃飯要等翻檯,考大學更是要經過12年的等待和努力……所以有些看似是一種禮儀的表現,其實更是心智的磨練。

如果說等待跟耐心相關,那麼每日堅持的好習慣就跟毅力密不可分。一個能從一兩歲開始就天天堅持刷牙、洗臉、洗腳、定期洗澡、定點睡覺的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多會有不同尋常的毅力。

03

相信自己有良好禮儀素養的孩子

會下意識劃分自己的階層

外部的正面反饋會增加孩子對自身的期許,而禮儀的切入點好就好在不會像學習那樣帶來太多的期望壓力。如果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再遇到坎坷成績下降,可能會造成過大的學習壓力,甚至讓孩子一蹶不振,但是禮儀不會,它更傾向於道德素質範圍,沒有直接的名次和分數做比較。

一個有好儀表,懂禮貌的孩子,會怎樣定義自己?我是有教養的、優雅的、體面的。什麼人有這些特點?讀過更多書的、更明理的、智慧的人更符合這些特點。我願意跟這樣的人做朋友,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透露出了對他們未來的期許,外界的正面反饋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反過來,他們又會以此要求自己,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04

英國學齡前兒童要學會的4項基本禮儀

請求——我又不欠你,我為什麼要幫你

我們一輩子都離不開“請求”,也總希望得到更多的幫助。這不丟人,在環環相扣的社會中,離了別人的幫助簡直寸步難行。

所以這項隨時可能需要發動的技能應該深植在孩子的心裡。

場景1“給我一個蘋果”“你去洗一洗”,如果聽到一個孩子這樣對你說話,你是否會有膩煩的心理:真讓人不舒服,我又不欠你,為什麼要幫你。即便這個孩子是你親生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你要甜甜圈嗎?”“給我粉色的。”

孩子一旦正式上學,不禮貌的要求就會使孩子遇到越來越多的阻礙,他們會發現不再那麼容易融入朋友圈了,以前總是被滿足的需求現在卻總是被拒絕,可這些小忙明明都很好辦到啊,就是撿支筆,遞塊橡皮,卻沒有人再願意回應他們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不給,我改主意了。”

英國人想到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即時糾正,建立因果關係。

只要孩子在每次提出要求時都及時糾正他,“你這樣說我可不會幫你,除非你說請和謝謝”。這時也有很多孩子會固執己見,他們既想你幫忙,又不想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小小的自尊心和叛逆感可能讓他們異常堅定。

這時需要讓孩子體驗到禮儀與結果的因果關係。“你不說請和謝謝我不會幫你,別人也不會想要幫你,但是如果你說了,我不但能幫你拿東西,還有一個驚喜!”孩子對於小禮物、驚喜之類的是極少有免疫力的,哪怕只是一個MM豆,只要你把握著的拳頭伸開,然後配上驚喜的表情和語氣,他們都能瞬間被你感染。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都給你!”“非常感謝!我愛甜甜圈!”

02

感謝的不是禮物,是心意

場景2 “你最喜歡媽媽的哪個朋友?”“青青阿姨。她上次還送了一大盒樂高給我。默默阿姨只送了我餅乾。”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可是我有8條腿啊。”“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不光在孩子心裡,就是我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把禮物的貴賤等同於心意的輕重了。這會讓孩子忽略了人際交往中的本真,最終錯誤地理解感謝的含義,也忽略了那些真誠的情誼。

方法:建立同理心

《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一書裡有一章專門講共情的培養,也就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從小促進共情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孩子日後建立充滿關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知道充滿關懷的人際關係恰恰是真正快樂和幸福的基礎。”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謝謝你,熊貓先生。”

“默默阿姨的餅乾確實沒有青青阿姨的禮物貴,但那是她覺得最好吃的餅乾。她一定很喜歡你,才會花一上午的時間專門為你做餅乾。”

如果換位思考,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真誠的情誼,也就能誠摯地表達謝意,並且理解感謝的意義。

學會保護孩子

﹡不故意為難孩子,以免讓孩子感到難堪。

﹡ 不把孩子的錯誤公開。

﹡ 過激的批評後要適時地降溫。

﹡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 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

﹡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耐心去培養,使之不斷髮揚光大。

﹡如果孩子有了缺點,要耐心幫助分析原因,鼓勵他們克服糾正。

﹡孩子越小,心靈越不設防,越容易受傷害,父母需要給予小心呵護。

﹡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說成敗體驗。

﹡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

﹡不要當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

﹡ 每天劃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分享。

﹡接受孩子的各種感情表現,決不要輕易否定。

﹡強調孩子的優點比批評缺點更有效。

﹡讓孩子負些責任,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多花時間與孩子談心、交流。

﹡ 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

等待——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當下稀缺的品質

“等”,不等於磨蹭和慢性子,在浮躁的時代,“等”已經成為稀缺的美好,不但可貴,更意味著良好的禮儀教養。

場景3

“不,我馬上就要,就現在。” “我現在就想看電視。”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不,我不相等,再見!”“我願意等,熊貓先生。”

等待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培養起來需要一些技巧。

方法:轉移注意力與超預期回報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如果告訴孩子先不買玩具孩子可能不願意,但是跟他說我們再逛一下,也許有更好的玩具,都看過後再決定,或者先吃頓飯,然後再討論玩具的問題,孩子也可能很容易接受。等過了兩個小時後,即便孩子再想起玩具的事也沒有一開始那麼執著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哇!這份等待是值得的。”

另外,讓孩子意識到等待是值得的,也就是超預期回報,也會有強力的效果。比如這次沒給他買小小的恐龍蛋,但是他生日的時候居然收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恐龍蛋。這種驚喜的感覺還烙印在孩子的記憶中,並影響他以後的決定。

良好的衛生習慣——刷牙、洗澡,小習慣卻是能改變人整體精神面貌的大事。

半路出家可以換一個職業,半道培養一位紳士或淑女可就太難了。

場景4 “今天太累了,太困了,媽媽,我不想刷牙了。”“反正就一天,那就算了吧,明天早上好好刷。”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我要去睡覺啦,熊貓先生。”“你忘記刷牙了。”

但如果連自己的衛生等小習慣都不能堅持,遑論意志力、耐力、抗挫力……

中國人講慎獨,就是人前人後一個樣。外面西裝革履,回家凌亂邋遢,裝出來的體面很容易被識破。

方法:找反面形象,看禮儀故事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去年我已經洗過了。”“我身上現在香香的喲。”

督促孩子堅持好習慣時家長首先不能妥協。如果孩子不願意做,可以找些反面形象,孩子有很強的榮譽感和好勝心,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形象,也會牴觸。繪本故事中的形象很容易被孩子記住,通過有趣的小故事也能讓孩子快速明白是非黑白,是一個幫孩子建立好習慣的有效方法。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感恩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影響著孩子。

讓孩子多去參與家務,多去做體力活,感受生活的不易,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甚至感受到社會上更多勞動者的不易,生出感恩心。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冷漠無情,心態消極,自私自利,這樣的人未來不管做什麼,都不會順利,不會成功,因為品行、道德決定一切。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樂和幸福。

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工作事業上也會非常順利。

懂得感恩的孩子,在與人相處時,人品也會贏得極高的評價。

讓孩子學會感恩,讓他心存感激地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愛他人。孩子現在的言行舉止就是為未來種下種子,擁有感恩心,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歡樂教育——做有溫度的教育

讓每個孩子都得到100%的關注,成為自己人生路上的成功者。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歡樂教育——培養孩子的思維和學習能力

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會使教育市場日趨規範,智能方向也漸漸崛起,只有注重孩子的成績和能力的全面培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歡樂教育——培養孩子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通過“讚美與期待”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