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最瘋狂時候與房市最瘋狂時候有什麼區別?

吳智勇905

股市最瘋狂時候,如最近的2015年五月底之前,大小股票全都翻番式上漲。那麼所有投資者都屬於盈利狀態,幾乎所有中小投資者都覺得賺錢比一般工作要強多了。而且在瘋狂過程中,幾乎很少有人會保持冷靜的思維,反而持冷靜思維的人自己也會被市場不斷的推高而否定自我。特別是很多投資者都會覺得自己有投資天賦,覺得股票就是個容易賺錢的場所。都忽視了一句國外市場曾經的至理名言:當大多數人都能取得成就的時候,並不是大多數人有多能幹,而只是他們處於一段時間的全民紅利中,成功永遠屬於少數人。

就社會表現來看,股市瘋狂時酒店飯店娛樂場所生意是相當紅火的,甚至名不見傳的場所也有人去排隊。

而房市最瘋狂的時候,社會表現就完全不一樣。

一是房市最瘋狂與股市最瘋狂相比,投資者參與度不如股市高,原因是購房與買股票最低起始成本相差極大原因。

二是社會上服務行業景氣度不高,想著購房及正在按揭的人,很多人會節省開支。

三是房價漲到讓投資者收益極高之時,也沒股市投資者那種自以為股神的房神出現,因投資者都知道房價翻番可能要三兩年,而股票中能夠翻番最快的一個月都有。

四是社會交往中,股市最瘋狂時任何場所茶餘飯後津津樂道都是股票沒炒股的都變成普通人眼中的另類;而房市最瘋狂時,社會交往中不一定會談到房價,茶餘飯後談房價的卻不都是津津樂道。


聖賢亦有過

房市最瘋狂時候就是排隊買房,幾百套房子幾千人搶,售樓處擠得水洩不通。二十年前股市最瘋狂的時候,證券公司交易大廳人滿為患;2015年股市最瘋狂的時候,談論炒股賺錢的話題最熱門,很多股民融資炒股。



筆者1996年開始證券投資,1998年開始買房置業,二十年來經過了多次股市大行情以及樓市瘋狂。也經歷過證券公司門可羅雀,感受過售樓小姐、售樓先生推銷樓盤的電話“轟炸”。


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股市瘋狂期間,證券營業廳櫃檯前經常擠滿了股民。那時候以填單交易為主,電話委託為輔,很少有條件開通網上交易。交易大廳裡很多股民盯著股市行情的大屏幕,時常穿梭在櫃檯與大廳之間。證券公司門口的報刊雜誌經常脫銷,晚上股民們的任務就是聽收音機裡的股評節目。證券公司成為股市的晴雨表,空蕩蕩的交易大廳意味著股市走熊了。

現在的大牛市很少,只有2007年股改期間的牛市,不幸給華爾街金融風暴打斷。2015年的牛市,又被禁止股票融資所中止。這兩次牛市的瘋狂。比起90年代牛市的瘋狂,多了一份含蓄。表面上風平浪靜,暗中激流湧動,因為很多股民透支炒股,使得證券市場風險驟然放大。



筆者經歷過一次“樓市瘋狂”。2009年看中一套城市邊緣的樓盤,當時正值美國次貸危機尚未結束,樓市相對低迷。原本買房的決心不是很大,所以家人出門很晚。結果到了售樓處已經熱鬧非凡,有人半夜裡就排隊從而取得了優先選房子的資格。如果來晚一步,我們還可能買不到自己中意的房子。

2017年筆者經歷一次“休克式樓市營銷”。一箇中等規模的樓盤,請了上海一個樓市營銷團隊,共有100多個售樓先生、售樓小姐。整個售樓處氛圍非常熱烈,售樓大廳裡聳立的售樓統計表牌上,插滿了“已售”的標籤。使得購房者心慌意亂,只怕買不到房子。售樓處旁邊的樣板房,一大批准客戶在那裡排隊等待看房,整個場面轟轟烈烈!

樓市瘋狂的時候,與股市一樣,辦公室裡談論的都是買房炒股。沒有買股票和沒有二套房三套房的同事,似乎低人一等。這就是筆者看到的股市和樓市的瘋狂!


陸燕青

股市和樓市有本質的區別,一是從資本歸屬性來看,股票的資金流向上市公司,郭嘉只能抽取很少的印花稅,樓市的資金雖然是流向了房開商,別忘了他們只是過路財神。二是資產的屬性也不一樣,股票雖然代表著公司的產權,實際上對公司來說就是一張廢紙,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毛線關係,只能在散戶手中轉來轉去。房產雖然屬於業主個人,別忘了大部分的貸款是國有銀行的,三是崩盤後果不一樣,股票崩盤上市公司除了賬面估值降低外,其他基本不受影響,因為發行時早已經拿到了融資,而樓市的崩盤不僅影響到散戶個人,更重要的是貸款的銀行,畢竟沒有哪個銀行會願意拿一批爛房子當作自己的資產來經營吧?


CHEERMEE

先一起想想股市和房市最瘋狂時,各自是什麼樣子的。

股市:指數連續大漲,新開戶人數每一週都在創新高,垃圾股的股價也被炒上天,券商營業部人滿為患,街邊遛彎的大爺大媽都在談論明天買什麼股票好……

房市:房價每一天都在上漲,買房者付了首付卻被毀約的案例持續見諸報端,銀行房貸業務激增,購房者需要給銷售人員交費才能有資格排卡,但還是有可能買不到……

上述對比不難看出:股市最瘋狂的時候,有錢還是能買到想買的股票的,但房市最瘋狂的時候,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想買的房子。


速讀財經

這個問題兩者相同的倒是很多。要說有什麼區別話,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股市投資的結果是七虧二平一盈。而房產投資的結果應是一虧九盈。



二,股市機資,多數股民動用資金是家庭財產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生活質量不受影響。而房產投資,多數房民不僅動用家庭全部資產,還要與親戚朋友借錢及銀行貸款,生話質量受很大影響。





四,股市投資與諸多因素有關,如上市公司基本面變化、大盤走勢、外圍市場、政策、自然災害、戰爭等等。房產投資只與限購政策有關。


樹林與竹林

股市最瘋狂的時候與房市最瘋狂的時候還是有些本質上的區別的。

首先兩個投資標的就有本質區別:

股市就是單純的投資或者投機產品,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真正的股東長久持有的人很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記,但房市有一個剛性需求,就是自己要住,有使用價值。

還有就是兩個的門檻有區別,股市的門檻非常低,幾千塊就可以入市做股票,但房市就不行,最基本要有首付,而首付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筆很大的資金。

同時股市的流動性遠遠大於房市,股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出,變現容易。而房市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變現難。


同時而他們兩個瘋狂的時候又有很多類似之處:

一:槓桿

2015年的股市牛市就是因為槓桿效應造成的,各種配資和融資,而且槓桿非常大,1:5在市場裡面都是比較平常的,就是你有10萬的資金,各種渠道配給你50萬的資金,這樣您就有60萬來做股票了,原來你10萬塊錢賺10%只有1萬塊的收益,而配資後10%你就有6萬塊錢的收益,所以在牛市的時候大家瘋狂的配資融資,不過這些人後面的結局非常慘。

而房市差不多,只是它的槓桿是銀行按揭貸款而已,都是加大了槓桿。


二:非理性

在最瘋狂的時候不管是房市還是樓市都是處於非理性的狀態,容易形成全民效應,而受傷最嚴重的就是那些非理性狀態下衝進去的投資者。


牛大大203

股市瘋狂的上漲時候感覺自己就是股神,買的股票都會贏錢,會衝昏頭腦。下跌瘋狂的時候付出沉重佑代價,推出熔斷機制的時候跌的找不著北,幻想著等幾天會解套。

房市瘋狂應該和股市的心態應該一樣吧,漲了後悔沒有買,跌了賣不出,後悔在價高時候沒有賣。


海洋尋底

股市最瘋狂時候人們還是看漲股市,有的人說要漲到八千一萬點大關,結果個個都去買,結果大部分人(買股票基金)全都著虧,有的還虧得很慘。現在房市跟股市一樣的,房價己經到達頂部,說房價只漲不跌,是剛需帶動上漲,全民談房子,炒房。房貸規模大幅增加,空房子增加,餘下的話,我就不說了,讓你們自己考慮。


吳智勇905

相同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在說,議論紛紛,二00六年股市裡可見大學生的身影不少。區別最大的是,樓市必須有足夠錢才能拈邊,股市是錢多少都可參與。還有樓市相對穩定,時間週期長。股市見風就是雨,命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