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經濟問題時常提到槓桿,誰能通俗易懂地解釋一下槓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是第1個DOG

公司財務裡,槓桿效用是指由於固定成本或者固定財務費用等的存在,導致一個變量的變化率遠高於另一個變量的變化率。比如一個簡化的例子,某公司去年收入100萬元,固定成本40萬元,那麼營業利潤就是60萬元。若是固定財務費用20萬元,則淨利潤為40萬元。今年若是營收增加20%為120萬元,則營業利潤為80萬元,營業利潤增長了33%,淨利潤增加20萬,增加比率為50%。同理,若是營收減少20萬元,則營業利潤和淨利潤分別減少33%和50%。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相當於槓桿的支點),營業利潤和淨利潤變化的比率均高於營收的變化率。

股票交易或者衍生品交易裡,一個經常聽到的名詞是槓桿交易。以股票為例,比如有10萬塊本金拿去買股票,不加槓桿的話,股票漲跌20%,自己的本金也就盈虧20%。但是如果本金10萬,又向券商借了40萬,相當於加了5倍槓桿。如果用這50萬進行股票交易,在股票漲20%的情況下,那就意味著賺了10萬,本金增加100%(不考慮向券商借款的利息);同樣,如果股票跌20%,那相當於本金全部虧完了,因為剩下的40萬還要還給券商的,這種跌破本金的就稱為爆倉。由此可見,槓桿的存在使得盈虧效應均被放大了,風險也就隨之增加。一些多層嵌套的抵押等,可是槓桿增加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其風險就更不能忽視。

宏觀上,最近兩年國家一直在說的去槓桿,可以理解為降低宏觀債務率。宏觀槓桿率=總負債/GDP。在實體經濟之中,居民、企業、政府三大部門每一個部門都有負債,三大部門總債務與 GDP 的比值,即衡量了我國經濟總體的的債務率。經濟處於上行階段時,無論是企業的投資生產還是居民的日常消費都比較高漲,企業居民負債上升,槓桿率提高,國家金融經濟面臨的風險性也隨之增加。一旦槓桿升的過高,一些小型或局部的違約事件都可能引發較為嚴重的連鎖違約效應,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後果,金融危機由此出現。在2000年到2008年,美國經濟一片繁榮,其槓桿率也不斷提升,由於底層資產違約率上升加上數倍的槓桿,最終形成了2008年的嚴重次貸危機並席捲全球。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居民、企業、政府三大部門都存在高槓杆,宏觀槓桿率居於高位。這也是我國政府為何這幾年大力推進去槓桿的原因。

我國最近兩年有許多去槓桿舉措,如處理殭屍企業,降低資產負債率,從而來解決國企過高槓杆率的問題;通過政府債務置換和一些其他的替代性融資方案,來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負債增長;加強資管行業的監管,禁止多重嵌套、限制資金池業務等,使資管行業迴歸其資產管理的本質,這也減少了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這些措施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愉見財經

討論經濟問題時會經常用到槓桿這個詞,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槓桿具體的理論是什麼,估計大多數人說不明白。

槓桿——在物理學上就是藉助力臂的差異,實現以小博大,四兩撥千斤。

阿基米德曾說:“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撬棒,我就能撬動地球。”關鍵詞撬動地球,這其中揭示了槓桿的兩個核心要素:支點和足夠長的撬棒。二者缺一不可,缺任何一個,槓桿的作用都無法實現。

嚴格金融領域的所謂“槓桿交易”,本質上就是投資者用自有資金作為擔保,用銀行或經紀商處提供的融資放大交易——在總量上放大投資者的交易資金規模。槓桿的比例越大,客戶需要付出的資金越少。但這個比例,就是槓桿中的“撬棒”,這很容易理解。

但更關鍵的,也最容易被普通大眾忽視的,則是其另一要素——支點。金融交易中融資放大的利率就是“支點”。這兩樣徹底融合,才會變成真正的槓桿工具。

房產中的槓桿交易在現在這個年代早已被大眾所熟知,更是成為眾多炒房客暴富的重要因素,在此不多解釋。

另外,在期貨、貴金屬等交易市場中,交易平臺往往就是支持槓桿的,一般商品槓桿都在10:1或更高。但這些市場的大起大落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不建議沒有承受力的大眾朋友們參與。

還要特別提醒一點的是:官方許可的才叫“槓桿”,官方不許可而資本私下提供的,那叫“非法配資”。關鍵詞“非法”,各位自行腦補這個關鍵詞的分量。

但在現實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投資者鋌而走險,抱著賭博的心態、動用了自己根本無法承受的所謂槓桿,來參與自己能力不及的領域進行投機。

在高槓杆的作用下,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在時刻考驗著投資者的人性,如果一旦失誤後果不堪設想,抱著這樣態度的投資者,大多數人生歸零。

當然,雖然大家都知道槓桿有巨大風險,但依然會有很多人抱著所謂的個性態度:“加槓桿人生才能有大收穫、加槓桿才能事半功倍”。這個思考較起真兒來,也不能說就是錯的,但卻有著很大的侷限性。

因為人生的槓桿,更多的是指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政策和內部條件,實現更高效率的價值創造。這才是槓桿真正的、持久的內涵。(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天檀

讀書時咱們物理老師教我們的槓桿是啥?就是那些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比如千斤頂、撬釘錘等等,而在金融領域,槓桿就是那些用小錢辦大錢的事。

就拿炒股來說,配資其實就是加槓桿。你有1萬塊本金拿去買股票,如果股票漲了20%,那也就意味著你賺了2000,同樣,跌20%也就說明你虧了2000。

但如果你是加槓桿呢?你以這本金作為保證,又向券商或銀行借了4萬,這時你的本金就有5萬之多,如果股票漲20%的話,那就意味著你的本金可以翻倍賺;同樣,跌20%,你將血本無歸。而咱們經常說的爆倉,就是指當你的賬戶虧損20%的時候,你的本金將全部虧空。槓桿的比例越高,你的止損線就越低。不過實際上,金融界的槓桿比這個要複雜的多。

站在企業的角度,企業的槓桿就是負債率,即負債佔總資產的比率。如果負債過高,也就說明企業的槓桿過高。

另外,還有一個專門的財務指標,叫做槓桿率,即股東權益資本佔總資產的比率,而其中的股東權益資本就是股東的自有資金,多少總資產是由多少自有資金撬動的,那就是槓桿倍數,即總資產/股東權益資本。

站在銀行的角度,銀行的槓桿率=核心資本/表內表外總資產,其本質還是一樣的,即自有資金佔總資金的比率。當然,銀行還有一種更高明的槓桿,那就是用短期負債撬動長期資產。

我們都知道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即銀行之間相互短期借錢的市場。比如A銀行向B銀行借款1000萬,期限為3個月,然後錢到手後,A銀行又馬上將這1000萬做按揭房貸,貸出去30年。這樣一來,3個月的短期負債是不是一下子就變成了30年的長期資產了?

有人說,那3個月到期後,你沒有1000萬還給別人咋辦呢?別擔心,銀行來錢的方式可比我們多得多,比如降準、增發基礎貨幣、擔保、其他渠道的還款等等,有這些錢,足夠了。

其實,槓桿廣泛的存在於各行各業乃至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可能成為槓桿的使用者,只是倍數不同而已,比如咱們按揭買房買車,借錢去做生意,甚至刷信用卡(你的信用就是你的保證金,信用卡額度就相當於你的總資產)。



小白讀財經

槓桿,說白了就是把數學上的概念,用物理學的方式形象地表達出來,用來解決金融學中的一些問題。

這麼說聽起來很裝逼,其實槓桿就是乘法。



舉個例子,你有5塊錢,此時給你加一個2倍的槓桿,那就是乘以2,現在就相當於有了10塊錢,你就可以去做10塊錢才能做的事情。

這有什麼用呢?舉兩個較為現實的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是買房。

之前買房可能只要付兩成首付,那麼,一套100萬的房子,你只要付20萬的首付,再搞80萬的貸款,這個房子就歸你了。

一年之後,房子總價從100萬升值20%,房價變成了120萬,這時候你把這個房子賣了,還掉80萬的貸款還剩下40萬的現金。

原本你投入20萬,現在你拿回了40萬,本金漲了100%。

房價只漲了20%,你的本金卻翻了倍,本金的上漲幅度是總價上漲幅度的5倍,因為你有一個五倍的槓桿。

為什麼是五倍槓桿呢?因為首付只要兩成,就意味用20%的本金獲得100%的資金,相當於乘以5。


第二個例子是炒股。

比如你只有10萬塊錢,全部買了一支股票,股票漲了100%,你就賺了10萬。

但如果你有10萬塊錢並且用一個10倍的槓桿,在賬面上看起來似乎就有了100萬的資金。

這時你拿著100萬全部去買一支股票,這支股票只要漲10%,你就賺到了10萬,相當於本金翻倍了。

股票資金漲10%,你的實際本金就漲了100%,這是因為你加了一個10倍的槓桿。


當然了,在物理學上,我們知道槓桿的作用是雙向的,經濟學也是一樣。

既然在盈利的時候效應會被放大,那麼虧損的時候效應同樣會放大。

10萬塊錢當成100萬去用,這100萬如果損失10%,變成了90萬,那麼你的10萬塊本金就已經全部賠光了。


所以,槓桿就是一個乘法或者說除法的概念,放大的同時就把所有的收益、風險都放大,這就是槓桿的本質。

風險大,收益就大。而為了追求更大的收益,你不得不承擔更大的風險。


科學家種太陽

哎呀,為啥大家都要先從物理學去解釋槓桿呢?不是已經限定在經濟問題中麼。

我直接說槓桿在經濟問題時的意義吧,還是直接舉例來說吧,會比較容易理解一些。金融領域內的槓桿就是你可以用一部分錢去撬動另一部分錢。



以股市為例,股市管這事兒叫配資,比如原本你有10萬塊錢炒股,這個時候有個機構來找你,說你這10萬塊錢要不然在我這裡開戶炒股吧,我額外還可以再借給你10萬塊錢。這樣你可用於炒股的錢就變成了20萬,但這其中只有10萬是你的,另外10萬並不是你的,相當於你用10萬元撬動了另外10萬元,金融槓桿就是這個意思。

股市瘋狂的時候,你有10萬塊錢甚至就會有人願意借給你100萬,也就是10倍槓桿,很刺激吧。

機構之所以願意借給你錢也是有原因的,就像銀行一樣,他們借給你錢的目的是為了向你收利息,機構也一樣,錢不是白給你的,你是需要為這些錢支付利息的。

可能有人會奇怪,股市好的時候基本閉著眼睛買股票都能掙錢,為啥機構不自己買股票而要把錢借給你呢? 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政策不允許機構直接炒股,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控制風險。對於很多金融機構而言,控制風險往往比追求高收益更重要。



有我說那我不炒股是不是就接觸不到金融槓桿了?其實不是,你的任何一筆貸款都可以認為是金融槓桿,比如貸款買房。本來你手裡只有30萬,因為有銀行願意貸款70萬給你,你才可以買那種心儀已久的價值100萬的房子,相當於你只花了30萬就買到了價值100萬的房子,剩下70萬不是金融槓桿是什麼?

所以如果實在不好理解,你可以把所有貸款都認為是使用了金融槓桿。這些不屬於你,但你有一定經濟基礎,在支付一定成本後可以使用的錢。


坤鵬論

謝邀,我是變革家依然

槓桿顧名思義是一種物理力學中的一個可以撬動重物的工具,後來被引進經濟學中,用來表達某種金融中具有四兩撥千斤的重要意義。通俗來說,就是空手套白狼,用少數的資金來投資數額較大經濟交易。舉例來說就是說用5塊錢可以買到10塊或者100塊錢的東西,但是賠率也是相當大的,當你交易的股票或其他資金產生波動時虧損率可以高達100%之高。因此並不是所有都適合這種高風險的槓桿交易, 但正因為這種空買空賣空手套白狼的巨大利益誘惑,也吸引了很多人前仆後繼。但是槓桿交易的好處就在於可以24小時連續不斷的進行資金交易,這樣也就避免了間隔跳空所帶來的風險,雖然也有跳空風險但也給了一些人及時反應的時間,以通過預設和搶空來避免,給一些用來做副業和兼職的人帶來了很大便利。高槓杆也給一些高資金的帶來很多便利可以用來靈活的建立倉位,在嚴格要求風險的前提下,盈利或不穩定盈利時可以利用高槓杆來繼續增加倉位,為實現暴利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參與這種槓桿交易的門檻也是相對要低,只要利用網絡和本身的相關資料就可以開戶,非常簡單。這種交易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參與資金的多少,而在於自己的操作水平,像一些小資金的投資也可以快速的成長起來,成為一些工薪和小資本家提供了又一個致富的舞臺。投機取巧的方法是,在聽到好消息時要及時買入,當好消息得到驗證時,要及時賣出,觀望時間不宜過長;當自己所買的貨幣又出現盈利時,想要繼續增加倉位時要記得投資越大風險也就越大,所以穩定增加,不能太過急功近利,以至於血本無歸。槓桿交易還有許多的別名詞和不同經濟效益,但最重要的還是槓桿交易時的以少買多,可以讓投資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相對較多的回籠資金


變革家

我來簡單解釋一下。



比如,原來我有100萬元自有資金,拿去開了一家洗車店a,一年收益10萬元。此時的收益率為10÷100=10%。

現在有一個機會,工商銀行可以給我提供100萬元的信用貸款,貸款利率為5%。

我用這100萬元貸款,又開了一家洗車店b,一年又賺了10萬元。還給銀行貸款利息5萬元,我等於多賺了10-5=5萬元。

這樣,我開了兩家洗車店,一共賺了10+5=15萬元。此時,收益率就變為了15÷100=15%。

也就是說,通過我從銀行貸款,收益率從10%提高到了15%,放大了自有資金的收益率。這就是所謂的槓桿效應。



槓桿資金是把雙刃劍,可以放大盈利率,也可以放大虧損率,而且虧損時放大的倍數更猛烈。

還是上面的那個例子,如果兩家洗車店都同時虧損10萬元,貸款之前和貸款之後相比較,就會導致虧損率由-10%擴大到-25%(10+10+5=25)。



總之,經濟槓桿就是四兩撥千斤。它是以較少的本金為基礎,撬動更多的負債,獲得更多的開支配資源,在可能取得高額回報的同時,也加大了造成虧損的風險程度。

不知道這樣解釋是不是通俗易懂?


巴九言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翹起地球

這句阿基米德的名言運用到金融體系中撬動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這就是槓桿。從上面的這句名言中我們可以提取槓桿所連接的三個“點”,分別是“我”、“支點”和“地球”。在金融體系中,“我”可以是個人自有資產,也可以是企業自有資產;“支點”通常是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地球”則是“龐大的資金量”。

舉個通俗的例子:公積金提取住房貸款

對於公積金提取住房貸款這點想必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在公積金提取的時候,銀行受理人員會先行查看你公積金賬號上的資金,然後根據一定的比例給你出借相應的住房貸款。這裡,公積金資金就是你自有資金多少或者說是你的償債能力的證明,而銀行貸給你的款項就是你利用自有資金撬動起來的資金量,這就是槓桿。

通常來說,槓桿率需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以免發生次貸危機,從而引發經濟危機,比如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


君銀投顧

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到,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其中表明的就是槓桿原理



那麼經濟學上的槓桿原理與其類似,本質上也就是以小博大,用某種方式換取較大本金的投入,從中獲取豐厚回報(風險成倍提高)。

要通俗地講,就簡單舉個例子吧…劃重點了——你有本金5000元去投資股票,兩種情況

❶不加槓桿時,有5000元本金投入,一個月後股票漲了20%,獲利1000元,本金就變成6000元。

❷加槓桿時,有5000元的本金,然後你從朋友那裡又借來了5000元,投資總額僅達到了10000元,投入股市後,股票同樣漲了20%,此時獲利2000元,本金變成12000元,歸還本金給朋友剩下7000元。

可以看出,加了槓桿(借錢投資)後,同樣的漲幅,獲利要遠比不加槓桿的要高出許多,這就是槓桿的好處,以小博大,借力使力,獲利豐厚。

既然有好處,就必然有壞處

當同樣虧損20%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第❶種情況是:5000✖️(1-20%)=4000元,本金虧損1000元,口袋剩下4000元本金

第❷種情況是:(5000+5000)✖️(1-20%)=8000元,虧2000,歸還5000本金後,口袋剩下3000元本金。

對比前後兩者,虧損時,加槓桿的虧的比不加槓桿時多許多,這就是槓桿風險高的原因,槓桿越高(借的越多),虧的也就越多,高到一定程度,有時自己的錢全搭進去了,借來的錢也欠下很多,很多人破產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還不太明白的話,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明槓杆,就一句話:

沒槓桿就是一塊錢幹一塊錢的事

加槓桿就是一塊錢幹一百塊錢的事

日常投資中,我們可以拿到很多槓桿,比如信用卡,借唄這些,建議不要輕易動用這些去投資,因為這些錢是有融資成本的,也就是要交利息,若是在投資中虧損嚴重,無法歸還本金加利息,將會對個人生活產生巨大影響,除非你有極大可能盈利的項目,不然不要輕易動用槓桿。


痞子說財經

槓槓,基本的物理原理。藉助槓槓,可以用小的力量撬動大的力量。

經濟學上也是一個道理。利用槓桿,用小的資本可以撬動大的資本。

比如,你身上只有100塊錢。但是你想在南方買一個150塊的棉衣,然後200塊賣到下雪的東北。這樣你能掙50塊!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藉助經濟槓桿來達成你的這筆買賣。向小明借50塊,等你把棉衣賣到東北掙錢後,再還給小明。這就是基本的槓桿!

手機碼字不方便,以後再補充“國家為何現在去槓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