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默克爾又雙叒叕訪華了,這已是她13年任期內,第11次訪華,不愧為“最愛來中國出差的西方領導人”。

但今年份的中國行總讓人覺得沒那麼簡單,主要原因是默克爾來中國前,國際上發生了不少很炸的大事。

1.5月9日,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中東鬧翻。

2.5月18日,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暫停——不進美國貨就搗蛋。

3.5月23日,美國對進口汽車關稅提高10倍——歐洲車,Out!

所以,默克爾長達兩天的中國行,就註定不那麼簡單。為此,小巴採訪了幾位大頭,並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來展現下全新的中德經貿關係。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聽完一時有點懵,講真,小巴還沒有適應這個說法。

但不管能否習慣,特朗普雖然飄忽不定,卻堅定不移地向世界證明了一件事,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傳統西方世界的領導者,已經鐵了心要“閉關”,奉行單邊主義。

而德國在默克爾領導下,堅定為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站臺。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默克爾標誌性的菱形手勢

(小巴猜測:是不是因為菱形是多邊的?)

美國積極退群,唯一有能力做西方新群主的德國就不得不積極善後。

其實在默克爾訪問中國前一月,為勸說特朗普,默克爾緊急訪美,結果只領到2個半小時的會晤排期,美德友誼的小船大面積進水。

基於這種形勢,德國要繼續維持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秩序,中國不可或缺。

並且,面對《伊核協議》面臨解體的問題,中國目前是伊朗石油最大的客戶,可以幫助伊朗彌補因美國製裁所導致的收入短缺問題。

因此,在當今這段“亂世”中,中德關係已經上升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德國是所有西方國家中,與中國關係最“正常”的國家,甚至十分登對,官方說法就是:“互補性”。

所謂互補,就是你喜歡的樣子我都有。

德國需要一個安全穩固的大市場,而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事實上,中國早已連續兩年超過美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國的市場對德國有多重要,我們可以從一個特別的案例中有所發現。

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針對性地提高了汽車關稅。在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中,52%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港和佐治亞州的不倫瑞克港。

看上去美國藥丸?並不是。

南卡羅來納州恰好是寶馬目前規模最大的工廠所在地,該工廠在當地生產旗下最受歡迎的SUV車型。這一生產業務十分關鍵,工廠去年輸出的汽車在公司全球總產能中的比例達到18%。

此外,梅賽德斯-奔馳則是在亞拉巴馬州製造的,產品可以直接從不倫瑞克港出口到包括中國的海外。

因此在懲罰性關稅稅率下,在美國製造的寶馬出口後將損失近9.8億美元,而奔馳母公司戴姆勒也將損失7.75億美元。

幸好這一切沒有發生,中美貿易戰結束,隱形受害者德國鬆了一口氣。

而隨後中國宣佈從7月1日起將進口汽車關稅降至15%。這對德國是極大的利好,畢竟光2017年,中國進口的汽車中有三分之一是德國製造的,加上隱身在美國的德國製造商,這個份額只多不少。

所以,在汽車領域,儘管德國的製造商們已經快被特朗普的推特逼瘋,但希望在中國。

相比美國剛上調自家的進口車關稅10倍,引用德國《圖片報》的調侃:“如果美國使得我們與其展開貿易更加困難,我們就和中國做生意唄!”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德國《圖片報》評論默克爾訪華

“此次會晤讓一切都黯然失色”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中國對德國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從中國從德國進口的產品中看得出來。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2017年德國主要出口商品列表

主要就是汽車零部件、高端製造設備、化工等,相比美國希望我們多進口能源產品和農產品,大家確實不太需要擔心貿易戰後美國會跑來搶佔歐洲份額。

此外,德國的技術競爭力,比如各類精密儀器(如醫學儀器等)、高端機械製造(如附加值很高的特種裝備)等等,這些產品不僅中國不能生產,就連美國或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很難與德國競爭。

另一方面,除了進口設備,經驗也很重要。

每年訪華,默克爾都要去中國幾個城市溜達。2016年,她去了瀋陽,這是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曾經被稱為“東方魯爾”。

而真正的魯爾在德國,已經從一個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舊工業區轉變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服務業及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

德國有治理老工業區的成功經驗,中國可以學習。

再看今年的默克爾城市行——深圳。

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是具有創新力的中小微企業,而德國誕生了大量世界隱形冠軍,創新本就是德國企業的特色,在中美貿易戰中,讓我們意識到了中國創新上的短板。

所以,老司機德國可以再帶帶。

當然,能夠直接植入德國基因,則更不錯。

除了在領導人這種“家長”層面的戰略合作和訪問,企業間互組CP也如火如荼,海爾甚至在德國D股上市,但更多的還是收購。

2015年,創維集團宣佈正式收購德國高端電視機制造商美茲Metz。這一舉措除了幫助創維打開歐洲高端電視市場,還使創維能夠將美茲電視的技術和製造體系平移至自己內部,從而使創維擁有了德國的高端生產技術、尖端設計等“德國基因”。

2017年7月,美的收購德國庫卡。庫卡集團是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之一。庫卡機器人曾被德國總理默克爾譽為“德國工業的未來”。

2018年2月,吉利汽車宣佈成為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最大股東。

但這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中央黨校專門研究德國問題的趙柯博士告訴小巴,德國一直都存在一種“中國焦慮”,主要是擔心中國製造取代德國製造,因此在市場準入和投資併購上有不少阻撓和施壓。

但迴歸到初心,不管是兩國在經貿上的互補性還是如今國際自由貿易的局面,這些最終都無法對兩國繼續“在一起”形成阻礙。

當美國決心“閉關”時,德國拉攏中國說“機會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