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

阿遊有一學長曰無衣,近日學習格律廢寢忘食。阿遊深覺其有格物致知之能,欲就而學之,被無衣嚴拒。

阿遊:“學長為何敝帚自珍?”

無衣:“非兄藏私也,乃夫子所教。神韻不成、風骨不顯、格調不高、境界不申,則意境不入,不得習格律之法!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阿遊不捨:“何為神骨格?“

無衣無奈,耐心道:

“生動傳之曰神,餘味無窮為韻,此詩之神韻也。”
“動人魂魄為風,質地剛健為骨,此詩之風骨也。”
“立意高標為格,義深且渾為調,此詩之格調也。”
“得常人之不得為境,入常人之難入為界,此詩之量尺也!”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阿遊不明所以,緊追:“請師兄舉例解惑!“

無衣翻了翻白眼,負手而立:“汝兄能知其意,已經超越諸位同窗太多!若再舉例,豈不愧煞學中諸君!“

時,周圍十數位同窗正圍而觀之,聞得此言,齊刷刷大拇指下翻。

無衣忙訕笑拱手:“各位同窗,可否再鑑賞一遍鄙人的《行香子.屁說》?夫子也曾十分稱讚的呢!“

眾人鬨笑,掩鼻疾走。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


神韻說

傳於南北朝,初用於圖畫品鑑。望之傳神、生動是為神,如能品出畫外之意,則是韻。後嚴羽、王士禎等人提出"神韻說"作為寫詩的標杆,其主張為神清、無煙火氣,此說略有偏頗。

神韻之要如夫子所說,無論是田園派,還是豪放派,又或者婉約派,只要傳神而綿味者,皆駐神韻。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


風骨之說

始於南北朝劉勰。詩的內在精神有力量、能感染人,此為風。語言擁有拙、實、清健有力等表現力,此為骨。文以氣為主,體現真性情,是為建安風骨的標誌特徵。

此說至今沿用,不曾有改。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


格調之說

源於唐代皎然、宋朝姜夔和明朝李東陽等。其論調以高古為格、以聲律為調,此亦偏頗之說。

格為詩之風度,體現的是詩人的立意、胸襟和氣度;調是風格,或說理、或釋義、或哲思、或入微,李白之蜀道難、杜甫之兵車行、蘇軾之明月幾時有,莫不是如是。

上述三種學說傳至今天,以王國維之‘意境說’來判斷,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故此,夫子在此重申此三種學說,拾前人雅慧,而得自己之真章,願以示人也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


境,詩之量尺也

境是一種詩的領域,此境或讓人身臨其境,或讓人深悉其理,或讓人感同身受。但是,這種境不是模糊的,不是粗獷的,不是殘缺的,而是能全面、細緻地體現出創作者所直授的境

所以,夫子說,此境常人不可得,此境常人不得入!

「阿遊學詩記」第五回:神韻風骨鑄格調,詩有魂魄境乃成!


結言

夫子以為,上述三種學說又可以統一在王國維提出的‘意境說’之下,風骨、格調、神韻都是依附於詩詞的描述性概念,各自都有內質和外表的區別,只有‘意境’才真正觸及到古典詩詞最美麗、最深刻的靈魂部分。

注: 無衣,即頭條詩狂【我為板磚狂】,大家可以去圍觀他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