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此地方官為五品,所管之事督撫無權插手,而且還得讓他三分

在電視劇《李衛當官》中,李衛曾受雍正帝簡派為蘇州織造一職,並在江南官場掀起了一場反貪高潮。人們不禁要問,一個官職僅正五品的蘇州織造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連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等封疆大吏也對他十分懼怕?

清代此地方官為五品,所管之事督撫無權插手,而且還得讓他三分

為此,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清代的織造衙門。清沿明制,設立了江寧、杭州、蘇州三個“織造處”,以織辦宮廷及官用之各種綢緞、布匹等,是宮廷派出的一個採辦機構。按清代典章的記載,江寧等三處織造,隸屬內務府廣儲司。

明代江寧等三處織造,由提督織造太監管理。清朝統一中原後,於順治初年廢除了織造太監,改歸工部管理,以工部侍郎管理蘇杭織造事。康熙初年,又將三處織造統一劃歸內務府管理。

清代此地方官為五品,所管之事督撫無權插手,而且還得讓他三分

同樣是負責織辦宮廷及官用的各項緞匹,但是江寧、杭州、蘇州三處所負責的職能又有不同,按《光緒會典》的記載,三處織造的分工是:江寧織造承辦大紅蟒緞、大紅緞、片金、折纓等項;杭州織造承辦紡絲綾、杭綢等項;蘇州織造承辦毛青布等項。若毛青布需求量超過三萬匹時,則由其它兩處織造共同辦理。

這樣的分工是在正常情況之下,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皇帝大婚、聖壽等,則需要另外安排。這三處織造通俗地說就是內務府廣儲司的紡織加工廠,所有的花樣、顏色及數目都有內務府統一規定,它們只需按單生產即可。

清代此地方官為五品,所管之事督撫無權插手,而且還得讓他三分

另外對運輸也有詳細的規定,凡是宮廷所用的各項緞匹,照例從陸路運京;官用緞匹,由水路運京。所有緞匹均解送內務府廣儲司,由專人核稽,並報於戶部,在國家的正項開支下統一調撥使用。

織造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就是宮廷的紡織廠,但事實上它們還兼著很多差事。如兼收關稅:雍正二年(1724年),以滸墅關歸蘇州織造兼收;雍正六年,以西新關交江寧織造兼管;雍正七年,以南、北新關交杭州織造兼收,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杭州織造改歸鹽政,南、北新關交浙江巡撫管理,至道光元年(1821年),裁撤浙江鹽政,改杭州織造,仍兼管南、北新關稅務。

清代此地方官為五品,所管之事督撫無權插手,而且還得讓他三分

此外,三處織造各設“織造”一人,按例在內務府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護軍統領、驍騎參領及內務府郎中、員外郎奉特旨簡放,官階正五品。理論上三處織造都是一年一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如康熙朝的曹家就世代經營江寧織造,在任數十年。

雖然織造官階不高,但由於是皇帝親點的欽差,所以在地方上與各省督撫地位相同,織造衙門也是獨立的機構,不受督撫節制,其官名亦稱“織造部堂”。

從順治朝到雍正朝,派往江南三處織造的人選,大多是皇帝的親信,尤其是康熙時期,三處織造都成了皇帝安插在江南地區的耳目,他們蒐集地方情報,監視官場活動,密報地方民情等等,而且他們手上還有康熙帝賦予的特權——密摺上奏。

清代此地方官為五品,所管之事督撫無權插手,而且還得讓他三分

由此可見,李衛作為雍正的親信被任蘇州織造,其地位等同於欽差,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自然拿他沒轍,唯一能處置織造的人就是皇帝,其他人等沒有這個權力。不過到了清中期以後,三處織造的這種特殊地位及作用,才逐漸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