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動向,人文始祖黃帝埋骨聖地似要確定了

中華民族歷史永久,中華文明璀璨奪目,而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真正的埋骨之地一直撲朔迷離,近來,由國內30多位頂級權威專家和趙世斌先生作出瞭如下考證。

 

考古新動向,人文始祖黃帝埋骨聖地似要確定了

瓦渣梁出土銘文陶器

●作為中國夏、華兩族的始祖軒轅黃帝,他的陵冢究竟在中國何地?

  ●西周、先秦之時,此事尚無爭議。

  ●自王莽新朝終至東漢開朝始,由於地名的更改及人為對史籍的刪減,黃帝原冢究竟地處何方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此變得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此後歷朝歷代,由於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國之地和諸祖陵寢墳冢越發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種史料證實,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綜合歷史的各種蛛絲馬跡,當今史學界認為只要確定了“陽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陽周城南之處找尋到華、夏兩族始祖的陵寢之地。

  ●而各種史籍、域名、傳說皆將黃帝原冢之地指向靖邊境內楊橋畔、龍洲區域。相信,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和先進技術的介入,靖邊縣“黃帝原冢地”的真偽不久將大白於天下。

  華族周穆王姬滿於黃帝1732年(前965年)至陽紆(“紆”疑為“周”之諱)拜謁黃帝原冢後(《穆天子傳》:“己未,天子大朝於黃之山”),向西進發至崑崙山。

  秦文公於黃帝1941年(前756年),不但祭祀了上祖黃帝,並且還派兵卒駐紮守衛黃帝原冢(《封禪書》:“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秦本紀》:“即營邑之,初為鄜畤,用三牢……”)。

  秦靈公嬴肅於黃帝2275年(前422年),又在陽周(今靖邊縣境內)建“上畤”祭祀黃帝,而且還在吳陽(今寶雞市吳山)建“下畤”祭祀炎帝,儼然為“炎黃子孫”正宗傳人。此舉招致眾多夏、華兩族之士大為讚賞,紛紛入秦效力,視為同宗。

  秦惠文王嬴駟於黃帝2372年(前325年)大敗魏國並奪取魏“西河郡、上郡”地後,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林胡、樓煩南侵和襲擾黃帝陵寢之地。

  秦昭襄王嬴稷於黃帝2425年(前272年)滅義渠國後,置“北地郡(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下令“起自臨洮(隴西),至於碣石”(上郡)修築“列城”,將黃帝原冢之地圈入城牆之內並派悍軍駐守。兵營在城北者為外守,兵營在城南者為裡守……(上述諸事參見《秦本紀》與《水經注》)……

  由此可見,西周天子及先秦諸公(王)都親自或派員前往原冢祭拜,以示其為黃帝正宗後裔,從而號令天下之士。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天下諸夏、諸華之士皆譏秦非黃帝正宗,嬴政索性將周室及諸國諸宗族譜付之一炬,致使中國諸宗氏族譜從此中斷,便是連漢劉邦也只知至其三代而止。

  西漢之時,漢武帝劉徹既視己為“華族正裔”而“獨尊儒家”,自不便棄宗之陵,親率十八萬鐵騎到黃帝原冢祭祖,且有史官司馬遷隨從,並準確記錄了祭祀之地(參見《五帝本紀》《封禪書》《孝武本紀》)。

  自王莽新朝終至東漢開朝始,由於地名的更改及人為對史籍的刪減,黃帝原冢究竟地處何方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此變得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從三國始(220年)至隋朝止(581年),在這361年中,中國曆經五胡十六國慘烈之廝殺,夏華兩族創造的兩千多年之文明幾乎毀壞殆盡。其間諸族混血日盛,禮儀道德全無,一族方才興旺,便被別宗殺戮,當時中國宗族能延續五世已屬罕事,祭祀或尋找“始祖”之事竟無宗族顧及。

  隋朝一統中原後,兩代隋帝以軒轅正宗自居,極力恢復華族文明。在短暫的38年中,只來得及推行“三省六部”政治制度和“科舉”人才選撥制度,還未顧得上“尋根覓祖”,就被夏胡混血的李唐宗族徹底掀翻!

  在唐朝的289年中,因李唐宗族混血原因,又加之諸子百家重新面世,人類“同種同宗”的思想頗為各宗族認同。唐人索性越過軒轅黃帝,將始祖認到伏羲、女媧這一代,以示世界大同。但由於李唐宗族以夏裔自榮,還是將位於坊州的軒轅黃帝“衣冠冢”定為官方祭祀重地。至於原葬之地的考證,大約就無人去費那些功夫了。馬嵬兵變後,流亡的太子李亨將朔方郡移至今寧夏靈武作為平叛之地,就使後人對古地名及其所在地更加混淆了。

  到了五代十國,各宗都指責別族為“胡夷”,自己為“正宗”,中國的諸族又開始廝殺了50多年。血拼的結果是:除了山東的孔氏外,中國的大宗族改姓的改姓、埋名的埋名,後代們基本上不清楚三代以上的祖源。

  趙匡胤創建宋帝國後,當時中國的現狀是六國鼎立。東北的遼國比宋大一半;西北的黑汗、回鶻、西夏三國佔據了上古中國的核心之地;西面的吐蕃諸部與宋面積相等;西南的大理國則自成一體。面對這樣的險惡環境,趙宋居然享國319年,全仗其弘揚夏華之文明,聚攏夏華之人才。其間,趙宋不但兩修軒轅祖廟,還將上古帝王的諸陵墓重新修葺,以敬夏華列祖列宗。但由於強敵環伺,上古遺蹟大半被“胡夷”佔據,趙宋雖有敬祖之心,卻無尋源之力,竟然在黃帝3691年(994年)恐胡夷“據城自雄”而自毀朔方、陽周及黃帝原冢之地,自此上古中國遺蹟不見著史籍。

  金、元之時,佔據上風的夏族後裔在253年的時間裡,皆以“二元政治”為主,極力推行本族文化並向外武力擴張疆域,但由於哲學思想比較起華族理論體系過於幼稚,最終是“金以儒亡”和“元以制滅”,導致了中國主流文明傳承的中斷,自此中國諸族宗譜遺失殆盡,幾無史料可覓祖源。

  朱明一朝的19個帝王在319年中,一直極盡所能推行夏華兩族文明,但由於歷史久遠,明人只能在文史內反覆鑽研復古之術並提出自己的思想(如“心學”等),再加之各種神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白蓮教、拜火教等)充斥中國和朱明諸帝的“崇佛抑道”,中國宗教幾無立足之地,更不用說“尋祖”一事了。

  滿清的276年中,為了去胡夷之氣,獨崇華族儒教,雖有帝王勵精圖治形成盛世,卻由於宗教不明,儒家投機政權,無諸宗諸族“共祖”的清庭始終遭到國人唾棄和反抗。滿清官府雖在各地考證上古中國諸祖古蹟,但由於史料混淆,又多采信當地傳說,越發將上古中國之地和諸祖陵寢墳冢弄得不清不楚了。

  時至今日,黃帝原冢遺址的真偽,更是引發了學者們和各地域人士的爭議。

  首先,學者們對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黃帝陵有如下質疑:一、此處祭祀場所(今黃陵縣),原本為漢武帝在上郡陽周拜謁黃帝原冢地後所立的“衣冠冢”(見《孝武本紀》),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這顯然為“新建之陵”,與司馬遷《史記》及酈道元《水經注》所記載的“黃帝原冢”地址不符);二、該陵地是由唐代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祀典(見《黃陵縣誌》)”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批准(黃帝3461年,770年),並在橋陵大興土木,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修繕活動,從而修建了黃帝廟,並栽植柏樹1140株,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官方名義指定的唯一祭祖場所;三、今天人們所祭祀的軒轅祖廟還不是唐時所建之陵,竟然是宋太祖趙匡胤因“樵採不禁”導致唐廟“隳毀”而將“黃帝陵闕”由橋山“西麓”遷移至橋山“東麓”的(即今黃陵軒轅廟址,參見宋李昉《黃帝廟碑記》);四、此後趙匡胤又兩次下詔,令“黃帝、炎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諸陵墓“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並嚴令“隳毀者修葺之”(參見《宋史·禮八》),由此可見,今黃陵軒轅祖廟及“五帝”諸陵墓皆為宋初遷修,當不在原址之上修造;五、黃帝3758年(1061年,嘉祐六年),宋仁宗趙禎下聖旨,責成坊州(今黃陵縣)地方官員,發動當地百姓種植柏樹1400多株,同時抽調三戶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賦稅,專門在橋山看護和種植柏樹,並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前(參見《黃帝廟碑記》)。

  如此看來,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至於甘肅省正寧縣的黃帝陵(仙人墳)、河南省靈寶市的黃帝陵以及河北省涿鹿縣黃帝陵,因皆無史料依據,又無實物證明,乃是民眾祭祖思宗自發之舉,恐難採信於世。

  那麼,黃帝到底埋在了什麼地方?

  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曰:“黃帝崩,葬橋山。” 《漢書·地理志》記載:“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

  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三》則更加詳細地描述了黃帝冢的地理位置:“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於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冢故也……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於碣石,即是城也。”

  南宋《路史》:“帝採首山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以象泰乙。能輕能重……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陽周之橋山……有黃帝五龍祠,四在山上,亦曰仙泉祠。”

  據《魏土地記》載:“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簷華字被於浦上。”

  從上述的史料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要確定了“陽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陽周城南之處找尋到華、夏兩族始祖的陵寢之地。

  而這個地方的標誌性水域為“走馬、奢延”兩條河系;標誌性地名為“橋山”;標誌性建築為“陽周故城、五龍祠、仙泉祠”;標誌性地貌為“碣石、溫泉”。

  現經查閱史料和出土文物佐證,“陽周城”最早設置在今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村,而“奢延水、走馬水”這兩條水域也業已在靖邊縣境內確定,那麼尋找陽周城東南四十里處的“橋山”便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個方位,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

  根據史料的記載按圖索驥,在靖邊縣高家溝的陽畔、王沙(墳)灣村,發現瞭如下地貌、地名特徵:一、兩村三面環山,中為澗地,在平坦處突起一處巨大土丘和六處距離相等的小土丘,分別名為“軒轅峁、黃界、圓墳峁、石墳坑、廟圪墶、尚臺、齊家圪墶”;二、當地故老相傳,大土丘原名“軒轅峁”(後來又叫“轅峁、放火圪墶”),過去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皆有古俗放火“祭祀祖先之儀”,文革前尚有兩塊“巨大隕石”立於丘峁之前,後被打碎墊入水壩之中;黃界又叫“霍兒界、刨牛山”;圓墳峁、石墳坑、廟圪墶過去合稱為“三姐妹墳”,上各有土、石、水三根“通天柱”,經“花門之變”被摧毀,文革前尚有遺蹟;三、王沙灣村(古稱王墳灣)廟圪墶旁有“五龍祠”古廟,水丘之上也有廟址,疑似史料中之“仙泉祠”舊址;四、其東有一山南北斜出,名“箭桿梁”,呈龍形迤延狀。龍首為軒轅峁,龍尾為“石橋山”;五、正南西側有一山臨“奢延水”源頭,名“媽城則”;六、其正南有紅砂岩巨山極為峻峭,名“石橋山”(疑似史料中之“橋山”);其西向龍洲處有“牌樓界”,其北向陽周城有“走馬梁”(疑為“秦直道”或漢武帝“祭祀專道”);其南有硬地梁古道直通延、綏等地;七、其地距陽周城恰為四十里左右;八、按其一大六小之土丘佈局,軒轅丘坐北朝南,面南橋山而西臨奢延水,甚為符合堪輿之術;“三姐妹墳”分東南、西南、西北相座(各距330米),亦印證五行佈局之理;其北方三個較大土丘,相連起來呈“北斗七星”之狀;

  因此,根據史料,我們得出如下認知:一、黃帝出生之地應在今靖邊縣周河“有橋氏故地”之“姬水”(黃帝生母附寶為有橋氏之女);二、黃帝成長生息地應為今靖邊縣龍洲鎮(即上古中國“雍州”之核心區域,詳見《上古雍州之考證》),其地多有“龍虎鬥”之古傳說故事,疑似和軒轅有熊氏族與南蠻蚩尤氏族爭鬥有關;三、黃帝埋骨處應為今靖邊縣高家溝陽畔村,王沙(墳)灣為嫘祖等墳塋或祭祀之地;四、黃帝父母“少典、附寶冢”似在今靖邊縣龍洲鎮“老虎腦”之山巔大墳冢;五、今靖邊縣東坑鎮“祭山樑”應為黃帝生前祭祀先祖“女媧、伏羲”之地。

  今中國考古與史學界學者大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河洛之間”的求證上,對“啟夏”之前的中國歷史及其活動地域甚少考研求證。甚至有學者認為:若待秦始皇陵發掘,或可從其中尋找到古中國歷史確鑿之答案。

  秦陵若有史籍更好,自可將上古中國歷史大白於天下;但若其中並無史籍,難道中國之歷史便任之停留在2567年前啟夏之時?世界文明史便由西方民間盲者荷馬天馬行空般似的臆撰?

  所幸神木縣近來發現的“石峁遺址”,將中國的文明史考證又向前推移了近千年,似可佐證今陝北、河套地區為上古中國(約前2697左右)文明中心之地。

  如史料確實無誤,從靖邊縣發現的上古中國遺蹟當中,便可印證人類始祖女媧、伏羲等徑由帕米爾高原—崑崙山—白羽山這條隨水系往東南方向逐漸遷徙的繁衍生息路線。

  且靖邊境內“龍洲”左近,不但有古中國“奢延水、走馬水、帝原水(無定河)、楊橋畔(陽周、橋山之畔)、惠橋(惠澤橋山)、龍首、古道梁、馬營、營盤、龍口、龍眼、牌樓界、大路堂、黃龍墩、石墳坑、官路坬、生龍臺”之域名,更有“通天柱”“南蠻盜寶掘龍脈”之傳說遺蹟尚在,而其境內又存今中國西北地區絕無僅有的“嫘祖廟”(也稱氈毯廟),各種史籍、域名、傳說皆將黃帝原冢之地指向靖邊境內楊橋畔、龍洲區域。

  因此得出如下初識:一、《禹貢》中所指的“古雍州”,當為軒轅黃帝生息之中心區域——今靖邊、橫山、定邊、榆陽、神木一帶;二、今靖邊縣境內當是上古中國“和叔”制歷“朔方”之所在;三、上古中國的“河南”與夏、商、周時的“河南”不是同一個區域,應將之分為“前河南地”和“後河南地”,方能準確區分古人之所謂地域及所發生之事件;四、陽周故城首設於靖邊縣境內楊橋畔鎮瓦渣梁一帶(西漢遷陽周至今子長縣,北魏設陽周至今正寧縣),其是否為秦“上郡”之治所,雖有史料證明,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五、先秦諸公(王)所修築的“起至臨洮、至於碣石”的“先秦列城”,西起於今甘肅山尼縣,東至今靖邊縣與橫山縣交界處的古碣石渡口止,當與秦皇嬴政所築長城有所區別;六、靖邊境內有兩條古道,一條為從天賜灣鎮蘆子關、官道渠、南陽灣、姬家坬、十里澗、經橋溝灣李家城則、走馬灣、大路梁、馬路峁則、寺嘴、麻臺崾峴、榆樹坬至龍洲鎮高山坬、硬地坬、店房峁則、西門臺、南陽畔、大灣畔直達陽周故城(今楊橋畔鎮瓦渣梁),為“秦直道”,另一條為從青陽岔鎮官路山、總關口、幹路梁、陽石畔、寨則峁經高家溝十里嘴、硬地梁、王沙灣、走馬梁、大路堂、牌樓界、土橋樑、墩山至陽周故城,為漢武帝“祭祀專道”;七、西漢衛青所築“朔方城”當在今靖邊縣白城則(《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八、東漢所置“龍州”有州之名而無州之實(其“龍州城”遺址只有一個東門通道,極為罕見,應為祭祀行宮或守陵兵營安保之考量),多為紀念之謂;九、“黑河”即今白城則旁邊之紅柳河,“黑水”即今毛烏素村之黑水流域,“奢延水”即今高家溝王沙灣流域,“走馬水” 即今龍洲土橋流域和張家畔蘆河流域;十、“橋山”當是今靖邊縣高家溝石橋山;十一、今靖邊縣高家溝王沙灣“三姐妹墳”似為黃帝妻妾陵墓或祭祀專用之丘臺,亦可疑其為傳說中之“三墳”所在地;十二、今靖邊縣畔溝千佛洞之“氈匠菩薩”當為黃帝正妻“嫘祖祠廟”;十三、今靖邊縣東坑鎮“祭山樑”當為黃帝之時祭祀先祖女媧、伏羲、少典等場所;十四、今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東側烏龍峽谷處有“龍口、龍眼”之名地,左近又有“橋門、寒門”之古稱,且其遺址附近秦、漢墓葬內壁畫甚為精美,令人詫異。城內不但有宮殿遺址,更有鑄幣之遺蹟,當為是時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之地!

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中華兒女都有敬仰先祖的基因,感謝考古學者為所有中華兒女又立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