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葛恪?

馬虎李

諸葛恪少年得志,才氣過人,當他初起時,孫權對他極為器重,國人也對他寄予厚望。等到孫權去世後,他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幼主,執掌朝政,事業達到頂峰。



也就在這時,他的剛愎自用,不納人言的缺點逐漸顯現出來。他不顧士卒百姓的勞苦,違背眾人意願出兵,終於損兵折將,大敗而回。由此聲望大減,而這件事也最終被人所用,導致他失敗被殺。

諸葛恪的事蹟再一次告訴我們人有才幹可持,方能成就大事,但持才傲物的卻很少有不失敗的,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批評諸葛恪說:“袊己陵人,能無敗乎?”

太子伴讀,填字得驢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他很小的時候就很出名,二十歲時被任命為騎都尉,後來任太子中庶子。與顧譚、張休等侍奉太子孫登,講論儒家的理論和技藝,同為太子的賓客和朋友,從太子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諸葛瑾的臉很長,好似一張驢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命人牽進一頭驢,在驢臉上貼了張長標籤,上面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諸葛恪跪下對孫權說:“請賜一支筆,准許我添上兩個字。”孫權同意,給了諸葛恪一支筆。諸葛恪接著標籤那幾個字寫上“之驢”二字,在座的人看了歡笑不已,孫權便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託孤重臣,討魏有功

陸遜去世之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駐守武昌,接替陸遜監管荊州事務。過了很久,孫權患病,而太子孫亮年幼,於是徵召諸葛恪以大將軍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孫權病危,召見諸葛恪、孫弘、侍中孫俊等人,將後事託付給他們。

建興元年十月,諸葛恪動用大量人手聚集的東興,修築大堤。並在大堤左右依託山勢,築起兩座城堡,每個城堡留下一千人防守,自己則率軍返回吳國。魏國因為吳軍侵入了自己的疆土,感到受到欺辱,很以為恥,便命令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領七萬人馬圍攻這兩座城堡,打算毀掉它。


諸葛恪率四萬精兵,日夜兼程趕去救援。諸葛恪手下的眾將披堅執銳、敢為人先,擊敗魏軍並斬殺數萬餘人,繳獲大量輜重,諸葛恪整頓軍隊凱旋而歸。吳朝廷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官荊州、揚州二州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賜予黃金一百斤,馬兩百匹,繒、布各一萬匹。

輕敵冒進,進退維谷

諸葛恪於是有了輕敵之心,這年十二月取勝,到第二年的春天,便又想出兵攻魏。眾大臣認為大軍多次出動,將士非常疲勞,異口同聲勸諫諸葛恪,諸葛恪不聽。於是他違背眾人意願出兵,大舉徵調各州軍隊二十萬,致使百姓騷動不安,他也開始失去人心。


諸葛恪意欲在汝南炫耀武力,掠取那裡的百姓,而眾將中有人反對說:“現在率軍深入,邊境上的百姓,一定會相率遠逃,恐怕將士身受勞苦而得到的卻很少,不如只圍攻新城。新城被圍困,敵人一定會派兵來救,等救兵到時,再想辦法收拾他,這樣才可大獲全勝。” 諸葛恪採納了他這個計策,掉轉頭圍攻新城,雙方你攻我守,交戰數月,新城沒能攻下。

吳軍將士疲憊不堪,因天氣暑熱,飲用生水,腹瀉水腫,患病的人佔了一大半,死傷者遍地都是。各營官吏每天報告的患病人數都很多,諸葛恪認為是在欺騙他,要將這些人斬首,從此沒人再敢報告。諸葛恪內心意識到這次用兵是個失策,但又以攻不下新城為恥,臉上整天都是憤怒的表情。

剛愎自用,不納人言

將軍朱異對諸葛恪的用兵有所非議,諸葛恪大怒,立刻剝奪了他的兵權。都尉蔡林數次提出用兵策略,諸葛恪不肯採納,蔡琳一氣之下去投奔了魏國。魏國知道吳軍將士疲勞多病,調集救兵向南推進,諸葛恪被迫率軍撤退。

吳軍將士傷病交加,一路上有的傷病加重,倒斃在溝坑裡,有的被敵人俘虜,活著的人憤恨不已,死去的人悲痛離世,全軍上下呼號哀嘆,而諸葛恪安然自若。諸葛恪外出在江渚上住了一個月,又打算到尋陽開荒造田,招他回去的詔書接連不斷,他這才慢騰騰領軍返回。從此眾人對他大失所望而又怨恨,引起的誹謗也開始出現。

持功自持,因權遭謗

孫峻趁百官對諸葛恪多少怨恨,眾人對他多所猜疑的機會,誣陷諸葛恪要反叛作亂。與吳主孫亮謀劃除掉他,於是擺設酒宴,假稱要宴請諸葛恪。諸葛恪將要朝見時,將車停在宮門外面,孫俊已經在帷帳中埋伏好士兵,害怕諸葛恪不按時進來,事情洩露,便親自出來見諸葛恪說:“使君如果貴體不安,自然可以等以後再來,我將情況稟報主上。”想以此來試探諸葛恪,諸葛恪回答說:“我會盡力進去。”


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人悄悄寫信給諸葛恪說:“今天宮裡的安排不同尋常,我們懷疑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諸葛恪看到信後馬上返身出宮,還沒有走出路門時,碰到了太常滕胤,諸葛恪說:“突然腹痛難忍,不能進去了。”滕胤不知道孫峻的陰謀,便對諸葛恪說:“您自出徵歸來,還沒有入宮拜見,今天主上擺酒宴請您,您又已經到了門口,應該堅持著進去。”

才露於外,禍及其身

諸葛恪猶豫了一會兒,又轉頭回來,配劍穿鞋登上大殿,拜謝孫亮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酒斟上後,諸葛恪心存懷疑沒有喝,孫峻說道:“使君您的病還沒有痊癒,應該帶著平常服用的藥酒,您可以自行取來飲用。”諸葛恪這才安下心來,另喝自己所帶的酒。


酒過幾巡後,孫亮返回內殿,孫俊起身上廁所,脫掉長袍,穿上便捷的短衣,出來說:“有詔書,逮捕諸葛恪。”諸葛恪大驚跳起,劍還沒有拔出來,孫俊的刀已經接連砍下。

張約從旁邊舉刀砍殺孫俊,卻只傷了他的左手,孫俊反手揮砍,砍斷了張越的右臂。宮中衛士都快步跑上大殿,孫俊說:“要殺的只是諸葛恪,現在他已經死了。”命令衛士們將刀劍都放回鞘內,於是清除地上的屍體血跡,大家重新擺酒歡飲。

諸葛恪的長子,早年因為和魯王孫霸勾結,被諸葛恪用藥酒毒死。居中的兒子和小兒子都被孫峻誅殺,諸葛恪的外甥都鄉侯張震以及散騎常侍朱恩等人,都被誅滅三族。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三國中的孔融字文舉,魯國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也.名門望族之後,曾擔任過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學造詣頗深."孔融讓梨"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美談.孔北海自幼聰明過人,小說和歷史都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以證明之.第11回,融十歲,往謁河南尹李膺,閽人難之,融曰:"我係李相通家."及入見,膺問曰:"汝祖與吾祖何親?"融曰:"昔孔子曾問禮老子,融與君豈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頃,太中大夫陳煒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煒不屑一顧:"少時了了,大未必佳."融立即接過話題,回敬對方:"如君言,少時必大佳也!"當即把陳煒鬧了個大紅臉.孔融也自此得名.不過要我說,陳大夫大可不必為此感到羞愧.事實表明,孔融日後的遭遇和表現,確實應了老陳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斷言.孔北海儘管文才出眾,但對於政治十分的幼稚,在第22回中,他極力阻止曹操對袁紹用兵,理由就是袁本初兵多將廣,人才濟濟.但被荀彧駁斥得啞口無言.最後的結果證明荀彧是對的;第40回,不知進退的孔文舉又對曹操南征劉表說三道四,指手畫腳起來,公開指責曹孟德此舉是不義.忍無可忍的曹大丞相終於按捺不住了,把孔融一家全給宰了.孔名士到底還是應了陳煒的"少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無獨有偶,三國中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謂的人物,除了孔才子,還有一個,就是東吳的諸葛恪.其個人經歷堪稱是孔融的翻版.

諸葛恪字元遜,是東吳大臣諸葛瑾的長子,也是中國歷史名人,三國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諸葛亮的嫡親侄子,因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兄.恪身長七尺,和孔融一樣,極聰明,善於應對.第98回,恪年六歲,值東吳筵會,恪隨父在座.吳主孫權見諸葛瑾面長,乃令人牽一驢,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諸葛恪在此表現出來的機智聰慧與孔融彷彿如出一轍,甚至比孔北海還要高出一籌.這也給孫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馬上又有一件事讓吳大帝對諸葛恪更加刮目相看了.

又一日,大宴官僚,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之.白話文為:孫權大請客,讓諸葛恪負責給各位來賓斟酒.到了張昭那卡殼了.老張板起臭臉又教訓人起來了:"這不是愛護老人應該有的禮節!"拒絕飲酒.孫權不爽,叫過諸葛恪:"你給我想個辦法,非讓老傢伙喝下這杯酒不可."小恪心領神會,來到張昭面前,一本正經地數落他道:"姜子牙九十歲了,都沒有說自己老過,照樣去打仗,就你這點年紀也算老?每次打仗都把你安排在最後面;每次喝酒都把你放在最前面的位置.怎麼能說這不是愛護老人應該有的禮節呢?"老張被諸葛恪這胎毛未褪,乳臭未乾的毛孩子說的是啞口無言,只得端起面前的酒杯,幹了!

權由此深愛之.從表面上看,這只不過是君臣之間為了勸酒開的小玩笑,其實內中卻傳遞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信號.孫仲謀在物色一個能替他及其後代抗衡老臣們的新人,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年方數齡的小諸葛恪.孫權有一樁非常鬧心的心事,那就是他的江山不是他自己整來的,是他的大哥孫策送給他的.所以,怎麼說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這個陰影長期籠罩在碧眼兒的心頭,揮之不去.而他哥哥留下的那幫老臣,天天出現在他眼前,等於時刻在提醒他,我的寶座並不穩.儘管策哥哥的老部下十分賣力的為他工作著,但心病依然存在於孫大帝的心頭.歷史可以篡改,但堵不住活人的嘴.尤其是國中那些資格老,威望高,名聲大的元老級重臣,他們不說鬧,冷不丁的給你腳下使點絆子,就夠你受的.他們的忠誠度又是最讓孫老二不放心的.比如張昭,號為江東文臣領袖,孫老大策在臨終前,亦專門關照孫二弟:"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足見張昭在小霸王心目中的地位和個人的能力.但就是這樣一個東吳文官中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卻在赤壁大戰前,第一個主動跳出來,勸說主子孫權趕緊投降曹操算了,理由就是曹操勢大,我們是打不過的.見小孫沉吟不語,老張竟然教訓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第43回)媽媽的,明擺著是瞧不起我孫權,認為我沒有像哥哥孫策那麼會打仗嘛!如果是我大哥在世,你還敢說這樣的話嗎?更為可氣和可恨的是,在老張的鼓動和帶領下,江東文臣幾乎全部呈一面倒的主張向曹操繳械投降.若不是策哥哥留下另一骨幹重臣周瑜力主抗曹,恐怕這局面真的不好收拾.

故孫仲謀對於這批老臣們並不放心,而且頗為疑忌.因此,迅速找到一個不賣老臣們的帳,且能控制住這些人的人就顯得十分重要而緊迫了.孫權終於找到了這個人,諸葛恪.年輕,對老臣們不買賬;聰明,足能壓制住老臣們,使他們不敢出啥么蛾子;出身望族,能讓他不至於在大族中引起反感;其父諸葛瑾,以老實本分著稱,在政治上沒有野心,其子應該非常可靠.他又是吳國同盟國蜀漢國大丞相諸葛亮的胞兄.對於將來外交方面非常有利.諸葛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輔弼大臣人選.於是在孫權的關愛下,諸葛元遜一步步朝著權力的頂峰攀登上去,直到第108回,孫權去世.此時的諸葛恪已貴為太傅,受吳大帝遺命,與大司馬呂岱一同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孫亮登基.而吳國內一應大小事務,皆歸於諸葛恪.


俗話說的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諸葛恪雖說兒時聰慧異常,但那畢竟是小孩子耍把戲,當不得真.成年人的世界不是小時候那麼好對付的,馬上,一場影響他終生的大考驗來到了.第108回,魏權臣司馬師得知孫權死訊後,認為有機可乘,立即派遣其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伐吳.諸葛恪聞聽後,聚眾商議,老將丁奉主張全力解救東興郡.恪曰:"此論正合吾意.公可就引三千水兵從江中去.吾隨後令呂據,唐諮,留贊各引一萬馬步兵,分三路來接應.但聽連珠炮響,一起進兵.吾自引大軍後至."

丁奉得令而去.最後吳軍大勝,魏軍死傷無數.車仗馬匹軍器,皆被吳兵所獲.魏其他二路軍隊聞風而退.初出茅廬,就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諸葛恪的確不簡單.按理說,敵兵被擊退了,邊境穩定了,國家的危險解除了,自己也算功成名就了,理應見好就收,凱旋而歸吧.但諸葛恪可不這麼想,可能認為魏軍實在是不堪一擊吧,他的雄心頓起,賞勞畢,乃聚眾將曰:"司馬昭兵敗歸北,正好乘勢進取中原."遂一面遣人齎書入蜀,求姜維進兵攻其北,許以平分天下.一面起大兵二十萬,來伐中原.好事多磨,就在出發前,忽見一道白氣,從地而起,遮斷三軍,對面不見.蔣延曰:"此氣乃白虹也,主喪兵之兆.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諸葛恪大怒,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欲斬蔣延.眾皆告免,乃貶延為庶人.引兵圍魏之新城.猛攻連月,城東北角將陷.守將張特心生一計,令一舌辨之士,齎奉冊籍,赴吳寨見諸葛恪,告曰:"魏國之法,若敵人困城,堅守百日,而無救兵至,然後出城降敵者,家族不坐罪.今將軍圍城已九十餘日,望乞再容數日,某主將盡率軍民出城投降,今先具冊籍呈上."

恪深信之,收了軍馬,遂不攻城.張特見自己的緩兵之計得逞,火速行動,拆城中房屋,於破城處,修補完備,乃登城大罵曰:"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糧,豈肯降吳狗耶!盡戰無妨!"恪大怒,催兵打城.城上一箭,正中其額,恪倒於馬下,被眾將救回.吳軍皆無戰心,又因天氣亢炎,軍士多病.營吏以實告之.恪怒曰:"再說病者斬之!"眾軍聞知,逃者無數.都督蔡林引本部軍投魏去了.恪大驚,自乘馬巡視各營.果見軍士面色黃腫,各帶病容,遂勒兵還吳.魏將毌丘儉從後掩殺,吳兵大敗而歸.諸葛恪先大勝後大敗,著實讓世人大跌眼鏡.最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位從小便以機智聞名於世的諸葛太傅,竟會相信敵人的鬼話,把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換回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以善於捉弄人出名的小鬼頭,竟然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鬼給捉弄了,真叫人看不懂也.如果要說原因的話,恐怕只能說諸葛恪突然得了弱智症了.因為他回國後的表現,也確實有如弱智一般.

新城慘敗後的諸葛恪甚羞慚,託病不朝.吳主孫亮,自幸其宅問安.文武官僚,皆來拜見.如果諸葛元遜真的是個聰明人的話,趁此機會急流勇退,倒也是一記妙招,省得惹來日後的殺身之禍.但不知何故,諸葛恪非但沒有安分守己,反而恐人議論,先搜求眾官將過失,輕則發遣邊方,重則斬首示眾.一句話,凡事他說了算.又令心腹將張約,朱恩,管御林軍以為爪牙.於是內外官僚,無不悚懼.吳主孫亮恨其專權,密結孫堅弟孫靜曾孫孫峻,太常卿滕胤,謀誅諸葛恪.胤獻計曰:"陛下可設席召恪,暗伏武士於壁衣中,擲杯為號,就席間殺之,以絕後患."亮從之.恪在府中,聞天子宣其赴宴.坦然乘車出府.行不數步,見車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練沖天而去.加之先前種種異徵,恪甚驚怪.心腹將張約密告曰:"今日宮中設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輕入."恪聽罷,便令回車.行不到十餘步,孫峻滕胤乘馬至車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以腹痛為辭.胤曰:"朝廷為太傅軍回,不曾面敘,故特設宴相召,兼議大事.太傅雖感貴恙,還當勉強一行."恪無法,只得隨之入宮.席間,被孫峻斬之,張約亦被殺.二人屍首用蘆蓆包裹,以小車載出,棄於城南門外石子崗亂冢坑內.恪全家老幼,俱縛至市曹斬首.時吳建興二年冬十月也.昔日的少年奇才,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全家皆滅的悲慘下場.直到第113回,吳主孫休在老將丁奉等人的幫助下,從孫峻的弟弟孫綝手中奪回了權力後,始為諸葛恪等人恢復名譽,重建墳墓,以表其忠.其牽累遠流者,皆赦還鄉里.只是人死不能復生,諸葛恪早已滿門皆滅,無人來領受這遲來的昭雪.如若有知,也只能在地下叩謝皇恩浩蕩了.



諸葛恪是三國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吧.我認為諸葛恪之死,在於其個性太過張揚了,不知進退收斂.發展到最後唯我獨尊,有己無人.其身死家滅也不出意料之外.魏光祿大夫張緝曾對司馬師曰:"諸葛恪不久死矣."師問其故.緝曰:"威震其主,何能久乎?"

還是旁觀者清!諸葛恪從兒時的大佳變為長大後的大不佳,可能和他從童年時代起就一帆風順,人見人誇的經歷有關.而這種太順利的,一路上鋪滿了鮮花的人生旅程,其實是害了他.諸葛恪不是不聰明,只是這聰明被驕傲給埋沒了;諸葛恪不是不機智,但他的機智被順順當當的仕途給磨滅了;諸葛恪不是不懂軍事,可他先前對軍事敏銳的分析被他那因短暫勝利而導致過於自信的輕信弄得弱智了;諸葛恪不是沒有政治頭腦,可他那本來聰明的頭腦已被自己的虛榮心給取代了.昔諸葛瑾存日,見恪聰明盡顯於外,嘆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兒子自己知道.

諸葛瑾在三國中一向以老實謹慎,膽小怕事,懦弱無能,委曲求全的老好人面目出現在讀者面前.歷史上的他是不是這種人我不知道,但如果單從小說中他對自己兒子的預言,我認為諸葛瑾至少在書中的表現都是裝出來的,那幅可憐的老實樣都是做給外人看的,好讓別人不把他當作事業上的競爭對手.他才是一個機靈鬼呢!否則決生不出這麼一個聰明的兒子.不過這個聰明兒子卻犯了和孔融一樣的錯誤,自命不凡,自高自大。諸葛恪和孔融二人可謂殊途同歸,小時皆大佳,成人後皆大不佳了。不但不能保身,更不能保家。諸葛恪在三國中前後非常強烈的悲慘命運,也正應了孔融的調侃語:"如君言,少時必大佳矣!"


昭烈名臣

諸葛恪這個人,他的父親諸葛瑾說他聰明盡顯於外。意思是說,他在極力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他往往忽略別人,看不到別人的聰明,也忽略了別人的利益。因此,父親認為,他們家族可能因他闖禍而被滅。

孫權說諸葛恪剛愎自用,不適合做託孤大臣。陸遜說 諸葛恪無視手下人,也瞧不起領導,和誰都不能打成一片。終究他只是孤家寡人一個,這不是為官之道,很難有政治前途。

這些人的評價都很貼切,最終成了現實。諸葛恪接受託孤後,剷除政敵,獨攬大權。他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果然一意孤行,不聽意見。最終,釀成慘敗,動搖政治地位。他在朝廷中成為孤家寡人後,實行高壓政策,打壓別人的議論。最後諸葛恪死於孫氏的鴻門宴,被滅族。此時,他才掌權一年多,他的命運和他叔父諸葛亮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對比即可看出他在才幹、謹慎、聽取意見方面比諸葛亮差了一大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