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朗普來說真是個艱難的抉擇,畢竟每一顆導彈都不便宜

對特朗普來說真是個艱難的抉擇,畢竟每一顆導彈都不便宜

王晉 以色列海法大學博士候選人 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如果說美國曆史上那個總統最“精打細算”,特朗普絕對可以算上一個最強力的候選人。對於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來說,地區政策的最大評判標準就是“花錢”多少。每當特朗普希望調整美國某一個地區的政策方針之前,特朗普總會通過自己的社交網絡平臺,發佈自己精打細算之後的結論,而這種結論無外乎就是以下套路:“在過去……年,美國在……地區花費了……億美金,但是卻沒有得到任何尊重,是時候改變了!”從朝鮮半島,到巴以問題,從北約關係到北美鄰國,這一個套路反覆用來用去,而如今,這一套路又用到了敘利亞問題。

在月初,特朗普還信誓旦旦的在美國國內發表演講,提出美國人將會很快“離開敘利亞”,“讓別人接受吧”!其論據仍然是建立在資金的基礎上,認為美國花費了太多資金,但是當前不僅敘利亞戰況難以改變,而且美國傳統關切的“伊斯蘭極端組織”已經不再活躍,因此提出“美國撤離”。

對特朗普來說真是個艱難的抉擇,畢竟每一顆導彈都不便宜

在精打細算之後,其實大家對於特朗普是否真的會“離開”,仍然有著太多的疑慮,畢竟敘利亞問題不僅涉及到“資金開銷”,而且還涉及到美國與中東盟國的關係,尤其是涉及到特朗普團隊“親以色列”的特殊關係。從自己的女婿到中東事務顧問格林布拉特,再到自己競選時期諸多盟友,都與以色列和猶太人集團存在著太多的利益糾葛。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也就必須在一些中東敏感問題上,尤其是在敘利亞問題上,保持一定的“威懾力”,來幫助以色列和沙特等中東盟國“搖旗吶喊”。

最近在敘利亞東古塔地區爆發的化學武器危機,似乎成為了特朗普中東政策的一個“拐點”。特朗普信誓旦旦的取消了前往美洲國家論壇的出訪計劃,而且白宮還放出言論,提出在未來數日內將會有重大舉措;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開始在東地中海“磨刀霍霍”,很多國際航班也因為避讓可能出現的衝突風險而暫停了從敘利亞上空飛行的線路安排。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似乎“不差錢”,要在敘利亞問題上拉開架勢,大打出手。

但是當人們拭目以待,等著局勢驟變之時,特朗普的態度又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很快特朗普在社交評論上發佈消息,提出“我從來沒有說過什麼時候會發動對敘利亞的襲擊。可能會很快,也可能不會很快!無論如何,在我的領導下,美國在清除該地區的‘伊斯蘭國’極端分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謝謝美國’在哪裡?”

從月初的“撤離”,到數日前的“導彈會來的,又新又好又智能的導彈”,再到現在的“可能會很快,也可能不會很快”,特朗普的敘利亞政策,如走馬燈一般讓人應接不暇,也讓人們對於這位任性的美國總統到底想幹嘛,有了諸多的疑慮和擔憂。

對特朗普來說真是個艱難的抉擇,畢竟每一顆導彈都不便宜

其實當前特朗普在中東地區的政策,或者說與其他地區的政策一樣,那就是“金錢至上”。如果說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可以來個“特朗普主義”形容,那麼資金的地位一定是最重要的。特朗普將商業邏輯帶到了政治外交現實之中,認為如果美國人“花錢了”,那麼就一定要“有回報”。但是這種回報是虛無縹緲的“感謝美國”,還是實實在在的“言聽計從”,特朗普自己也缺少一個明確的標準。

比如在與沙特關係問題上,沙特國王薩勒曼和小王儲穆罕默德可謂對於美國親暱有加,從特朗普上任總統之後,多次向美國拋出軍購大單。對於沙特來說,儘管其軍費開支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但是沙特軍隊孱弱,其軍購舉措被學者們形容為“交保護費”。但是特朗普在“收保護費”之後,並沒有在也門問題、海灣國家內部紛爭以及敘利亞問題上做出激烈表態,僅僅在伊朗核問題上高呼“退出核協議”,口惠而實不至。

再比如,與以色列關係上,特朗普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之間存在著諸多關聯。特朗普的競選資助者不僅與內塔尼亞胡團隊存在著密切關係,而且特朗普還多次稱呼內塔尼亞胡為“我的好朋友”。特朗普在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和巴以和談新方案策劃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偏袒以色列的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對於以色列來說,更多的是“虛招”似乎遠遠不夠。

以色列需要的是美國能夠在伊朗核問題上做出切實的“實招”,而在敘利亞問題上以色列甚至希望美國直接軍事介入,幫助穩定以色列北部邊境地區的局勢。而特朗普在近日與內塔尼亞胡的電話討論中,已經明確拒絕了直接介入敘利亞局勢,讓內塔尼亞胡失望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