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84:“東道主”,燭之武退敵

“東道主”一詞在日常交際中經常出現,用來代表主人,根據《左傳》的記載,“東道主”的出現,源於一次巧妙的政治謀略。

上回說到,晉文公處理完衛成公的事,馬上又把矛頭指向了鄭國,原因是鄭文公雖說在城濮之戰後第一時間向晉文公請和,但沒過多久,他又暗中派人向楚成王示好,在晉楚兩國之間搖擺不定。

原來鄭文公有自己的顧慮,在晉文公流亡時,他和衛成公一樣都曾將晉文公拒之門外,所以看到晉文公在處理衛成公時手段如此強硬,他擔心自己將來也會遭到同樣的下場,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鄭文公便又想靠上楚國這棵大樹。

然而鄭文公沒有想到,他的計劃很快就晉文公察覺,晉文公聯想起當年鄭文公對他的無禮,於是決定趁這次機會新賬舊賬一起算,徹底給鄭國一個教訓。

在行動之前,晉文認為有必要先試探鄭國一番,在公元前630年春天,晉文公派先軫和荀林父各領一支兵馬前往鄭國邊境駐紮,觀察鄭文公的反應。

先、荀二人帶兵奉命在鄭國郊外駐紮了五天,不曾見到鄭軍有任何行動,於是晉文公心裡便有了底,但考慮到楚國可能會參與進來,為了穩妥起見,晉文公又給秦穆公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到時候能帶兵來支援,正好這時候秦穆公也有向東擴張的意思,鄭國又是南北要塞,戰略位置險要,所以看到晉文公的信後,秦穆公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當年的9月,晉文公自領中軍,先軫為副帥,狐偃為先鋒,秦國方面以孟明視為先鋒,逢孫、揚孫為副將,幾路大軍共同向鄭國進發。

典故說春秋84:“東道主”,燭之武退敵

鄭國的沿途州郡在秦晉兩國的軍隊面前毫無還手之力,才五天的時間,兩國部隊就已經靠近新鄭郊外,晉軍將部隊駐紮在新鄭以西的函陵,秦軍駐紮在新鄭東面的氾南,兩軍形成掎角之勢,大有吞併鄭國之意。

鄭文公見此情景,自然是嚇得六神無主,急忙召眾臣商議,叔詹提議說:“以鄭國的實力,根本不是秦晉兩國的對手,只能趕快派人去向楚王求助。”

佚之狐搖了搖頭說:“敵兵已在眼前,將我城圍得水洩不通,怎麼可能派人搬救兵,就算出的去,等援軍到時,我們只怕也早已成了敵人的刀下之鬼。”

鄭文公著急的問:“那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佚之狐回答說:“我知道一人,他一定有辦法化解眼前的危機。”鄭文公聽了這話像獲得重生一般,趕緊問佚之狐是何人,佚之狐一字一句的說:“老大夫燭之武。”

鄭文公在腦子裡仔細搜索,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對這個人的印象,但又一想眼下也沒有別的辦法,於是告訴佚之狐,讓他儘快將燭之武帶來。

沒過多長時間,燭之武奉命來到殿上拜見鄭文公,在場的人一看,紛紛感到有些失望,原來這個燭之武不過是個年逾六旬的瘦小老頭,走起路來還有些顫顫巍巍,眾人心裡不覺起疑:“難道就憑此人就能擊退敵軍。”

鄭文公心裡當然也有這種疑惑,不過他還是保持著禮貌的對燭之武說:“聽說先生才智過人,能解眼前之危,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燭之武並不急於正面回答鄭文公的問題,反而用自嘲的語氣說道:“主公過獎了,臣當年年富力裝之時,尚且不能為國效力,如今垂暮之年,更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鄭文公明白他這話的意思,但眼下形勢危急,自己也不能和他計較,只得好言安慰他說:“過去寡人不識先生之才,將先生埋沒於市井,這是寡人的錯,但如今情況萬分危急,還請先生以大局為重,萬勿因寡人而連累城中百姓。”

典故說春秋84:“東道主”,燭之武退敵

旁邊的佚之狐和書詹見狀也趕忙上來勸說,燭之武當然也絕非不明事理之人,於是稍微停頓片刻,便對鄭文公說:“感謝主公錯愛,臣姑且試試看,秦晉兩國圍鄭,關鍵要在秦國那邊找到突破,今夜臣就到秦軍大營走一趟。”

鄭文公點頭答應,隨即讓人趕緊準備吊籃。到了晚上,燭之武就坐在吊籃中被放到城下,然後摸黑來到了秦軍寨門之前。

守衛很快發現了燭之武,一看是個陌生人,立即上來盤問,燭之武不慌不忙,對於守衛的提問也一律不予回答,反而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守衛們被他這個舉動搞得有點不知所措,也不敢擅自處理,只好向秦穆公彙報,秦穆公得知情況,就讓人把燭之武帶到他的房中。

等燭之武來了後,秦穆公仔細打量,發現站在他面前的這個人雖說身材有些矮小,但是目光有神,眉宇間還透著幾分英氣,看得出不是個尋常之輩,於是秦穆公和言細語的問:“你是什麼人,為什麼坐在我寨門前大哭。”

燭之武回答說:“我是鄭國大夫,名叫燭之武,今晚在這裡哭,不為別的,就是因為鄭國眼看著就要亡國了。”

秦穆公一聽這話心裡有些不高興,但還是平靜的說:“鄭國要亡國,你該坐在鄭國門前哭,可你跑到我秦國這邊幹什麼。”

燭之武回答說:“鄭國滅亡之後,緊跟著就是秦國滅亡,我怕我到時候沒機會,所以提前坐在這裡為明公一哭。”

秦穆公這下真的有些生氣了,說話時的語氣也明顯產生了變化,他問燭之武:“你憑什麼說秦國就要滅亡,說出個理由來,要是不能讓寡人心服,我就把你的頭砍下來給我軍祭旗。”

典故說春秋84:“東道主”,燭之武退敵

燭之武稍微向前邁了一步,好讓自己裡秦穆公更近一些,見秦穆公正在耐心的看著自己,才一字一句的說道:“秦晉大兵壓境,鄭國滅亡已成定局,如果亡鄭有益於明公,我情願為明公效力,將來或許還能求得您的封賞,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說到這裡,燭之武有意停頓了一下,然後又繼續說道:“明公也知道,晉國在鄭國西面,秦國又在晉國西面,將來拿下鄭國之後,秦國必然無法越過晉國而管理鄭國,所以鄭國的土地早晚都會全部歸於晉國,您耗費的自己的兵力,卻壯大了別人的實力,這難道不是賠本的買賣?”

秦穆公略微點了點頭,對這樣的觀點表示同意,但同時他也說道:“你說的的確在理,不過我想雖然土地歸了晉國,晉侯一定會從其他方面補償寡人。”

燭之武聽了這話,發出一陣意味深長的笑聲,停了片刻,才又接著說:“明公的想法也許對吧,但您也別忘了,晉國向來都是言而無信之人,他的兩任國君都是借您之力才成為諸侯,可時至今日,您從晉國那裡得到了什麼,不但什麼都沒得到,夷吾還一再在邊境上曾兵防範秦軍,這難道就是您所謂的補償。”

秦穆公聽完這話的確是無言以對,沉默了半晌,才開口問燭之武:“既然這樣,那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燭之武馬上回答說:“依我之見,您不如退兵,將鄭國保留下來作為秦國在東面的屬國,將來貴國使節往來東方之地,鄭國願盡地主之誼,貴國的一切旅途開銷都由鄭國承擔,這樣既不會便宜晉國,也對秦國有利,難道不是個最好的結果?”

秦穆公暗自思忖,秦晉兩國的關係的確很微妙,雖然眼下晉文公在位,雙方有所緩和,但難保將來不會再次敵對,如果現在滅了鄭國,增強了晉國的實力,很可能會給秦國埋下隱患。於是秦穆公回答燭之武說:“先生的提議果然有道理,既然如此,寡人願意與鄭國結盟,並幫助你們確保鄭國無恙。”

典故說春秋84:“東道主”,燭之武退敵

燭之武聽完向秦穆公深深的行了個大禮,感謝秦穆公做出這樣的決定,秦穆公也命令手下取來牛羊等祭祀之物,當場與燭之武歃血盟誓。

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東道主”一詞,正式出自這個典故。

第二天一早,秦穆公連個招呼都沒打,就帶著部隊離開了氾南,臨走時還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兩千兵馬駐紮在新鄭之外,替鄭國阻擋晉國。

晉國方面得知秦國退兵十分震怒,特別是狐偃,他當即向晉文公請兵五千追擊秦國。晉文公卻擺了擺手說:“非秦伯之力,寡人也不會有今天,如果反過來攻打他,那就有失仁義,何況為了區區一點小事,就得罪了我們在西面最大的盟友,這樣做很不明智。”

狐偃只好從命,又問晉文公:“那我們接下來怎麼辦?”

晉文公想了想說:“聽說秦伯臨走時,留下兩千兵馬為鄭國守城,我們若繼續攻打鄭國,那就意味著要向秦國開戰,所以不能再打,得想個辦法利用外交手段,迫使鄭國向晉國低頭。”

眾人不解其意,晉文公對他們說:“看來這個希望就要寄託在公子蘭身上了,得趕緊派人去絳邑把公子蘭接到這裡來。”

狐偃等人這才明白晉文公的用意,紛紛表示贊成。

那麼這個公子蘭是誰,晉文公為什麼會想到他,接下來的事情又會如何進展?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燕姞夢蘭”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