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必學基礎: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的演唱技巧!

本篇內容較多,請大家沉下心來,認真的看完,對以後歌唱非常有幫助。

唱歌必學基礎: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的演唱技巧!

氣息

說到這裡,有些人就會感到茫然了,因為這是最不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我在唱歌之前,聽歌是聽了幾年,哼歌和唱歌又過了幾年,練聲、模仿和學習再用了幾年。就這樣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就過了十幾年了……,給我的感悟很深,氣息的有與無對唱歌的成敗好壞來言意義很大。一般沒有學過聲樂的人發聲很平,就用平常說話的位置(嗓子)發音,我們叫它聲音發“白”,沒有色彩、沒有過濾。這種是典型只用聲帶和嗓子唱歌的人。其實如果大家希望能在這方面有所提高的話,不防試試我以下介紹的方法。

聲音應該從小腹為根源(稱為丹田)--通過小腹的氣息上升到胸腔再上升引起聲帶的振動而產生聲音!這是發聲的原理。整個聲音應是豎立的,*後的。請找一找這樣的感覺:你大咬一口蘋果,露出上牙齒,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時,發出“嗯”的聲音,感覺聲音在口腔後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這就是發聲的一個共鳴點。接下來把氣息下沉,小腹膨脹,稍在小腹用力一頂,在剛才的位置發聲,男聲喉結壓下,女聲多注重聲音在腦後*上的位置,你會發現聲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經常*牆練習有助於發聲,因為*牆可以接觸你的後脊樑,讓你更容易找到感覺,並且胸腔的共鳴能和牆產生共振,讓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先從“米~媽”的練習開始,逐步升高,有助於練習高音氣息;再從高往低練習,這樣反覆,總有一天你會找到感覺的。練聲講究“通透”,經常想象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還講究的是“共鳴”,聲音通過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鳴後,會很圓潤、飽滿。要體會共鳴,你可以這樣做:閉上嘴巴,發出“嗯”的音,稍帶點深情的感覺,“嗯”的長一點,會感覺頭和胸前在震動,如果氣息好,這種共鳴會給你的聲音添色不少。仔細聽聽那些老外的講話,就會知道什麼叫胸腔共鳴了(外國人的胸腔結構更容易產生共鳴)。

另外還有一點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長、不換氣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後面紅耳赤、只喘粗氣。肺活量要經常鍛鍊身體才能保持,還好我原來是搞體育的,這方面很有基礎。還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彌補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現象。首先就要練氣息,好的發聲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聲音通過嗓門的流量,比如唱熊天平的“火柴天堂”中間的那幾句時,氣息不穩的歌手可能根本就不可能一句唱完,也有可能是在唱這句之前因為過餘準備和做作,一下就把本來肺活量不足的氣先放跑了,如果後面又是不換氣的長句的話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氣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這些氣息的流量,演唱時也會注意到快慢和輕重。所以我建議大家練聲之前先練練肺活量,而且還需注意氣息的平穩。這樣你的氣就會保持在你的體內長一些時間。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氣堅持得久還是憋住不出氣保持得久呢?當然這還需要歌手要放鬆,不要緊張,一緊張,心臟跳動加快,你的氣息就更穩不住了。

唱歌必學基礎: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的演唱技巧!

高音

這可能是大家都比較喜歡問的一個問題,用他們的話,因為高音“夠拽”,,好的演唱要綜合很多方面,不能說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確實,很好的高音能給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勸朋友們不要只知道高音的價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實飽滿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比如蔡琴、徐小鳳、梅豔芳等,她們的歌聽起來真是一種享受。唱高音的時候,氣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為根基的,京腔講究“丹田氣”也是指的這種發聲位置。

A:如果你是一個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隻老鼠,你會怎樣?估計會“啊~”的一聲長鳴,並且還有“假聲”的發聲位置。等你平靜之後,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數再也“啊”不上去了。為何?因為你收到驚嚇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緊張,(想想被驚嚇的感覺,是不是全身肌肉繃緊?)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根基,加上一股強大的氣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氣息),直衝嗓子眼,聲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飆高音的感覺理解成“緊張”、“振作”,記住,一切以小腹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頭往上扯的,是感覺重心向下的一種反彈力,所以你在觀看美聲演唱的時候,為什麼他們在高音時總會很緊張,或者是在抖。

B:見過橡皮水管嗎?要水管裡的水飆向更遠怎麼辦?掐緊水管前端,縫隙一小,壓力增大,水就衝得更遠。其實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時唱出很大的聲音,我們說那是用力氣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氣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龍頭理論,應該可以悟出些道理。

C:地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把它搬起來吧。你一彎腰,嘴裡數數:“一、二、三、走……”,我想這個“走”字你一定用了氣息。我不多說了,感覺一下吧,身邊有些什麼重的……呵呵!這只是一些我創立的讓你感覺氣息的方法,不正規,但很有效。 還要告訴大家一點,表現高音的能力與你本身嗓子條件有關,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優勢,比如“孫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繹不會那麼費力。嗓音條件不好的歌手就要*大量的氣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條件好或不好,聲音都是通過氣息唱出來的,就像香菸要通過過濾嘴一樣,聲音過濾一下會更美。

唱歌必學基礎: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的演唱技巧!

中低音

中低音一般要飽滿、深情為好。但也像高音一樣,很多人欠缺中低音的共鳴。低音是要*胸腔共鳴和寬大的嗓音結構才能體現的,先天性比較強。以我的經驗,低音潛不下去的嗓音是很難練低下去很多,能下去幾個音階不錯了。所以並不是只有唱高音時才算有難度,唱到低音的時候同樣難度很大。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張學友的2003演唱會,裡面那首“如果這都不算愛”,聽後你會覺得沒有幾個唱流行歌曲的人能低得下去。如果一定要錄製低音豐富的歌,早上起來不刷牙、不洗臉直接錄,聲音會下去很多。所以,中低音欠缺的人儘量避免這樣的歌,揚長避短,同樣中低音豐富的人一定要好好發揮它的潛質,中低音唱好是很迷人的哦!唱低音要胸前和嗓子放鬆,用嘆氣的方式可以加強一些共鳴,實在很低的地方可以加些氣息產生口腔共鳴,會感覺聲音渾厚一些。但不管怎樣,嗓音天生渾厚的人的發揮餘地要多得多。唱中音要多加以潤色,包括吐詞換氣都具有美感,當然這又與感受唱功有關,中低音還是多聽聽“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絃;那一段遺忘的時光……蔡琴”的吧。

歌曲的整體把握。很多歌手只注意句與句的細節,把演唱的細節單位放在“句”的上面,而不是在整首歌上。把整首歌畫一條起伏的線條吧,你會知道哪裡該低調、哪裡該高亢了、哪裡該重、哪裡該輕、哪裡該一帶而過、哪裡該拖一個飽滿的長音。

唱歌必學基礎: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的演唱技巧!

風格

除非有了一定的實力,否則別談風格。前期我還是覺得模仿好,但不要單一化,多唱各種風格歌手的歌,認清楚自己到底適合誰的。耳濡目染的就掌握了一些共鳴、唱腔以及氣息的初步體驗,這是好事,到了成熟以後,加上自己的練聲和感悟,再挖掘自己的風格是水到渠成的事。

分寸的把握。演唱要投入,但投入是要有一個度的,不是要你“使勁”投入,過分傷感或喜悅,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有分寸的投入即可。比如有些類似的詞:“……你就像一個劊子手把我出賣……”,我就見過唱得痛苦至極的人,那樣就沒有感染力了,反而覺得好笑。但我也見過一個真正失戀的朋友在卡拉ok唱這首歌,演唱的時候面無表情、唱得很平靜,嗓音滄桑,唱腔演繹出來的那種無奈和孤獨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我覺得這就是剛剛好的分寸,不需要抱頭痛哭。但又有幾個人隨時能演繹這麼到位的呢?這就要歌手的音樂感受了。再舉個例子:有些朋友在模仿歌星時,不自覺的誇大了明星的特點,比如模仿劉德華時,本來就沒有那種顫音,去學也學不來,結果唱出來就會一隔一隔的,聲音出來得不穩,想像出來都會讓你好笑。在模仿張國榮時,會誇大他的那種大舌頭似的*後的共鳴;模仿王菲時更是那種讓人覺得好笑的舌頭打結的怪音。其實仔細聽聽原唱,並沒有那麼誇張。我就聽過一個聲音很像張學友的朋友唱歌,每次唱學友的歌的時候都沒有把握分寸,後來我勸他多些本色,反而更像原唱了。其實有時候旁觀者清,多請教朋友們的意見會很有好處。另外,情感豐富的人唱歌會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繹得好。與歌曲中的情感產生共鳴,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閱歷豐富。經歷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徹。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會覺得劉德華越老越有味道似的。

唱歌必學基礎: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的演唱技巧!

顫音

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東西,呵呵!很多人都會認為沒有顫音就不夠專業、不夠拽。殊不知顫音在歌曲裡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沒有顫音就不能唱好歌嗎?其實不然。

顫音,實質是用氣息演繹歌曲的時候,強大的氣流衝擊口腔和鼻腔後部所產生的震動,小腹給予氣息的壓力產生了氣流。我倒不贊成流行音樂一定要用這樣死板的方式產生顫音,有些歌星通過喉結的抖動比如“劉德華”和嗓子眼的一緊一鬆的“張信哲”“做”出了顫音。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種風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們也具有強大氣流的顫音。 所以,還是那句話, 氣息是根本。用了氣息,自然會有氣流的衝擊產生顫音。對於流行歌曲,有些低調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樣每個字都在氣息上,有時似一種悄悄話, 有時像一種無奈的嘆息, 不會有強大的氣流支持你的顫音,這時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來修飾你的尾音,我認為流行歌曲的顫音表現不完全*氣息頂出來,有時候抖抖喉結,控制嗓子眼裡的聲音也未嘗不可,只要整體在歌曲的氛圍之中不受影響即可,但是你一定記住,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把它做好的話,那你最好就不要現去模仿,特別是在錄音的時候。

沒有顫音的朋友如果鐵定對顫音垂涎三尺,就從模仿開始吧——多聽聽劉德華的歌。他的顫音我覺得很舒服,我就是從模仿他開始的。也可以模仿救護車叫喚。好笑吧?這只是沒有聲樂老師在身邊、一種自我揣摩的方法,當然不屬於常規的聲樂練習。發出“嗚嗚”的依次循環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讓你找到抖動喉結的感覺,慢慢的吧“嗚嗚”的發音轉變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的轉成“你~”的發音,再唱一些“你”結尾的一句歌……呵呵,這只是一種感受喉結抖動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發聲不一樣,保準聲樂老師看了會氣死!但每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揣摩,不妨試試。

不過你也可以這樣想,我覺得這段歷史時期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也許再過5年後就不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了。 何必為了沒有顫音而苦惱呢? 顫音雖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氣氛, 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願意喜歡聽一些質樸、純潔的聲音。 所以,我也全部總結一下,只要你認真仔細的讀懂上述所有的文章,再加上你自己的不斷摸索和努力,我相信喜歡唱歌的朋友一定會比原來有很大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