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長;作為普通受眾,在讚歎古建築奇偉、感嘆民族智慧之餘,是否也應提高對古建築藝術的鑑賞力呢?本文特遴選了一些在《中國建築史》中經常出現的術語、名詞編錄如下,並配以圖片,希望能借圖達意,提高大家的人文知識。

一、 構架制(圖二)

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開間方向連貫兩柱間的橫木為梁;按進深方向連貫兩柱間的橫木為枋),牽制而成為一“間”。

梁可數層重疊稱“樑架”。每層縮短如梯級,逐級增高稱“舉折”,左右兩梁端,每級上承長榑,直至最上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視樑架之層數而定。每兩榑之間,密佈櫛篦並列之椽,構成斜坡屋頂之骨幹;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間之位置稱“間”。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 木製構架

通常一座建築物均由若干“間”組成”。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3、5、7、9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11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

“此種構架制之特點,在使建築物上部之一切荷載均由構架負擔;承重者為其立柱與其梁枋,不借力於高牆厚壁之壘砌。建築物中所有牆壁,無論其為磚石或為木板,均為“隔斷牆”(Curtain Wall),非負重之部分。

是故門窗之分配毫不受牆壁之限制,而牆壁之設施,亦僅視分隔之需要。歐洲建築中,唯現代之鋼架及鋼筋混凝土之構架在原則上與此木質之構架建築相同。所異者材料及科學程度之不同耳”。諺語“牆倒屋不塌”也正是這種構架制的真實寫照。

二、 古建築的“三分”(圖三)

是指建築在立面上劃分成三個部分,即屋頂、屋身、臺基(或稱階基)。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 建築之三分

三、屋頂的制式(圖四——圖二十)

在中國古代,屋頂除了實用功能之外,還肩負了很多等級禮制的使命。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各有其使用的規則。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四 屋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五 一個廡殿重簷頂,四個四角攢尖重簷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六 歇山重簷呈曲尺形平面,捲棚歇山抱廈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七 五個四角攢尖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八 正脊為三段歇山,屋頂五重,三層歇山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九 八角攢尖重簷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 藏式平頂、歇山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一 兩個歇山屋頂呈“工”字形佈列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二 三個歇山頂從前至後抬高,前後兩個重簷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三 兩個歇山屋頂呈“工”字形,佈列,廡殿形簷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四 四個歇山頂屋脊相交、重簷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五 重簷歇山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六 重簷盝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七 重簷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八 藏式平頂,歇山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十九 三個歇山捲棚頂相連,形成“勾連搭”形式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 屋頂為捲棚歇山頂呈現萬字形

四、屋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圖二十八)

屋頂兩坡面相交隆起之處,一般用瓦條和磚壘砌而成。最初是一種防漏措施,後演變成優美的曲線輪廓和活潑的屋頂裝飾。屋脊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稱:正脊、垂脊、戧脊、博脊。

1、正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又叫大脊、平脊,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一 屋脊

2、垂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建築上自正脊兩端沿著前後坡向下,在攢尖頂中自寶頂至屋簷轉角處。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二 屋脊

3、戧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頂中,其兩個斜屋面交接處所形成的外角。又稱岔脊,是中國古代歇山頂建築自垂脊下端至屋簷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對垂脊起支戧作用。在歇山頂建築中,垂脊的下方從博風板尾處開始至套獸間的脊,叫做“戧脊”。重簷屋頂的下層簷(如重簷廡殿頂和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的簷角屋脊也是戧脊,稱重簷戧脊。對廡殿頂自正脊兩端之房簷的屋脊,一說也稱為戧脊,但另一說為垂脊。戧脊上安放戧獸,以戧獸為界分為獸前和獸後兩段,獸前部分安放蹲獸,數量根據等級大小各有不同。

4、博脊(圖二十一):位於山花下的屋脊。

五、屋頂裝飾(圖二十三——圖三十三 )

1、吻獸(圖二十三):包括有正吻、垂獸、戧獸、仙人走獸、套獸。常見的正吻和仙人走獸。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三 鴟尾

鴟尾:即螭吻、祠尾、蚩吻、龍吻、正吻、,龍的九子之一,平生好吞,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也就是殿脊上的獸頭之形。在古建築中,“五脊(廡殿)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四 山花

2、山花(圖二十四):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

3、懸魚(圖二十五、圖二十八):位於懸山或者歇山建築兩端的博風板下,垂於正脊。懸魚是一種建築裝飾,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為最初為魚形,並從山面頂端懸垂,所以成為“懸魚”。“懸魚”一詞初是官吏廉潔的代名詞,後在發展過程中,漸漸抽象簡單化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形式,有的甚至變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五 懸魚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六 蹲獸與儐伽

4、蹲獸(圖二十六、圖二十八):又稱走獸,垂脊獸,戧脊獸等,是宮殿建築廡殿頂的垂脊上、歇山頂的戧脊上前端的瓦質或琉璃的小獸。瓦獸的數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最高為11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5、儐伽(圖二十 六 ):在蹲獸前的仙人。

6、塔剎、寶瓶(圖二十七、圖二十八):位於屋頂正脊中間。剎、塔剎是塔頂端的飾件,有圓有尖,一般分剎頂、剎身、剎座三部分。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七 寶瓶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八 屋頂裝飾

7、瓦作(圖二十九、圖三十):也叫瓦件,施於屋頂,用於遮擋雨雪的建築材料。中國最早的瓦作出現在西周時期,均為陶瓦。琉璃瓦最早則出現在北魏時期。瓦作包括板瓦、筒瓦、勾頭瓦、滴水瓦、帽釘。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二十九 瓦作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 瓦作

(1)筒瓦(圖三十一):用於大型廟宇、宮殿的窄瓦片,製作時筒裝,成坯為半圓狀,經燒製成瓦。一般以粘土為材料。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一 筒瓦

(2)板瓦(圖三十二):覆蓋屋頂用的一種大瓦,瓦面較寬,彎曲度較小。板瓦兩側稱為瓦翅,瓦翅向上鋪在屋頂為仰板瓦,其上可覆筒瓦,構成筒瓦屋頂,也可覆瓦翅向下的板瓦,構成仰合瓦屋頂。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二 板瓦

(3)瓦當(圖三十三):是屋簷最前端的一片圓型擋片瓦,是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築物簷頭的建築附件。瓦當上刻有文字,圖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做圖案的。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云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三 瓦當

(4)滴水(圖二十九、圖三十):板瓦每一列形成一條排水溝為“一隴”,每隴最下一塊帶有如意頭狀者叫做“滴水”。

六、斗拱(圖三十五——圖三十九)

斗拱在宋代被稱為鋪作,它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富有特色的結構構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為我國建築學會的會徽。斗拱位於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圖二十八),由水平放置的方形鬥、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圖三十六),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

一組斗栱又可與另一組斗栱組合,層層迭迭,形成龐大的建築構架。其功能是可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來挑出屋頂的屋簷,使屋頂線條成曲線,減輕沉重感,也有利排雨。斗拱在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五 斗拱主要構件名稱

一是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檁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後來斗拱逐漸變為裝飾,成為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複雜、繁華(圖三十七、圖三十八)。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六 斗拱主要構件名稱

三是

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四是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七 華拱四跳

斗拱的分類:頭拱的分類很多,形制複雜。

按其所處的位置可以分為內簷斗拱、外簷斗拱、平座斗拱。

還可分為柱頭斗拱(宋稱柱鬥輔作)、柱間斗拱(宋稱補間輔作)、轉角鬥拱(宋稱角鋪作)。其中,尤以轉角鬥拱的結構最為複雜,所起作用也是最大(圖三十九)。

圖三十八 華拱兩跳

元代以後,梁、柱節點上的鬥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築中的鬥相比,結構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鬥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件。因此,根據“斗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的特點,“每可籍其結構演變之序,以鑑定建築物之年代”。

圖釋中國古建結構常識(上)

圖三十九 轉角輔作、補間鋪作、柱頭鋪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