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萍鄉市,是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長沙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於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衡”、“吳楚咽喉”之稱。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

萍鄉處於長株潭經濟圈的輻射核心區域,同時接受泛珠三角經濟區和閩東南經濟區的輻射。境內滬昆鐵路橫穿市內腹地與京廣、京九兩大動脈相連,是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319和320國道呈十字型在市區交匯通過,滬昆高速、萍洪高速貫穿全境。萍鄉市總面積383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93萬(2015年末)。丘陵、山地和平原各佔土地面積的66.4%、27.3%、6.3%。市中心城區面積58平方千米,城市綠化率46%。轄蘆溪、上慄、蓮花三縣和安源、湘東兩區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

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萍鄉是一座有1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紅領巾的搖籃。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代屬江南西道袁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明清均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萍鄉既是中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又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06年12月發動了萍瀏醴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萍鄉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同時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宜春專區。

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

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

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

1979年1月,經江西省批准,萍鄉設四個縣級區。

1983年,改社為鄉,撤銷萍鄉鎮設立五街(鳳凰街、八一街、後埠街、東大街、丹江街)。

1984年,萍鄉市設置白源鎮,管轄長溪、橫板大隊;設置廣寒、萬龍、雞冠、五陂鄉。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鄉市湘東區設置泉田鄉,管轄區為農科所的樟裡、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個村。

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1992年6月20日,將吉安地區的蓮花縣劃歸萍鄉市管轄。

1997年11月13日,撤銷萍鄉市上慄區,設立上栗縣,以原上慄區的行政區域為上栗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上慄鎮。撤銷萍鄉市蘆溪區,設立蘆溪縣,以原蘆溪區的行政區域為蘆溪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蘆溪鎮。上栗縣、蘆溪縣由萍鄉市管轄。

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截止2017年,萍鄉市土地面積5746508畝,總面積3831平方公里。轄蘆溪、上慄、蓮花三縣和安源、湘東兩區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有28個鎮、19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36個居民委員會和640個村民委員會。其中,蘆溪縣土地總面積1441761畝,總面積961平方公里,有5個鎮、5個鄉、15個居民委員會、139個村民委員會;上栗縣土地總面積1091010畝,總面積727平方公里,有6個鎮、4個鄉、11個居民委員會、163個村民委員會;蓮花縣土地面積1608012畝,總面積1072平方公里,有5個鎮、8個鄉、5個居民委員會、157個村民委員會;安源區土地面積319045畝,總面積213平方公里,有4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76個居民委員會、54個村民委員會;湘東區土地面積1286680畝,總面積858平方公里,有8個鎮、2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29個居民委員會和127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面積包括在安源區和上栗縣中)

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城市歷史之江西萍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