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錢範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一般稱為錢模。

1963年在山西侯馬牛村出土一批聳肩尖足空道陶範,有的範中還留有沒取出的空道布。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1965年山東青州出土兩件面範,一件背範;齊法貨範的型腔內地章平整,錢範型腔外部是採用模印法。但在燕下都出現的平首尖足布範錢陶範,是在一塊磚型陶平板上刻下布的範型,而幣的文字還未刻出,這種錢範是挖刻而成的。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先秦石範最早的記錄是道光年間山東出土的"鎰六化"範。現藏山東省博物館。石範的材料主要地滑石和蛇紋石。這兩種石質有硬度低、質地細膩、易雕刻和耐高溫等特點。

先秦銅範,上海博物館藏有。銅範在鑄造學中稱"金屬型"。金屬型鑄造是將液體金屬用重力澆注法澆入金屬鑄型,以獲得鑄件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優點很多。鉛範,1975年在內蒙古出土"一化"環一鉛質母範。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秦漢到五代是我國錢幣鑄造工藝發展到鼎盛的時期。這時的錢範大抵可分為陶範、石範、銅範、鐵範、鉛範五類。早期錢範的錢模直接刻劃在石、銅質的範材上,也有用陶質刻劃的。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引進西方技術,中西結合就出現了全金屬製的錢幣模具,有倒模的,有壓模的等。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各地的錢範同中央直轄區的錢範相比,工藝相對差些,居於二流水平。

王莽時期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幣形花樣翻新,這也促使了鑄幣工藝的提高。到了隋唐五代則採用翻砂法鑄幣,錢幣數量就增加得很快了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代表性的就是光緒元寶的錢模,也稱錢範。

由於市面上所見的比較少,所以成交的記錄也是有限的,在2006年是一套光緒元寶錢模就已經估價到50萬了,到了2010年更高。正因為少見,才會使得它越來越具收藏價值。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秦漢到五代是我國錢幣鑄造工藝發展到鼎盛的時期。這時的錢範大抵可分為陶範、石範、銅範、鐵範、鉛範五類。陝西曾了土五珠錢模多塊,河南出土了莽錢模上百塊。

1972年山東又出土一批東漢一銖陶範。石範,1964年河南出土石範多枚。1986年山東又發現滑石質錢範。1980年四川高縣出土石範多枚。1984年,安徽滁州出土一方五銖陰文石範,質地為較軟的青砂石,色澤青灰,長23釐米,寬7釐米,厚2.7釐米。

錢模數十枚,"銖"字的"朱"上筆上抓,下筆圓抓,為西漢早期五銖特徵。銅範、鉛範在江蘇省、湖南、四川都有出土。秦到西漢早期基本沿襲先秦的造型材料。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先秦時期的錢範主要在進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內蒙古發現。

秦漢錢範主要在陝西、山東、四川等地發現,這些地方是當時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封國,這反映了鑄幣權開始集中到中央政府了。

古錢幣鑑賞 錢範出土的更少比古錢有價值

各地的錢範同中央直轄區的錢範相比,工藝相對差些,居於二流水平。王莽時期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幣形花樣翻新,這也促使了鑄幣工藝的提高。到了隋唐五代則採用翻砂法鑄幣,錢幣數量就增加得很快了。

莫嫌我一身銅臭

您的每①次關注

您的每①次轉發

都許你一世富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