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5月9日,俄羅斯舉辦慶祝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3週年閱兵式。

閱兵式過程中,嘉賓席中有不少身著軍裝、胸前掛滿勳章的耄耋老兵,俄羅斯政要基本都出席了本次活動。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普京在閱兵儀式上致辭說:“無數英勇的先烈們在衛國戰爭中為保衛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付出了巨大犧牲,方才迎來勝利。他們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5·9’勝利日已將英勇先輩的後代們團結在一起。”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十幾年來,全世界明顯能感覺到俄羅斯正在有意喚起紅色記憶,已經令美國坐立不安,歐洲憂心忡忡。

西方發現大毛熊不再那麼好騙了,在敘利亞,美國曾經向俄羅斯承諾,推翻阿薩德政權,讓“民主”降臨到這片土地,決不會侵害俄羅斯國家利益。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俄羅斯非但沒有相信美國的“承諾”,而且直接出兵干預敘利亞局勢,阿薩德並沒有倒下。

美國靠得住,母豬能上樹!這句至理名言,許多國家深有體會。

紅場閱兵除了普京,戈爾巴喬爾也出現在了嘉賓席上。這位蘇聯第一任總統,也是最後一任總統,居然在現場哭了。

關於他抹淚的視頻,猜測紛紛,俄《共青團真理報》分析稱:

可能他想起了曾經參戰的父親,

可能他回憶起自己在法西斯陰影籠罩下度過的時光,

也可能,這位蘇聯前總統看著如今的閱兵,為那個自己無法挽救的而解體的偉大國家感到惋惜…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對於87歲的戈爾巴喬夫來說,或許每一次參加閱兵典禮,都是一次刺激。

終結者

1985年,蘇聯雖然因為經濟困難形象暗淡,但仍然是一個統一,強大的超級大國。

六年之後,這個超級大國就四分五裂了,老百姓在民主陣痛中掙扎了好多年。等他們爬出痛苦時,卻發現被開除出“民主國家”行列了。

戈爾巴喬夫是蘇聯解體主要責任人,因為他不但是蘇共最高領導人,而且是國家最高領導人,蘇軍最高領導人。

同時,戈爾巴喬夫還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里根自由勳章的獲得者,《時代週刊》八十年代風雲人物,暢銷書作家,必勝客代言人,路易威登代言人,26部電影的龍套……

不過,他最重要的歷史角色是---蘇聯終結者。就憑這一點,全世界欠他一個一噸重的勳章。

蘇聯解體,其根源要從國內來找,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以及一連串令人難以置信的背叛和出賣。要弄清這些事件原委,不是幾本書能解決的。

不如瞭解一下戈爾巴喬夫和他的團隊,至少這也是一個切入點。

在西方輿論長期灌輸下,人們相信美國民主自由,而蘇聯獨裁專制。

實際上,蘇共領導人的權力要小於美國總統,像特朗普發個推特就能炒掉部級高官的情況,在蘇聯是不可思議的。

蘇共政治局委員加上中央書記,當時大約25位左右,每個星期四都要召開一次例會,討論研究國內外大事(最高領導人有權召集緊急會議)。

重大決策,由政治局委員投票決定,中央書記沒有投票權。如果意見相持不下,就移至下一週會議討論,在休會期間,最高領導人根據綜合的意見,向各方施壓,以達成一致。

這種會議一般在午飯之後到晚飯之前結束,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會議變長了,他陶醉於高談闊論,觀點和邏輯總是激動人心的,誰要是有不同意見,會被扣上缺乏“新思維”的帽子。

會議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用餐時間,所有參會者都到克里姆林宮的一間大餐廳吃飯,只有兩道菜可以選擇,而且菜也很簡單,主食,咖啡隨時供應,但不能喝烈性酒。

會議決議通過後,就形成正式文件,下達到各加盟共和國領導層,文件由專職部門保管,鎖在特別保險櫃中。

戈爾巴喬夫決定議題,委員們可以增加議題,但很少有人這麼做。文件下達由中央委員會的總務部負責。該部負責人有特殊地位,因為他是戈爾巴喬夫最親近的人,以前是盧基揚諾夫,後來是博爾金(辦公廳主任)。

盧基揚諾夫不善拍馬溜鬚,被換掉,博爾金處處能討得戈爾巴喬夫歡心,到了1991年政變時,博爾金馬上背棄了戈爾巴喬夫。

因為對博爾金過度依賴,戈爾巴喬夫每次週會的議題,變成由博爾金提出。

戈爾巴喬夫在政治局最親密助手是雅科夫列夫,他把意識形態領域交了雅科夫列夫,而此人是個反共思想深入骨髓的親西方人士。這能好得了嗎?你能想象特朗普最親密助手是個布爾什維克嗎?

蘇維埃領導人之間規定是不能存在私人友誼的,家庭與家族之間也不能過分接近。家庭成員之間見面,一般是在克里米亞夏宮舉行的年度晚餐時,或者療養地。

政治局週會,一般討論的議題為:工業,農業,內政,外交,黨務,人事。軍事問題不在這裡討論,因為有最高軍事委員會。蘇共領導人一般會向政治局通報一下軍事情況,戈爾巴喬夫沒有這樣做。

對外政策上,蘇聯有兩條線,一條是外交部,一條是國際部。

外交部負責國家與國家關係,國際部負責領導協調蘇共與西方國家左翼黨派關係。戈爾巴喬夫後來把國際部給廢了。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1985年戈爾巴喬夫跟里根在日內瓦的水之花賓館首次會晤後,就一廂情願拋出“2000無核世界”計劃,不但嚇壞了蘇軍高層,也把美國搞蒙了。

美國認為這是蘇聯的陰謀,想騙美國把核武器給銷燬了,到1986年,他跟里根通信次數達到25次之多,還要求跟里根再次見面。

美國,英國,法國情報機構反覆分析,認為戈爾巴喬夫這個人不一樣,圖虛名就給他虛名試試看,這樣,西方輿論對戈爾巴喬夫的抨擊變成了溫和的報道。

1986年10月11日,戈爾巴喬夫與里根在冰島的雷克雅未克會晤,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核裁軍談判本來就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博弈,除非有人態度轉變想單方讓步,否則,就是斤斤計較,寸步不讓的外交拉鋸戰。

沒有成果,戈爾巴喬夫卻忙著向全球媒體表示,他是何等認真對待裁軍問題,並希望美國也這樣做。一般來說,對媒體的表態,由外交部長來說就可以了。

一回國,戈爾巴喬夫又尋求跟里根下一次會晤,歷史上從沒有過這種情況,實際上從到他下臺這六年內,他跟美國總統會晤了11次。蘇聯手裡不是沒有好牌,不需要這樣求著美國總統見面。

外交“新思維”引起了政治局和軍工聯合體的反對,但戈爾巴喬夫打破了蘇共規則,專橫地將外交政策權力轉到個人手中,問題是他又沒有斯大林這種能力。

本來蘇聯外交政策制定程序是:

由外長葛羅米柯(政治局委員)向政治局呈上討論稿,以及需要簽署的草案和其它會談必需的補充材料,大家醞釀討論,形成跟美國人討價還價的基本框架。

葛羅米柯被換掉後,來了謝瓦爾德納澤,這時,蘇聯外交就變成了他跟戈爾巴喬夫的二人轉,不再向政治局提交任何討論稿。

也就是說,戈爾巴喬夫有意脫離黨的路線,方針,指令,單槍匹馬去跟美國人交易。

問題終於來了,1987年4月,美國國務卿舒爾茨來到莫斯科討論歐洲導彈問題,這是一項可以達成的協議。美國這邊撤除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蘇聯撤除歐洲的SS20導彈,達成協議後,雙方將銷燬這些導彈。

但蘇聯軍方防著美國人一手,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在舒爾茨到來之前,向戈爾巴喬夫提交了一份備忘錄,他建議:

如果美國人提到SS23導彈(射程僅400公里),蘇聯必須拒絕,因為這不在討論範圍之內,與草案達成無關,美國人無非想提高價碼,施加壓力,不要理他。

舒爾茨在談判中果然提到了SS23導彈,戈爾巴喬夫一開始沒有搭理,臨走前國務卿再次提到SS23,並說里根總統歡迎他到華盛頓正式簽署這項條約。

戈爾巴喬夫稍作猶豫就答應對方,“就這麼定了。”

阿赫羅梅耶夫元帥知道後的反應,根據蘇聯傳奇駐美大使多勃雷寧說法是“整個人驚呆了!”

元帥隨後跑向了戈爾巴喬夫辦公室,問他為什麼會突然放棄SS23導彈?

戈爾巴喬夫說他忘了備忘錄裡的提醒。

元帥說,舒爾茨還沒離開莫斯科,建議趕緊派人糾正我們的立場。

戈爾巴喬夫發怒:你要讓食言嗎?讓美國人以為我不懂軍事?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12月8日,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歡天喜地地簽署了《中程導彈條約》,這條約是沒有限期的,蘇聯不僅同意銷燬歐洲的全部SS20導彈,還同意銷燬針對中國和駐日美軍及及印度洋基地的亞洲SS20導彈(中國這算是白撿了)。

戈爾巴喬夫是在沒有任何討價還價情況下擅自做出了重大讓步。他為國際輿論對他的讚美神魂顛倒,凡是有人提醒他謹慎行事時,他總會打斷對方,認為這不符合“新思維”。

1988年聯合國大會,戈爾巴喬夫宣佈單方裁軍50萬,1990年又從東德和東歐撤回軍隊。這個問題更大了,50萬以上的軍人退伍後,根本沒有安置計劃。這些軍人和家屬甚至得在帳篷裡過冬,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

人們不僅會問怎麼這樣對待軍人?戈爾巴喬夫就這樣,在當時蘇聯社會,軍人是嘲笑和辱罵的對象,那些親西方知識分子才是社會寵兒。

戈爾巴喬夫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極其無能的組織者,也難怪蘇聯解體時,沒有一個黨員肯站出來維護。

為誰的利益而工作?

美國主張是“美國利益至上”“美國優先”,戈爾巴喬夫主張是“人類利益高於一切”,他扔掉蘇聯手裡一切好牌,不斷輕率地向西方妥協,達成一個又一個協議,而忽視了蘇聯自己重大利益和關切。

老布什上臺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1989年3月13通過一個秘密文件:不再以拉攏戈爾巴喬夫為主要目的,而是要推動整個蘇聯朝著我們設想的方向發展。

美國已經著手摧毀整個蘇聯,忽悠戈爾巴喬夫已經夠了,他自己會主動迎合美國。電信詐騙集團騙到一個哭著喊著要匯款的受騙人。

在戈爾巴喬夫美好設想中,歐洲就像一座公寓樓,各國就是一座座公寓,大家都是鄰居,要和氣相處,美國是同一條街上的公寓樓,還有加拿大。民主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華約,北約是沒必要存在的。

美國當然同意這種說法,保證華約沒了之後,北約也會成為一個鬆散安全體系,決不會東擴。

美蘇關於德國統一問題,是在1989年12月3日馬耳它峰會上開始的。

德國統一,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但有一個問題?

統一後的德國,怎麼還會是北約成員國?它應當是中立的。最起碼,華約和北約都要承認德國的成員國地位。要不都是,要不都不是。

1990年7月,戈爾巴喬夫在高加索度假地會見西德總理科爾時,不顧政治局強烈反對,單方面撤消了所有條件,同意德國統一後脫離華約,保留北約地位。

科爾當時準備好幾種談判方案,他相信與蘇聯談判是極其艱苦而漫長的,因為莫斯科不可能同意讓德國留在北約之內。

如果德國留在北約,要給蘇聯相當大的回報才有可能實現。對美國來說也是如此,老布什,國務卿貝克,包括基辛格都準備為德國問題向蘇聯讓步。

結果,戈爾巴喬夫輕輕鬆鬆地扔掉手裡最後一張好牌。

從今天來看,德國如果不在北約之內,俄羅斯的歐洲戰略空間不會被擠壓這種地步。

1990年5月,國務卿貝克訪問蘇聯,他告訴戈爾巴喬夫,“蘇聯的改革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將提供經濟援助,美蘇關係從對抗轉為合作。”

場面話聽聽也就罷了,而戈爾巴喬夫認為這是承諾。謝瓦爾德納澤甚至在明知美國要讓蘇聯解體的情況下,還說“布什總統是個猶豫不決的人,他決不會利用蘇聯暫時的困難為美國謀取利益。”

美國駐蘇大使馬特洛克公開揚言:蘇聯正經受著經濟衰退,民族衝突加劇,犯罪率激增,甚至軍事政變的威脅,有民主化的希望了。

1990年7月,老布什打電話給戈爾巴喬夫,說希望美蘇兩國在德國統一最關鍵時刻要保持合作。然後寫了一封親筆信,信中提到:您的精明外交政策,帶來了一個新的歐洲,北約也將逐步轉變。

電信詐騙的套話,戈爾巴喬夫卻沒一絲懷疑,8月6日回信給老布什,說自己充滿了信心。

等蘇聯國內一片混亂時,戈爾巴喬夫卻沒有了主見,“新思維”沒有人吹捧了,大家都忙自己的事情。

謝瓦爾德納澤忙著讓格魯吉亞獨立,克拉夫丘克宣佈離開蘇共,要帶領烏克蘭獨立,黨內精英紛紛撲向國有資產,葉利欽要成為新的俄國沙皇……

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和其它“頑固派”自殺,不但國家被摧毀,他們的精神家園也摧毀了,老百姓只能眼睜睜看著寡頭們吸乾了他們的血汗和財富。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國家解體,他的總統也到頭了,可是他想的不是以死謝天下,而是向葉利欽哀求退休待遇,然後低三下四去到處接廣告。

他失去了一個令歐洲發抖的帝國,卻成了歐洲企業眼中待價而沽的廣告明星。

紅場閱兵,他的眼淚為誰而流?

垂垂老矣,聲名狼藉!不知他那幾滴老淚是否是為“民主”而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