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一个地区是否能有所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化大分工下的地理优势。2、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和市场主导的共同意识 3、积极开明的党政干部队伍(义乌与白沟)4、政治经济模式下的政策优势(特区、省管县等)。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下面逐条说明。

1、社会化大分工下的地理优势。

以漕运为例:比如淮安,淮安曾经是南北水运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淮安,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历史上曾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总督漕运部院也设于淮安,部院机构庞大,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20000多人。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淮安的繁荣,特别是商业十分发达。千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盘桓,更加之在这里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更大大提高了淮安的商品需求量,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漕运开始于春秋,发展于秦汉,昌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清沿袭明后期漕政多弊未改,直至乾隆中末期,政治腐败,导致漕政迅速败落。加之道光年间,运河淤塞,漕政弊坏。漕运迅速败坏。道光初年,漕运处于瘫痪状态,清朝政府不得不改办海运;再次雇商海运漕粮,漕运派反对仍用运河漕运,后又用海运,运道千疮百孔,漕路日趋衰败,最后全线断航。漕运既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衙门、卫所等机构也逐渐革除。淮安虽然如今迅速发展,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立体格局,战略地位终究比原来是降了很多。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地理大发现、全球一体化,奠定了海运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城市以港而兴。随着时代发展陆路交通系统的公路、铁路等对地理优势进行了再次补充,奠定了城市崛起的地理基础,如最近几年崛起的中部城市群。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2、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和市场主导的共同意识。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敢于挑战体制束缚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这些特质是北方人所少有的。北方人离权力中心较近,收其影响深远,南方市场经济发达,大家对市场有普遍的共同意识。销售到底是找“市场”还是“市长”?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策略的选择上可能就有所不同,企业形态和结果自然也不同。

以褚橙为例。2001年,73岁已年逾古稀的褚时健选择从零开始(自有资金120万元,还有从以前的下属、朋友那里借来的钱,他开始投资农业种植),与妻子马静芬承包了云南玉溪哀牢山开始种橙,他独具慧眼,是最早在国内水果养殖上实行大规模、工业化种植的人之一,创业之初就决定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经营自己的农产品基地。褚老和夫人马静芬一路坚持,用超过常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从最早种出来的橙子扔都没处扔,到10余年后,使褚橙年产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

73岁,举债,创业,这几个词的组合在北方鲜有耳闻。

3、积极开明的党政干部队伍。在国内政经模式下,党政干部对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甚至一定程度决定了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南义乌北白沟”曾是改革开放之初小商品两大集散地。开放之初商品短缺,随着开放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由这两个集散地铺向全国,扰乱了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追查。关键来了,义乌的党政干部顺势而为,敢于担责,联系外援,帮助企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从源头上帮助企业走出劣质、仿制的困境。这样的事情,在北方基本是查封商品、落实责任、倒查问题。

这也就是现在义乌小商品全国各地竞相开花,白沟小商品发展的窗口期错过了!

当然,就干部队伍来说,南方有南方的优势,北方有北方的优点(政治意识强),关键在于要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

4、政治经济下的政策优势。

深圳最典型的就不说了,说说浙江省管县的管理体制(财税、干部),当然这个模式现在还是有争论。顺势而为找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才是硬道理。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浙江一直以来就是鼓励县域经济的先锋,市管县模式下行政管理运转不够高效,中央和省都已完全下放的审批权限却被市里截留,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县域权力渐小,责任重大,责权利不对。在一个市县争利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浙江开省管县的先河,采取省管县(财税、干部)加上强县扩权都是为了给县域经济松绑,这一模式对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由此在90年代和2000年初期成效显著。萧山、余杭、慈溪、余姚、柯桥、绍兴县等地都通过县域经济较好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点。

这个模式由于在行政事务与财税、干部管理上的不同体系,难免有掣肘之感,县级党政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治理能力?是否有充足的财力保障?都给这个制度划上一个问号。但就浙江来说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省管县”体制,对浙江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与强镇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下一步如何理顺,还要根据情况具体对待,最主要党政干部根据情况及时自我调整,这才是做好真的内功。

有人说还有人口因素,在我看来人口是流动的,应该包含在社会化大分工下的地理优势这个考量因素中。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潜力,看这几个因素就知道了!

自己考虑的几条因素,不同意见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