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親王載灃是溥儀的親爹,他在溥儀稱帝期間擔任攝政王,曾經罷黜過袁世凱,權利不可謂不重。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他評價不高,總體說來,溥儀認為載灃辦事能力差,性格懦弱,不堪大用。圖為青年期的載灃,後期上色,不多見。


醇親王載灃是溥儀的親爹,他在溥儀稱帝期間擔任攝政王,曾經罷黜過袁世凱,權利不可謂不重。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他評價不高,總體說來,溥儀認為載灃辦事能力差,性格懦弱,不堪大用。圖為青年期的載灃,後期上色,不多見。

載灃也嘗試過挽救大清,怎奈大清早已腐朽破敗,正一頭扎向歷史的墳墓拉都拉不回來。加上載灃雖然性格忠厚,但能力有限,在歷史的洪流面前,他無力迴天。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載灃當年聽從慈禧的命令,讓溥儀當上了皇帝,實際上是把整個家都置於危險中。載灃作為一個父親、一家之主,並未很好地保護這個家庭。這個評價其實有失公允,慈禧的命令,誰敢違抗?

溥儀曾引用滿清遺老的話評價載灃:“與王公大臣常相對無言,即請機宜亦囁嚅不能立斷。

載灃的福晉、溥儀的生母瓜爾佳·幼蘭,因為被太妃訓斥,回家一時想不開吞鴉片自盡,載灃知道內情但並未追究。

袁世凱復出之後,載灃辭官回家。無官一身輕,他樂呵呵地對家人說:今後終於有時間抱抱孩子了。圖為載灃在上海與洋人合影

載灃放棄抵抗、順應時代潮流的舉動,在當時是很得人心的。但在滿清遺老遺少眼中,載灃的行為是怯懦無能。比如他的弟弟載濤就曾評價載灃,說他“遇事優柔寡斷,人皆說他忠厚,實則忠厚既無用之別名。”

溥儀在長春稱帝后,前來勸載灃搬到長春居住的絡繹不絕,而載灃則是鐵了心,任你如何軟磨硬泡甚至威逼利誘,就是不去趟偽滿洲國的那灘渾水。這點難能可貴。

載灃不問政事以後,修身養性雲淡風輕,終得善終,唯一的遺憾就是他臨死前溥儀還作為戰犯被關押,沒能見到最後一面。

載灃雖看似處處妥協,但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載灃究其一生未向日本人屈膝,且得善終,這是載灃在當時的環境之下,能夠做出的最好選擇了。圖為清朝錢幣上的載灃像。

溥儀對載灃的評價,應該說是不夠客觀公正。滿清的滅亡是因為它從根子上已經腐爛,並非載灃一己之力可以挽救。載灃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他的歷史判斷力甩兒子溥儀好幾條街。再者說,載灃氣節很好,無論怎樣,絕不與日本人合作,溥儀應該向他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