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為何後代一門兩國公?

宋安之

中國古代的爵位自王以下,分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自從劉邦“白馬之盟”之後,封建王朝一般不封異姓王,所以對於非宗室的外臣來說,公爵已經是最為榮耀的爵位了,而要得到這一外姓最高封爵並不容易,朱元璋開國之後僅僅封了六位公爵,而朱棣在靖難之役後也只封了五位公爵,可見公爵之不易得。

而徐達一家則顯得更加突出,徐家一門兩公爵,封號不同,分別是父子兩代人各自掙的,老子是魏國公徐達,兒子是定國公徐增壽,分別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所封。

徐達,大家都知道,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和常遇春並稱明朝雙子星,徐達有勇有謀,是朱元璋最為倚重和信任的武將,他輔佐朱元璋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奠定了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基礎,後又與常遇春合兵北伐,將元順帝趕出大都,將元朝從國家政權形態打回了遊牧部落形態,收回來漢人失去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所以徐達不僅是朱元璋、明朝的大功臣,更是整個漢民族的民族英雄。


徐達在洪武三年被晉封為魏國公,成為開國六公爵之一,徐達的功績大家耳熟能詳,在此就不再贅述。那他的兒子徐增壽為何又被封為定國公呢?

徐增壽是徐達的第四子,所以他沒有資格繼承父親的魏國公爵位,魏國公爵位由徐達長子、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繼承,原本徐增壽是與公爵無緣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雖然朱棣起兵之初並不順利,但是最終在諸多內線的幫助下朱棣還是順利的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之時,徐達的兩個兒子徐輝祖和徐增壽站在了兩個不同的陣營——魏國公徐輝祖堅定的站在建文帝這一邊,誓死效忠建文帝;而徐增壽則成了朱棣的內線,不時的向朱棣傳遞南京城內的軍情,堡壘通常都是從內部被攻破,有了這些內線的幫助,朱棣順利的走進了南京城,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蹤,朱棣登基做了皇帝。

但是徐增壽並沒能看到朱棣成為皇帝,在南京城破之前,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意識到內部出了奸細,並且懷疑是徐增壽,於是建文帝召見徐增壽對質,徐增壽無言以對,等於默認了,於是惱羞成怒的建文帝下令斬殺了徐增壽。

等到朱棣進城登基之後,為了表彰徐增壽對自己的忠誠和貢獻,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雖然站錯了隊且死不認錯,但是顧念其父徐達的功績,以及弟弟徐增壽的擁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國公爵位。當然,這也與朱棣娶了徐達的女兒有關,畢竟這是自己的老丈人和大舅子的爵位,還是要保留的。

這樣徐家一門就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爵位,後來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而魏國公徐輝祖一系則繼續留在南京,兩支都一直傳承到明末,一門兩國公,分居兩京,也是曠古未見之奇景。


魏國公和定國公享國都很長久,兩個爵位一直傳到明朝滅亡之時,而且伴隨著明朝兩京的淪陷而依次滅國。首先斷絕的是定國公,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殉國,京城大亂,而此時定國公已經傳到了第九代徐允禎,根據史料記載,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一,因為李自成打算東征吳三桂,為了穩定後方“取勳戚大臣皆殺之,。。。內閣陳演、定國徐允禎等”,隨著徐允禎被殺,定國公也不復存在。

李自成進京

而另一支魏國公則要延遲一年多,魏國公一直留在南京,在朱棣遷都後南京成了閒散之地,直到崇禎殉國。崇禎死後南京得大臣們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為弘光帝,南京又重新成為了政治中心,而此時魏國公已經傳到了第十一代徐文爵,因魏國公在南京,故並未受到李自成的影響,但是魏國公逃過了李自成卻沒有逃過清兵。1645年五月清軍兵臨南京城,弘光帝逃跑,忻城伯趙之龍身為守備南京勳臣卻大開南京城門,率文武大臣於南京郊外跪迎清軍主帥豫親王多鐸,而魏國公徐文爵也赫然在列,“趙之龍先剃頭,魏國、安遠、永康、靈璧、臨淮以漸次剃迄”,後徐文爵被清朝貶為庶民。


天涯看點歷史號

徐達家之所以能擁有兩個國公爵位主要還是得益於徐達的大姑爺——明成祖朱棣,與徐達本人無關。徐達故後,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朱允炆兩朝,徐家只有徐達傳下來的魏國公爵位,由其長子徐輝祖承襲。按常理來講,徐家已經是位極人臣,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福利了。可他家偏偏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麵臨被朱允炆削藩的壓力催動之下,朱棣造反了,名為“靖難”。而在這期間,作為朱棣三個活著的小舅子,徐家兄弟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也就是承襲了徐達魏國公爵位的那位。在朱棣造反的全過程中,這位爺始終堅決地站在朱允炆一邊,和自己大姐夫對著幹,甚至還披甲上陣,和自己大姐夫兵戎相見。(也不知道這位爺是不是腦子進水了,自己親姐夫當皇帝怎麼著也好過朱允炆吧?)朱棣打進南京城之後,估計開始也沒想把自己這位小舅子怎麼樣,就想讓他服個軟,自己就坡下驢這事情也就算了。可是這位爺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錯了,誓死追隨朱允炆,就是不服軟。結果可想而知,被自己搶班奪權成功的大姐夫給革爵軟禁了,一度還動了殺機。幸虧他老姐還活著,而且和姐夫關係還很不錯,這位爺腦袋基本算是保住了。幾年之後,徐輝祖在高牆之內鬱鬱而終,朱棣看在岳父和老婆的面子上,並沒有除掉魏國公爵位,而是以“中山王(徐達死後被朱元璋追贈中山王,諡號“武寧”)不可無”為由(其實這是屁話,隨便找個理由而已,定國公系難道就不能延續徐達的祭祀香火嗎?),讓徐輝祖的兒子徐欽承襲了魏國公爵位。畢竟還是一家人,這事情到此就算了了。但可能因為有這檔子不愉快的往事,朱棣遷都北京時終究沒帶上岳父家的這一支後裔,而是讓他們留在了南京。



第二派是徐達的次子徐膺緒,此人屬於典型的逍遙派。可能是因為非嫡非長,也不是一般父母比較疼愛的老么。所以,這位爺對於政治似乎也沒太大興趣。“靖難”時期也沒有什麼史料記載他捲入其中。總之,這位爺一生就是一個逍遙土財主,雖然沒有像哥哥和弟弟那樣飛黃騰達,但是也沒有付出生命的代價,安安穩穩活到永樂十四年,後世世襲指揮使,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第三派也就是徐達的小兒子、老么徐增壽。感覺這位爺似乎有那麼點兒蔫壞。表面上對朱允炆一直恭恭敬敬,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樣,背地裡卻和自己大姐夫暗通款曲,把他所知道的朱允炆的軍事機密、虛實,一股腦全透露給了朱棣 。不過,個人覺得,他的選擇其實是最明智、最合理的。畢竟,朱棣和徐氏家族的關係才是最近的。不過,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位爺和他大姐夫勾勾搭搭、狼狽為奸的事情最終還是被朱允炆知道了,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二五仔還能留?於是乎,朱允炆把他給宰了,但已經於事無補了,也就洩個憤而已。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倒是沒忘了這個小舅子,為了表彰他的功勞,額外又給了徐家一個定國公的爵位,由徐增壽的兒子徐景昌承襲,而且遷都北京時也沒忘了把這位為自己丟了性命的小舅子一家捎上。



自此,徐氏家族成為了明朝二百多年唯一一例一門兩公爵的世家大族,地位顯赫。而且,分別在南京和北京開枝散葉,作為明朝第一世家,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農民工老楊

徐達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徐達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尤其在朱元璋和陳友諒爭鋒的關鍵時候,徐達表現有勇有謀,打敗陳友諒,因功封為左相國。在推翻暴元統治時候,他和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

Δ徐達

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問題來了)《明史·徐達傳》中有一句話“洪武諸功臣,惟徐達子孫有二公,分居兩京”。按明朝“繼承法”規定,徐達死後,只能有一個兒子承襲他的爵位,而實際情況是,徐達死後,他的後代出了兩個國公,這是為什麼呢?

①徐達有幾個兒女。誰符合承襲的條件。

徐達一共有四子三女。

四個兒子分別是:徐輝祖、徐添福(早卒)、徐膺緒和徐增壽。

三個女兒分別是:長女為明成祖皇后(仁孝文皇后);次女為代王朱桂妃;三女為安王朱楹妃。換言之,徐達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

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這是合乎明朝“繼承法”的。

②為什麼朱棣沒殺徐輝祖

朱元璋對徐達的兒子徐輝祖頗為重用。建文帝即位後,將他提拔為太子太傅。徐輝祖對建文帝忠心無二。後來,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開始對叔叔們削蕃。燕王朱棣是主要目標,朱棣為了穩住建文帝,聽從姚廣孝的建議,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到京城作為人質,朱棣考慮到,徐輝祖是三個兒子的舅舅,(朱棣的老婆是徐輝祖的妹妹――仁孝文皇后)當舅舅的肯定不會加害外甥吧。


就把三個兒子從北京榮到了南京,住進了舅舅徐輝祖的府上。前文說了,徐輝祖忠心於建文帝,他不因私廢公。當時就建議建文帝將他們囚禁起來,用以牽制朱棣。但是建文帝沒有采納建議。以至於造成朱棣有充分時間製造武器,組織兵力,等三個兒子乘機逃脫後,朱棣以“靖難”的名義發動了戰爭,經過四年的死磕,最終朱棣奪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朱允文也在人間蒸發了。

朱棣進入南京城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對建文帝的忠臣進行了滅絕人性的殺戮,可是面對徐輝祖,獸性大發的朱棣卻無計可施。

史書記載,徐輝祖被朱棣囚禁的時候,朱棣削了徐輝祖的爵位,但是因為有父親徐達留下的免死鐵券、還有徐輝祖是徐皇后的哥哥的關係,朱棣不能把徐祖輝給殺了。等囚禁過了五年後,徐皇后和徐輝祖相繼去世,在徐輝祖死後不久,朱棣就以“中山王不可無後”為由,就命徐輝祖的兒子徐欽承襲了“魏國公”的爵位,恢復了原來的俸祿。做了第三代的魏國公。

③為何朱棣又封了個國公呢?

這事還得從朱棣造反時,把三個兒子送南京當人質說起,當初朱棣的大舅哥徐輝祖勸朱允文囚禁三個外甥,用以牽制朱棣,防止他造反。但是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壽暗中助朱棣一臂之力,力勸建文帝放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去,並且向朱允文打包票,說朱棣不會造反。原來朱棣平時就和小舅子關係不錯,關鍵時刻幫了他一把。

等朱棣打進南京時,朱允文想起當初事情,質問斥責徐增壽,並殺了他。沒過多久南京城門大開,燕軍擁入城中,朱棣入宮後,找到了這位對自己有莫大之功的小舅子,撫屍痛哭。

幾天後朱棣稱帝,他下令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不久又進封其為定國公,由徐增壽之子徐景昌承襲“定國公”的爵位。至此徐達家族同時出現了“一門兩國公”的特例。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封魏國公,死後追封中山王。按照慣例,就算是爵位世襲,也只是世襲一個爵位。但是除了他的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之外,他的第四個兒子徐增壽也被封為定國公,後代世襲。

為什麼會這樣呢?

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無話可說,算是正常“接班”。而徐增壽的爵位,就和靖難之役有關了。

徐增壽是徐達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朱棣的妻弟。靖難之役,朱棣還沒發兵的時候,建文帝就問過徐增壽,你覺得燕王會不會造反啊?

徐增壽回答說:“燕王現在大富大貴的,有什麼理由造反啊?”

但是徐增壽暗地裡是支持朱棣的,曾經多次把京師的情況告訴朱棣。建文帝還是有所察覺的,等到朱棣大軍渡江之後,建文帝就把徐增壽叫過來,質問他相關情況。

徐增壽無話可說,建文帝當時就拔劍把徐增壽殺了。

朱棣進京之後,知道徐增壽已死,非常傷心。等到即位之後,先是追封徐增壽武陽侯,後來又加封定國公,後代世襲。

此後,徐增壽的後代就一直世襲,直到明朝滅亡。

再說說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他襲了徐達的爵位,在靖難之役時是支持建文帝的。當時徐輝祖一直帶兵和燕王軍隊激戰,甚至多次獲得勝利。

等到朱棣進京之後,徐輝祖不迎接朱棣,被關進監獄。朱棣念及徐達,沒有殺徐輝祖,只是革了他的爵位和俸祿。徐輝祖死後,朱棣認為徐達不能“無後”,就讓徐輝祖的長子繼承了魏國公。

也正因為如此,就有了徐達後代一門兩國公。


七追風

徐達何許人也?他有蕭何的王佐之才,又有韓信的點將之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大明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多次贊其能,是明朝的百戰百勝李靖,可以理解為加強版的,因為徐達各方面都很均衡,位列功臣第一,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至於說一門兩國公,這涉及到大明王朝最忌諱的大事件---靖難之役。

徐達長女嫁與朱棣為妻,作為朱元璋最有軍事才能的兒子,朱棣在北平守土防範蒙元,若是沒有後來的事,也許朱棣會一直在北平做個太平王爺。建文登基後,急於展示自己的肌肉,磨刀向自己的叔叔、兄弟舉起屠刀,祭起削藩大旗,為應對建文削藩,朱棣舉起“清君側”的大旗,孤注一擲,自北平起兵。

徐達四子徐增壽在靖難之役中同情朱棣,私下給朱棣傳遞消息,被建文帝所殺。可憐建文一手好牌,敗光了朱元璋給他打下的基業,被朱棣奪取江山,一場大火,建文不知所蹤。朱棣順勢繼位,是為明成祖,追贈徐增壽為定國公,爵位世襲。至於徐達長子徐輝祖,出於政治原因反對朱棣的奪位之戰,而遭朱棣圈禁,死後魏國公爵位由其長子繼承。終明一朝,徐家位極人臣!這就是老徐家一門雙國公的原因。

朱棣與皇后徐氏,鶼鰈情深,兩人共患難,感情堪比朱元璋與馬皇后,是一對模範夫妻,徐皇后深得朱棣敬重,其所生長子即是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老徐家有這樣顯赫的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歡迎參與討論,說出您的觀點。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三藏說史

徐達當之無愧的是開國第一武臣,從剪滅群雄,到北上滅元,他都以大將軍統率諸軍征伐,紀律嚴明,不伐不矜,功高一代,謙遜謹慎,屢受朱元璋稱譽。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徐達拜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劵,可謂位冠諸將,勳名威望,卓越一時。其魏國公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徐達逝後,追封中山王,由其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建文帝時,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徐輝祖受命統兵抵禦,互有勝負,及燕王入京,他不朝拜不擁戴,被削爵幽居,不久去世。朱棣的皇后徐氏是中山王長女,朱棣念徐達是開國第一功臣,不能讓中山王絕嗣,故命徐輝祖長子徐欽承襲魏國公爵位,魏國公這一支常駐南京,執掌南京留守,與明相始終。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在朱棣起兵後,一直暗助之,及燕王將入京門,建文帝憤怒異常,召徐增壽上殿親加責問,被建文帝揮劍而斬。朱棣入京後,撫屍痛哭,追念功勳,封為武陽侯,諡忠愍,不久又進封其為定國公,由其長子徐景昌承襲,世襲罔替,至此徐門兩國公,可謂千古無兩。朱棣遷都北京後,定國公一支隨之北上,世居北京,執掌都督府,故而徐氏一南一北,尊貴無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