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絃上的古典之美:賞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在古典音樂史上,有四首極為優秀的小提琴協奏曲,被公認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有趣的巧合是,這“四大”的作曲家均僅有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作品面世,而他們之間最不同則是各自風格的展現:貝多芬的莊嚴尊貴當然完全不同於柴科夫斯基的幽怨纏綿,門德爾松的清新脫俗也與勃拉姆斯的深沉激情截然有異。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但無論風格如何,這四部小提琴作品皆被認為是各自領域裡的極致之作。今天,“影音新生活”將與大家一起賞析這四首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該曲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絃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彷彿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樂章則是一部“小抒情曲”。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彷彿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第三樂章是迴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該樂章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門德爾松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由門德爾松創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門德爾松一生一帆風順,生活鑄就了他那明朗溫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樂的獨特的抒情風采。門德爾松安逸的生活與貝多芬同命運苦鬥的歷程相比,《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鮮明地反映出兩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強烈地表現出他們在相同體裁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音樂氣質。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門德爾松其實寫過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他在十三歲時寫作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流露出非凡的才華,但是並不成熟。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則是門德爾松在二十九歲時開始構思並寫作的。直至1844年9月16日才完成。當時,作曲家三十五歲,但已經是他的暮年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門德爾松三十八歲暫短一生的縮影,仍為人們揭開了一篇新穎而美麗的抒情畫頁,病魔與死神的逼近,沒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縷陰影。

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樂章之間不中斷地連續演奏,這在當時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圍的快速流動被切斷;而各樂章卻各自獨立,體現了門德爾松以古典派傳統為基礎,並灌入新時代氣息的典型作風。

第一樂章,很熱情的快板。管絃樂的琶音營造了略微傷感的開始,小提琴第一主題迅 速把樂曲帶入了夢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題猶如清新的海風,伴著浪濤的轟鳴,變化出華麗的花朵。第一樂章接近結尾處有小提琴獨奏的華彩樂段,這是獨奏家們展示技巧的時候,利用主題的素材,他們演奏著高難度的音符。最後的尾聲逐漸沉寂,只剩下大管低沉的 嗚咽把樂曲引入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行板。小提琴的主題純潔,柔美,似乎在溫柔的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中段從樂隊中浮現出悲傷的聲音,小提琴的顫音似乎在低聲哭泣,悲哀很快又讓位給純淨的主題。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到活潑的快板。引子部分繼承了第二樂章有如回憶般的平靜氣氛,然而在一陣定音鼓之後,小提琴開始活躍起來,光輝燦爛的,有時又略帶頑皮的,就像一個快樂的天使。在小提琴的帶動下,整個樂團也最終激動起來,樂曲結束在一片歡快的聲音裡。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7-1878年,該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此曲是勃拉姆斯為當時的小提琴演奏家約·阿希姆而作。1878年秋完成,1879年元旦在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由約·阿希姆完成首演。這是勃拉姆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樂曲具有濃厚的田園牧歌風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調,那種安詳與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覺,正是勃拉姆斯所獨具的特色。在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將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結合起來,並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膽創新。

全曲共分三樂章: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形式,樂曲開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與單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題,之後主奏小提奏以d小調熱情而華麗地登場;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題速度減慢,充滿牧歌風格;接下來的是美妙的發展及變奏,使整個樂章從頭至尾都具有濃重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特徵。

第二樂章首先由管樂器緩慢地開始,之後由雙簧管奏出徐緩優美的田園風格旋律,稍稍帶有一絲荒涼的感覺,這無疑是整個樂章中最動人之所在。第三樂章是活潑而不太快的快板,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創造性的樂章。旋律輕快活潑,抒情優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氣勢。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這首協奏曲甚至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該曲的創作背景是在1806年,這一年,他對他的學生——伯爵小姐萊莎·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樂曲正反映出他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滿的詩意。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然而,本曲在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前,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這首樂曲初演以後,幾乎沒有人再對它回顧,其中的華彩樂段,並不像鋼琴協奏曲那樣由貝多芬親自譜寫,而是留給各式各樣的演奏者譜曲,但儘管如此,獨奏小提琴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協奏樂隊則也並不處於從屬的地位,而是積極參與發展樂曲中。因此,該曲的的音響效果特別具有一種昂揚振奮的緊張度,所以該曲又被稱為《交響協奏曲》。

第一樂章從定音鼓的五擊開始,因此這首協奏曲也被稱作《定音鼓協奏曲》,整個樂章的情緒是沉著、堅定的。

第二樂章是典型的貝多芬抒情曲,是一種寬廣的抒情。單簧管呼應著小提琴奏出的樂句,一句一句平緩地流淌,整個樂章的情緒是冥想、平靜的。第三樂章是一首迴旋曲。小提琴一開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題,這個跳躍的主題充滿歡樂的情緒。這個主題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現,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極大,充分表現出歡樂和高昂的情緒。這個樂章的高潮也是整個樂曲的高潮。據記載,這首協奏曲是貝多芬專門為當時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萊門蒂(Franz Clement)而作,當時一、三樂章中的華彩部分是由克萊門蒂譜寫的。現在演出的較出名的是兩個華彩版本,一個是約阿西姆華彩,另一個是克萊斯勒華彩。

結語:在與樂隊音響和鳴的涓流中,一支支醉人的小提琴旋律就這樣輕歌而出,或歡樂,或傷感,或憂愁。那是音樂家們心的迴響,也是古典音樂輝煌時期的藝術迴響,就讓我們隨著這悠揚的樂思去尋覓那個時代的曾經輝煌的足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