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下生存?

老範閒談

導致史上恐龍滅絕的原因現在普遍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幾率還是挺大的,以我們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如果能加強觀測,提前發現入侵者,然後採用偏轉小行星軌道或者直接對小行星進行結構破壞的方法,可以避免類似恐龍滅絕的悲劇發生。

現在普遍認為小行星是在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目前人類觀測到的近地天體就有上萬顆,其中有十分之一左右對地球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霍金也多次表示警告,人類近十萬年來,生存環境如此優越,確實也是一個奇蹟。

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後果,科學家們也經常採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對於地球來說,任何直徑大於一公里的小行星的撞擊,都可以引發大氣環境,地表生態和環境的鉅變,撞擊能量可以相當於人類所有核武能量的幾個量級。

所以,對小行星的觀察,軌道的預測,如何提前避免小行星的直接撞擊,已經成為全體人類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和地球上的其他自然災害不同,一旦發生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必然是全球性毀滅。各個國家已經通過國際空間合作機構達成了對小行星的跟蹤觀測,以及風險評估。國內外也發展了很多小行星防禦理論和計劃。

對於小行星的防禦,主要方式還是直接改變其運行軌跡,或者使小行星結構破壞到足夠小的碎片,通過大氣時銷燬。當然後者是在預警時間較短時,才會實施的最後一招。對於小行星的運行軌跡和速度的改變,目前技術最可能實現的是利用發射航天器攜帶核武器進行撞擊,或者在小行星表面或內部安裝核武。其他還有各種理論,比如安裝動力推進裝置,太陽帆等方式來減緩或改變小行星軌跡。

總之,地球是大家的,各個國家都要通力合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才能統一部署,保衛地球。



量子實驗室

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也扛不住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糾正一下,這不是隕石撞擊,而是小行星撞擊,這是一個直徑達到10公里的小行星,如此龐大的天體我們還無法改變其軌道,同時也沒有能力擊毀它。把目前的彈道導彈拿去改裝,變成擊毀小行星的火箭,但是這些碎片也依然會進入地球大氣層,造成更大範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分裂之後可形成數公里大小的碎片,還有數百米碎片,更多的是數十米直徑的碎片,可對地面上的城市造成嚴重的破壞。

當然與其讓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還不如擊潰它,雖然這樣做會導致一些城市被摧毀,但是也保護住了人類文明。還有一些碎片可能會落入海中,這樣就消除了一些影響。如果是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不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扛不住6500萬年前摧毀恐龍的小行星。

這也是我們文明目前面臨的瓶頸技術,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022年捕獲一顆小行星,拖回月球軌道上進行研究,直徑也僅為3至5米。更大的小行星一旦控制不住,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會摧毀整個文明,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一旦我們掌握了小行星的結構,就有可能找到擊潰小行星的方法,只不過這個時間要在等至少30至50年。

川陀太空


川陀太空

6500萬年前的恐龍,任小行星宰割。但現在的人類,必然不是。

提前發現

通過觀測和精密計算,如果能提前10年發現,某顆小行星將在某某年撞擊地球。那麼,可以採用: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

有一個事實顯而易見,長距離射擊,如果槍口偏了哪怕是1毫米,最後的彈著點也會相差很大的距離。

所以,可以在早期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是由俄羅斯的土木工程師伊凡·亞爾科夫斯基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當小行星在吸收陽光和釋放熱量時會對小行星產生的微小的推動力。這種微小的推力,在直徑10釐米至10公里的天體上較為明顯。

通過雷達測量,此效應在“小行星6489”上被精密地測了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做,派一艘飛船去,飛船上不是攜帶大當量核彈,而是一大桶白漆。然後給小行星噴一層白色反光的東西,從而大大加強亞爾科夫斯基效應。藉助太陽輻射的微小推力,在未來數年逐漸偏移小行星軌道,從而讓其接近地球時相差十萬八千里。

噴上白色反光物質強化“亞爾科夫斯基效應”,從而慢慢改變其軌道


而另一個採用太陽能的方案是,在小行星周圍安置數塊大反射鏡,從而把太陽光反射到小行星的一個點上,這個點被加熱,產生噴射物,依靠噴射物產生的推力,逐漸讓小行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很晚才發現

鑑於各國對天文監測站的經費投入不多,這種可能也是存在的,即,直到要撞擊前的2個月才發現。那麼,所有可用的溫柔方案統統不能用了。

只能採取暴力方案,大當量核彈。

對於很多人來說,核彈方案簡單粗暴過癮,然而,核彈也有其侷限。

比如說,如果任小行星撞擊在某處,那麼其撞擊能量相當於10億噸TNT,但是你用核彈將其轟得四分五裂,變成100塊相當於1千萬噸TNT的小行星撞地球,那麼顯然,後者不一定比前者帶來的損失小。

不過。以上說的情形只是一種設想。因為地球上不是隻有一兩顆核彈,而是幾千顆。

到時,五大國一起商量,每家出100顆,發射費用,全球各國均攤。當然,這有點難,要在兩個月之內將錢的事扯完皮,想想就難。

此方案,對於無核國的好處是,地球上又少了500顆核彈。

對於有核國來說,沒什麼可想的,這是你作為有核國必須要盡的義務。

炸碎也許不是最佳方案

對於數十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即使用核彈,要想炸碎也是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高估核彈的力量。

因此,最好是,選中某個方向,專門在小行星的特定側邊爆炸,以爆炸的能量推移小行星的軌道,直到能讓其擦著地球大氣層飛離地球。

若能這樣,人類將只是虛驚一場而已,第二天該刷頭條還是刷頭條。


寒木釣萌

我的回答是在滅絕恐龍的那個小行星撞擊下,如今的人類是可以生存下去的。當然這樣的撞擊會導致人類的大災難,大面積的死亡是必然發生的,經歷幾十年的生存掙扎也是必須的,但最終人類會存活一部分,一百年後人類又開始繁衍生息,地球會重新出現勃勃生機。


恐龍的滅絕原因還是一個懸案,現代科學界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加快了恐龍的滅絕,但小行星撞擊不是恐龍滅絕的唯一原因。6500萬年前那顆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約有10公里直徑,撞擊到現在墨西哥希克蘇魯伯,形成了一個直徑180公里的隕石坑,據科學家推測撞擊能量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是廣島原子彈50億倍。

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會引發高達300米大規模海嘯,地殼被撞破,數以千億噸的酸性粉塵從地球內部噴入大氣層。這些物質遮蔽了陽光,妨礙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食草動物因缺乏食物逐漸死亡,靠食草動物生存的食肉動物也相繼滅亡,生態系統受到瓦解。

但有科學家指出,這些並非恐龍滅絕的唯一原因。新的理論提出,地球那個時代恰逢火山活躍期,造山運動頻繁,氣候突變,恐龍已經生存了1.6億年,一些進化緩慢的大型恐龍骨骼和機體呈現出了脆弱的老態,這些都使這個群體經受不起巨大的打擊,最終走向了滅絕。行星撞擊後,恐龍的生存還勉強持續了200萬年,如果能夠適應變化的地球,或者可以得以生存。事實上,滅絕的只是非鳥恐龍,而類鳥恐龍漸漸進化成了如今的鳥類。

目前,小行星撞擊還是威脅人類生存的一大隱患,但如今的人類可不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除了體型上的差異外,最大的差異是人類有思維和智慧,有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雖然現在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很弱小,但也是恐龍完全不可比擬的。即使現在發生這樣的事件,除非直接打擊導致人類全覆滅,否則只要能留下一部分人類,這部分人類就能設法克服重重困難,堅強的活下去。事實上,6500萬年前的撞擊事件並沒有立即導致全球生物的大滅絕,因此人類完全有希望存活下去。

當然,在10公里級的小行星撞擊下,人類的損失肯定是很大的,死亡率也是很大的,第一波打擊估計會損人口三分之一左右,飢餓和疾病還要不斷地導致死亡,人類會摸索著度過艱難的幾十年。最終人類會創造出對付災難後遺症的各種措施和生活方式,發明出新的機器設備,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留存下來,當大爆炸的陰霾散去,人類又會迎來新的發展期,地球會重新生機勃勃起來。

人類正在加快科學研究的進程,人類的文明如果能在一兩百年內達到宇宙一級文明水平,就能完全抵禦和應對地球火山爆發、地震、颶風、海嘯等自然災害和各種生態災害,這個時代,人類或許就已經可以避免小行星可能導致的撞擊了。如果能發展到二級文明,即控制本恆星系資源和能源的能力,像對付這樣的小行星撞擊就是小菜一碟了,或許還希望來一顆小行星,把它捕獲下來利用資源呢。所以,人類發展的最終希望是科學技術,只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能使人類永遠的延續下去。


時空通訊

以人類現在科技水平,是可以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種隕石撞擊下生存的!

因為人類現在已經掌握了向太空發射各種火箭、衛星、宇宙飛船、探測器的技術。因此,只要人類能夠提前探測到類似6500萬年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的直徑達10公里的小行星,就可以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目前看來人類絕對有能力探測。下一步就是怎麼樣去攔截,甚至毀掉這樣的小行星。


我的觀點是,直接用核武器炸燬,問題多多。因為如果在遠處炸燬,必然會有很多碎片散落在太空,變成宇宙垃圾,對人類此後探測太空存在巨大威脅。而如果把小行星放到太近的時候,再去炸燬,就會存在風險,萬一不能在預定的海洋等無人區炸燬,那麼小行星的碎片會造成很多人類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小行星離地球比較遠的時候,就發射小當量導彈精準打擊它的邊緣,使它能夠改變運動軌跡。一次不行,就兩次,直到小行星完全不可能撞擊地球為止!


地震博士


如果人類目前遭遇一顆類似6500萬年的小行星的撞擊,還是非常棘手的,這是一顆直徑達到10公里的小行星,非常巨大,撞擊到地球會發生造成劇烈的影響,大量的生物會慘遭滅絕。


令人最恐怖的撞地小行星大部分來自火星和土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那裡有50多萬顆小行星,它們大部分的成分有碳質的,硅酸鹽的,還有金屬的,其中還有一些彗星。


目前人類已經想出了很多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方案。


第一種發射精準的火箭,撞向小行星,讓它在太空中發生爆炸,但是這還是要計算好時間的,一旦失誤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效果不見得好,人類目前發射火箭的水平只是限於近地空間,將小行星在近地空間擊碎的話,大量的碎片還是要進入地球空間,發生無數次小碰撞,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另外,就是發射一個噸級的航天器,飛向小行星,改變小行星運行的軌道,讓它避免和地球相碰。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行星的速度是很快的,要接近它或者與它並行,需要比較高的難度,在並行後還要對其採取措施,需要極高的智慧。


當然還可以開腦洞說我們可以進行太空移民,目前火星移民的概念被不斷炒作,但是直到今天因為技術壁壘的阻礙,這個計劃還只存在在紙面上,人類要想登陸火星都是個很大的難題。


從今天人類的技術能力考慮,似乎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建立地下堡壘也可以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上人類的徹底滅絕。我們可以在全球建造大量的地下庇護所,深度要達到幾百米以下,空氣可以通過過濾系統運輸到地下空間,地下還可以通過地熱發電和採光,種植糧食,並且將大量植物種子放到地下培育植物。而且各種庇護所的人群活下來也要撞大運,因為存活與否要看是不是距離撞擊點有幾千公里的距離。如果正好位於撞擊點上,再好的地下堡壘也是徒勞。此外,行星不能特別巨大,如果是能量超標,那麼所有地下堡壘中的人們也只有死路一條。


科壇春秋精選

我覺得完全沒有問題,人類肯定會活下來,而且會發展得更好。

白堊紀滅絕恐龍的,並不是隕石撞擊,而是隕石撞擊造成的氣候變化,破壞了整個食物鏈,作為掠食者頂層的恐龍,體型龐大,食物短缺,所以凍餓而死。其它小型動物,則有很多幸存下來,包括鳥類恐龍,所以隕石撞擊事件對頂級掠食者是個巨大的考驗。

有人就問了,那我們人類更是頂級掠食者,比起恐龍不知要殘暴多少倍,你怎麼說人類反而會發展得更好呢?

首先我們體型較小,其次我們有思想,再次隕石正好像白堊紀那次撞擊到半島上的幾率只有30%,這樣的事情不可能一再發生吧?如果直接撞進大海里,我們倖存的幾率就會比恐龍大得多。而且我估計,如果來一次這樣的大撞擊,人類的發展恐怕會更快更好。

如果撞擊發生了,由於進入大氣層的灰塵會長時間遮蔽太陽,地球氣溫肯定會大幅下降,動植物大面積死亡。沒有在撞擊中直接死亡的人類,將面臨寒冷和飢餓的巨大考驗,更多的技術將被開發出來,幫助我們度過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黑暗時期。這段時期用以保障人類生存的技術將飛速發展,人類也會從災難中獲得探索宇宙的動力和信心,加快開拓外太空甚至外星系向其它星球殖民的步伐,文明的種子將提前在地球之外的銀河系中萌發。

唯一不確定的是,動植物的死亡,陽光的減少,會造成多大程度上的饑荒,人類會不會陷入全面戰爭之中?但即使這樣,也肯定會有足以延續文明的人口倖存下來,僅需數百年,甚至數十年就可走上正常的發展之路。


徐德文

探討這個假設問題之前,需要優先考慮當前地球或者人類的科技水平算高還是算低呢?而評價一個東西的高低就需要一個評價標準。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多少高級文明不得而知,有傳說中的史前文明、有可能的亞特蘭蒂斯文明、有印第安文明,歷史上有可能出現過跟我們目前差不多高度的文明但是最終為什麼還是消失了呢?

或者假使地球上之前並沒有出現過如現在這種高度的文明,目前的文明是地球上已知和未知文明中的最高級的文明。那麼現在的技術真的很高很高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直觀上感覺目前人類的文明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好像人類已經無所不能,發明了電話、發明了手機、發明了計算機甚至發明了機器人還有核武器,難道這些東西就足以證明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了能夠保證在巨大隕石下撞擊仍然能夠存活嗎?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這種

優越感來自於我們在判斷科技水平時總是拿現在更過去相比,因為科學的產生也不過才最近幾百年來的事情。而相比科學的發源其實科技的起步更晚,雖然科技確實相比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如果我們設想以後的技術,現在的技術其實跟將來還差得遠。

其實能否存活並不完全跟技術水平有關,恐龍之所以會滅絕的原因可能有體型太過龐大災難來臨時候根本無法躲避,不像人類這樣是智慧生物有主動適應性,即使在隕石撞擊發生大爆炸的情況下,即使在已知食物全部毀滅的情況,人類還是有可能找到替代東西來充當食物以支撐能繼續活下去。科技能增加人類生存下去的幾率,但是即使沒有技術沒有達到那麼高,人類也還是有幾率存活下去的。


原野的風

首先要搞清楚兩個事實。

一是6500萬年前至6800萬年前,恐龍滅絕與地球造山運動是同一時期。

二是並非地球表面全部面目全非,局部的地表變化也不一定是直經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所為。

太陽系圍著銀河系轉,2.6億年一圈,按2.6億年±6500萬年的地方,就是銀河系的某個地方,是太陽系及地球的“換膚點”。地球上的變故都是這個時間點上發生的。

每到這個“換膚點”上,必定重新造山造海,地球換新主人。恐龍到這個點來了或去了,恐龍或許根本沒在地球上生活過,只是“換膚點”扔過來不適應就死了,也許扔過來就是化石。

最近發現好多地方有化石,河南焦作的,遼寧朝陽的,西瑪拉雅山頂的類海洋動物化石。真是化石嗎?為什麼不能是隕石?

要對化石周圍的岩石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不能想當然。生命未必形成於地球上。
這是一塊隕石,有熔殼在。
這是沉積岩嗎?

不論小行星撞擊,還是再經過銀河系“換膚點”,以現在科技水平,“深挖洞,廣積糧,掐準時間地洞藏”,大部分人躲過災難沒有問題。

只是“換膚點”又上來什麼新地球主人,人類能否保住統治地位,就難說了。


大連富麗庭隕工周

約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直徑約為10km的小行星源自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因與小行星群之間的相互擠壓、碰撞,導致一顆註定肩負責任性使命的小行星朝著小行星群運動方向的相反方向漂浮,從而踏上了其對一顆已經孕育生命的星球改變生態的約為1億年的征程,也便是地球。

1億年後在即將完成使命的最後時刻,這顆小行星被地球引力所俘獲,進而在重力加速度的物理作用下變更了其保持了1億年征程中始終未改變過的勻速直線運動方式,其接近地球的速度越來越快……。

因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小行星表面與空氣的摩擦,其表面溫度約為19000℃,亮度超過1000000個太陽總和的亮度還要亮。小行星以約30度傾角由南半球掠過,使其作用力的100%作用於撞擊點北側,急劇增加的速度使其穿過大氣層的時間大約為5秒鐘,而這一速度只是一個前提在不斷的增加。撞擊前的瞬間其耀眼的程度令位於撞擊點至少800km外的所有恐龍猶如呈現在X光的照耀下成了透明狀。小行星最終以40倍音速與地球相撞,相撞瞬間發生的爆炸約為1億兆噸TNT當量,小行星頃刻間名副其實了“粉身碎骨”的真正含義,與地球表面在高溫中融為一體的同時,地表與岩石隨之液化,岩漿以1600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向天際。緊隨其後的是大約330000平方公里的地殼飛離地表,位於撞擊點800km外的環境溫度隨之猛增到315℃,使得這一地域的所有恐龍皮下水分瞬間蒸發,任何暴露在這一環境溫度的地球生物無一例外的會被活活烤死。

這只是撞擊瞬間發生的事情而已!

隨之而來的還有因地殼脫離地表而引發的全球大規模海嘯,其巨浪約為20公里高。

其次,被高溫融化直衝雲霄的岩漿,在飛離大氣層後仍舊沒有擺脫地球引力的俘獲,冷卻後恢復原狀的岩石雨鋪天蓋地,猶如狂風暴雨的雨點面向大地襲來,不幸被擊中的動物無一生還。

剛才我看到樓上有人回答“以現在的人類科技一定可以生還”,我認為這概念頗為愚昧可笑!

依照人類當今科技而言,這種撞擊下說不至於滅絕尚且有所追溯,這也是建立在倖存者為千分之一的幾率下,甚至是大多數遇難者遺體都是無處可尋的。

其實,我們依然非常脆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