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訪華最大成果 在於習近平指明的“四個定位”!

↑ 點擊上方“國際銳評”關注我們

默克尔访华最大成果 在于习近平指明的“四个定位”!

德國總理默克爾5月25日結束了第11次訪華之行。在兩天時間裡,默克爾走訪了北京、深圳兩地,與中國領導人會見,與中德企業界人士座談,實地感受了中國開放創新的魅力。正如德媒評價的,默克爾這次訪華,真的是“走對了”!

總結默克爾此次訪華的成果,最突出的當屬明確了新時代中德關係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習近平主席24日在會見她時所說的:“中德兩國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

從2014年習主席首訪德國將雙邊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到2017年習主席再訪德國提出發展雙邊關係的“四點建議”(提升政治互信、開展戰略性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加強多邊協調),再到2018年習主席提出新時代中德關係的“四個定位”,中德關係的未來之路愈發清晰光明。

合作共贏的示範者

2017年,中國連續第二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是德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國。雙邊每年人員往來超過120萬人次。這樣的成就,得益於中德雙方都支持開放型經濟,都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中德合作不僅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中互利共贏的典範,還成為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範。

當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美國特朗普政府重啟“232”調查,威脅要加徵鋼鋁關稅和進口汽車關稅,使得歐盟和德國的製造業面臨嚴重衝擊。“與中國緊密合作”,這是默克爾訪華前發出的明確信號,也是訪華期間釋放的強烈信息。無論是與習近平主席會見,還是與中德企業界人士座談,默克爾都表示希望抓住中國深化開放帶來的新機遇,擴大雙邊貿易投資合作和人文交流。特別是25日赴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窗口”深圳考察時,默克爾體驗智能教育機器人、觀摩磁共振創新技術、照智能人體鏡子……感受到“中國硅谷”的創新魅力與中德合作潛力。

在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風口,在中國擴大開放與進口的機遇面前,將中國的市場、人力資源、資金與德國的技術、創新力、管理經驗全方位對接,特別是以數字化和創新合作為引領,加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無疑是中德繼續合作共贏的最佳途徑。

默克尔访华最大成果 在于习近平指明的“四个定位”!

中歐關係的引領者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在發展對華關係方面也走在前列。比如,德國是長期以來對華投資最多的歐盟國家,佔到歐盟對華投資的四分之一。同時,德國是首個與中國在創新領域全面開展合作的西方大國,默克爾還是最早表態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歐洲領導人之一,積極推動“容克計劃”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並強化“中歐互聯互通平臺”。

當前,歐洲發展面臨著內憂外患。對內,英國脫歐談判持續拉鋸,意大利民粹主義政黨上臺帶來新的風險點;對外,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危及歐盟核心利益,美歐裂痕加劇,盟友關係面臨“變臉”。歐盟向何處走,這是當前國際政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習近平主席這次在會見默克爾時明確表示:“中國始終堅定支持歐洲自主選擇的一體化道路,希望歐盟保持團結、穩定、開放、繁榮。”這一表態,是對歐盟強有力的支持。新時代的中德關係,也應當會在中歐關係中發揮“領頭羊”和“穩定器”作用,推動中歐關係高水平發展。

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

中德都是出口大國、外匯儲備大國、製造業大國,都主張推動貿易自由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都主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所以,中德兩國的合作不應限於一般意義上的經貿,而應上升到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層面。

早在2013年,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就呼籲各國要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近期美國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國際社會震動,也更加感到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迫切與必要。

習主席這次在會見默克爾時強調,要展現中德兩國的責任和擔當,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默克爾也表示,在當前世界形勢發生很大變化的背景下,德中兩國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溝通協調。確實,中德作為亞歐大陸兩端的最大經濟體,有責任共同支持貿易自由化,反對保護主義,加強在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的合作,推動新型國際關係構建,讓各國和各國人民共同享受尊嚴、發展成果和安全保障。

默克尔访华最大成果 在于习近平指明的“四个定位”!

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

回顧中德建交40多年來的歷程,德國曾因被意識形態束縛,致使雙邊關係出現波折。所幸的是,雙方領導人一直用務實的態度來處理問題,所以關係日益成熟穩健。其實,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並不難,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彼此,也就是要將對方視為夥伴而不是對手,將對方的發展視為機遇而不是挑戰。

客觀地說,中德意識形態衝突和規則利益之爭仍然存在。比如,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德國投資併購就遭到了德國政府的阻撓,或是遭重新審查或是被直接撤消。其實,中國對德投資存量僅佔德吸引外資總量的0.3%,相當於德國對華投資的十分之一。德國對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投資搞保護主義令人擔憂。

這次默克爾訪華,中方領導人強調開放應該是雙向的,對別人關上門,也就擋住了自己的路,希望德方把中國企業當作平等、可信賴的合作伙伴,為中國企業赴德投資興業創造更加公平、便利的環境。確實,投資不是單行道,中徳雙方應該儘量減少傳統意義的意識形態差異引起的分歧,加強政治互信,通過擴大雙向投資,讓雙方都最大化受益。

今年是中德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如果說過去四十多年中德用實際行動講述了一個關於國家交往的“成功故事”的話,那麼未來更長的時間,這個“故事”如何講下去,是需要中德雙方共同付出努力的。中德領導人的這次晤談,明確了新時代中德關係的定位,其所產生的效應不會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而將惠及歐洲和世界,給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和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注入新的活力。

歡迎發表評論,期待您的真知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