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黃河整體下移呢?

榮耀6174

這個要綜合考慮的,挖泥船雖然可以將黃河的泥沙弄走一些,但按現在的技術而言,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不值得這樣去做。侶意主要考慮的是如下方面,足以否定題目的設想了。

①處理不過來。黃河的每年的泥沙輸送量是很多的,多年平均輸沙量大約是10多億噸,泥的比例大於沙,而挖泥船或挖沙船不可能挖了就不管吧,總得找地方放這些泥沙。直接堆積就是自找麻煩,一般可以用於基建,可以獲得經濟收益。這個現在很掙錢,但總有市場容量的,而且有一定的輻射範圍。黃河的河沙一般也只用於周邊的市縣,運太遠就會增加很大運費,沒有競爭力的。類似水泥廠這類建材,每個地區都會有代表性的企業,存在地域競爭優勢的。最後就是每一年都有挖泥沙,然而泥沙反而慢慢增加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②運輸難題。挖泥船或挖沙船會將泥沙先堆放在岸邊,然後用車輛轉運。這些運輸泥沙的車輛很容易超載的。載重三十噸的泥頭車很容易就載五六十噸,直接嚴重超載。不僅路面容易壓壞,交通安全也存在巨大隱患。正規運輸應該也可以,但能否有利潤就不清楚了。如果不運走放岸邊,那就是自找麻煩了,一場大雨就可以將泥沙弄回河道。


③破壞黃河生態。黃河哪怕成為“懸河”了,也是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的。隨便開採黃河的泥沙,對於黃河內的生態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挖完泥沙再重建?沒有這個技術能力啊,而且挖不完泥沙的。

④破壞防護堤壩和設施。如題目所說,想把河道都降低了,那就對航運、河堤都是巨大的威脅,一些防洪設施直接就沒用了。如果把泥沙大量挖走,黃河的河道就會變寬,很多地方就容易斷流了。黃河可是斷流很多次了,這個不是不可能發生的。挖走泥沙後,河堤也要跟著重建,防洪設施也要,這個工程量就大了,一不小心弄出個汛期決堤,沒有人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黃河進行過調水調沙,通過各水利樞紐的配合,在9次調水調沙中,就大約往海洋裡輸送了5億多噸的泥沙,這個不是挖沙船和挖泥船能媲美的。大型工程,肯定要科學論證後,權衡利弊,將每一筆錢花在刀刃上。侶意所說的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很多方面沒說的。


侶意

黃河成為懸河,是由於上游黃土高原綠化問題和土質疏鬆等問題積重而成,也是過去‘’黃泛‘’的根源。近來由於水源和水利建設的成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了,但自然變化是無情的,萬一百年一遇,n百年一遇的洪水發生,情況是堪憂的。據我調查,數年已沒有七十年代抗洪護堤的情形了,且山東段似乎只忱心斷流和抗旱了。上世紀九十線,我曾給環保水利部門提了一個分段建設新黃河的建議:一、在優質河堤的另一側,由下而上,分段改造,加固堤基,形成新的河岸。可考慮適當取直和設置閘壩和衝沙閘,控制和節約用水。二、有計劃地遷移規劃新河道區域內的居民,優先安排上河工就業,適當就地退後暫時安排建房,建設小城鎮。三、先將表層土用機械(推或皮運車運)至‘’舊河道‘’一側,準備與另一側舊堤用於改造河灘河道為良田。四、適當挖深新河道,其土石用於修建新河堤,適當建好新堤基。五、從洛陽地區上下計,將新增超過三千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搞現代化農業。其經濟價值過千億,可部分抵建設成本,加上社會效益,值得研究。譬如解決就業,緩解產業結構矛盾,部分轉移房地產一業獨大的矛盾等。六、要治本,還是要立足上游沿線流域退耕還林和加強綠化。加強新河道堤岸建設和部分河灘(視經濟、水容量和地質情況可能保留部分河灘)綠化工作。七、部分河段也可能保留,就需要疏浚。河堤也需要加固。八、總體上需要作全面可行性研究。這僅是個人建議,限於技術行業知識侷限性,可能幼稚可笑,望專業人士和網友批評指正。


任有新2

趁黃河枯水期將主航道挖深拓寬還是可以的,但黃河整體下沉就不可行,主要是規模太大難以控制,局部一旦下沉過快,很可能導致河堤崩潰,然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且黃河整體下沉,很多現有的水利工程將成無用之物,反而不得不拆除重建,導致更多的浪費。至於挖河產出的沙,除了本地基建消化外,還是可以裝船直接出海,然後送到沿海及長江、珠江沿線經濟發達城市去的。因為是水運,成本絕對比車載便宜很多。


麥生2216

黃河是橫亙在中華大地上的一條巨型河流,不是你村裡的人工渠想清理就能清理的,數億萬臺挖掘機都不夠清理黃河一遍的,這工程量如同再挖一條黃河長江,如果這種工程量能靠人力所為的話中國就不會只有黃河長江啦。以後這種問題最好不要問,不要看著地圖瞎比劃,地圖是比實際縮小了數億萬倍,如果你設身處地的站在黃河邊上感覺到人類之渺小的時候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星空8341444

能這麼幹國家還不早規劃開幹了?南海填島那只是一小島,工程量都十分巨大,黃河有多長?河中的泥沙有多少?那是無法統計的,我們有那麼多挖泥船嗎?就算我們籌集到了足夠多的挖泥船,挖出的泥沙往哪推放?

整條黃河的泥沙恐怕能夠堆成一個小號的黃土高坡吧,哪裡又能容納下又一個黃土高坡呢?這個工程量實再太大,成本太高,幾年內都別想有顯著效果,而且可能還會帶來一系列其它問題,中國治黃不僅僅是現代了,都喊了多少代了,挖沙降低河道至少在當下很難行的通,也不容易很快見效,相信政府一直都在考慮治黃的問題。


wang_H

看過回答,大多都認為工程量太大,想來也是,然而懸河畢竟對沿岸構成洪災的威脅,想想京杭大運河,在隋朝的時候便硬生生地在大地上開鑿出1800公里長的工人大河,今非昔比,當下的中國被世人稱為基建狂魔,東西二條南水北調的重大水利工程在這八年間不也快要落成貫通了嗎?我倒覺得以舉國之力,只要想幹就沒有幹不成的事,不過事有輕重緩急,我認為這是遲早的事。


用戶6236877598871新

黃河是條母親河,這是國家戰略資源,河沙決定了城市房子,基建工程,民生工程等等的質量保證,所以國家的後續發展離不開這些沙,如果是局部開採也可能關係到人民財產安全,不開釆也會影響到人民的財產安全,現在每立方米的河沙市場價都要100元以上了!曾經三十多元!所以這個項目叫誰做。國家會有解決的辦法!


qzuser172833792

明朝為了皇宮裡挖個划船玩兒的地方就堆了景山,老太后堆了萬壽山,除非沿著河每500m堆一座才行,另外河底下挖變深水流變化會嚴重破壞堤壩的穩定性,看三峽蓄水時下游的多次堤壩險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