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引導孩子進行深度閱讀?

成雪拉姆

閱讀是方法問題,寫作文則是升化應用閱讀問題。就自己伴孩子閱讀談談心得吧!

我孩子沒讀過繪本,真正試讀是從唐詩開始,大家都知道每首唐詩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三歲左右的孩子對色彩很敏感,剛開始讀詩時先用講故事的方式把這首詩的作者的趣事繪聲繪色的講給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之後把這首詩讀給他,再逐字解釋給孩子,緊接著把整首詩意給譯出來,最後用準備好的紙把詩畫的輪廓勾出來,一大堆的色彩促使他急於亂塗時,趕快教他背整首詩,這樣往往是畫還沒塗完他就能背出來,並且每個字的意思和詩意都很準確的說出來。我們伴孩子閱讀的目的就是讓他能儘早地把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掛勾,所以在孩子塗完畫的同時讓他仔細地描述畫面內容,每描述一點我們就表揚他一次,如“你真行,這麼細小的特點都觀察到了,描述得栩栩如生,遲早會超過我的,我得向你學習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了,你得教我方法喲!”孩子的急於表現讓人無法抗絕,他立馬會更興奮地告訴你周圍他能看到的事物的特點,隨後我們趁勢讓他看天是什麼顏色,雲有什麼變化,甚至路邊的花草樹木和一切能看到的小動物都讓他描述一下,當然大人除了表揚還是表揚,把他的一點一滴的表達我給簡單理出一段通順的話再念給他聽,由於是他的傑作,他真是興奮地停不下來。

上幼兒園的孩子特別迷戀故事,每晚睡覺前都給他聲情並茂地讀《兒童文學》,《男孩故事》,《成語故事》等等書籍。每讀時都提出問題讓他回答,孩子的興趣很是濃厚,讀完一個故事他會問你一百個問題,你不能打擊他的興致,只能不厭其煩的一一作答,同時反問他故事的一些相關內容和他的看法。他往往會很準確地回答出來,伴孩子閱讀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有時候真想偷會懶,但一想到以後孩子的學習又只能堅持下去。

轉眼上學了,有了看圖寫話內容,由於學前聽的東西及時的讓他用自己的語言輸出,孩子很自然的就能把畫中的事物給寫成小故事,這時我告訴他不管是寫話還是寫故事都是在寫生活,寫生活就得有主人(人物),人活動的過程(時間),人們在哪裡(地點),發生了什麼(事件),為什麼會發生這事(起因),這事是怎麼發展的(經過),這事後來怎樣了(結果),你對這事有什麼看法(主題觀點)。小學的作文大多是記敘文,圍繞這個方式孩子寫東西才有的寫,隨著年紀的增長,閱讀範圍不斷擴大,伴讀式也慢慢變成了他自己主動的閱讀。

總之,不管咋樣的書,得帶著問題去讀,得讀懂每一本書的每個故事,甚至是好的詞語或句子,讀書後必須有收穫,也就是能用到寫作中去,這個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觀點和方式。


暖心閒人

跟深度閱讀無關,完全是家長過於急功見利,拔苗助長,如果你報著讓孩子讀點書就能提高寫作能力的想法,還是趁早放棄吧。

閱讀並不能立刻看到效果,4年級應該是10歲,從3、4歲左右開始讀繪本多說也就是幾百本,7、8歲左右能開始看文字的書,2-3年多點也就是200-300本薄一點故事書的量,就這點閱讀量想在作文上立刻看到效果,基本是在作夢。

從小開始閱讀,如6、7歲開始閱讀文字的故事書,按每週一本到二本故事的量。一般想看到一些效果,快一點要初中高中左右,這時在寫作時才能看到角度和深度的積累和變化。形成閱讀習慣的孩子會在作文上跟同學慢慢拉開差距,眼界、角度、深度、風格,結構都會有一些不一樣。他們會覺得寫作文並不困難,很輕鬆就能寫出一篇不錯的作文。而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閱讀量只停留在教科書、少量課外書和一些流行小說上,在寫作時很難寫出獨特的觀點,文章平淡無奇,泛泛而論,詞彙、結構或引用都非常的窄,作文也很難寫出高分。哪怕去補課,提高作文分數會花很大精力才能看到效果。

要是慢一點會在上大學時才能體會到閱讀量大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喜歡閱讀的人,會經常深入思考,自己的三觀會比同齡人更早形成,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會更容易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會人云亦云,無腦盲從。形成閱讀的習慣,並堅持長期的閱讀,不會在短期內看到什麼變化,但會小的地方開始影響和改變思維方式、氣質等因素,一旦遇到些事情很容易就看到跟同齡人之間的差別所在。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有單獨的篇幅來說閱讀的重要性。長期穩定的堅持閱讀,形成閱讀習慣之後,相當不斷的進行刻意練習,除了能在日積越累中鍛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思維方式、眼界,還能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本身需要長期練習,初期大都是從模仿開始,比如小學寫作大都是一些相對固定的套路。孩子在初期寫作時,想把一件事表述清楚都很難,也無法理解邏輯關係。這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進行引導,幫忙孩子輕鬆把作文寫出來,減少恐懼感。

點擊我的頭像,在前段時間回答過:如何引導孩子寫作文?裡面提到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而輕鬆的寫好作文。

先別想做什麼深度閱讀,先幫助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家長減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遊戲、看電視劇的習慣,多陪孩子看看書,閱讀潛移默化的去改變孩子,別心急,先堅持幾年閱讀再說。


戰隼

這個問題分兩個層面:1,什麼是深度閱讀,2,如何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就是:1,看到文章或書籍,知道what:一內容(含邏輯分析推理等)、二結構(如何組織材料、觀點、信息的架構)、三表達(如何呈現)、四作者目的意圖、五進行審美分析;2,能從思想、技術、文化、時代、同業者等譜系的高度where,來俯瞰閱讀文章內容的來龍去脈;3,以文觀人how:能分析作者如何思考,為何這樣思考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4,建立自己的模型what+how+why:依據文章的營養,形成自己的模型,建立自己的體系。

如何深度閱讀:1,閱讀面要廣:哲理類(含諸子百家)、社科類、科技類、思維類、文學類、古文類、中外類、歷史類、生活類等都要涉獵;2,突出一類主題,由點帶面;3,閱讀種類:消遣型閱讀、評價型閱讀、記憶型閱讀、理解型閱讀、探測型閱讀、創造型閱讀,逐級升級;要從信息型閱讀、分析型閱讀,升級為研究型閱讀。4,閱讀方法:結構閱讀法(what,when,where,who,how,why等),邏輯閱讀法(觀點,事實,想象,推理與論證,what=how=why),平行閱讀法(詞句段章〔微觀-宏觀〕與章段句詞〔宏觀-微觀〕),批判閱讀法,等。5,最最重要的是興趣、興趣、興趣,先養成能閱讀習慣,再養成會閱讀的習慣,再培養深層閱讀的智慧。6,閱讀的實質是見識自己所未見未想,閱讀的深度取決於自我的篩選與深度,閱讀本身不是目的,閱讀的淺層目的是滿足好奇與愉悅,深層目的是超越被閱讀者,達到自我的認知及由此的實踐自由。


urna風之度0

這同深度閱讀沒有任何關係,哎,這種問題是家長根本不懂教育造成的,是道聽途說什麼閱讀可以提高學生成績的謠言造成的。我貼一個我寫的小文,你自己看看吧,有用就瞅瞅,感覺沒啥用,你就當娛樂。

首先家長要懂得,閱讀不會提高學習成績,尤其是寬泛的閱讀不會提高語文成績。學習成績是依據考試得來的,考試是依據考試大綱得來的,考試大綱是依據教材得來的,教材是依據教學大綱得來的。閱讀同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有什麼關聯嗎?如果沒有關聯,閱讀跟學習成績有什麼關聯?

其次文字不是語文,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統稱,而文字在數學題裡叫數學語言,在化學題裡叫化學語言。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解釋。小孩子經歷的少,尤其是識字量少,根本無法在眾多的材料裡轉換語言,所以他更注重的是故事,就是大概大概。但是上學做題,教師講課(功底深教師不會這樣做,尤其是針對小孩子)需要的是準確理解每個字、每句話、每個標點符號的意識,以及前後搭配的連貫性等等,這在孩子大量閱讀中根本無法養成,如何提高學習成績?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來理解,如果做題出現100個字,小孩子認為讀70個字就夠了,而做題讀70個字,根本無法理解題意。這就造成學生根本無法解題。所以不要讓小孩子寬泛的閱讀,因為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如果非要說好處,就是多認識了幾個字罷了。就為了多認識幾個字,浪費孩子大量的玩耍的時間,那就是仁者見仁的事情。

如果真有那個毅力和時間,小孩子到是可以循環背誦幾年句子或者段落,哪怕在他那個年齡段還不是很懂的情況下。因為從小積累的記憶,如果能延續幾年的話,終生難忘。

如果要想提高作文分,上學期間(這裡特指中考、高考這種很公平,沒有太多人為因素的考試)就是作文書最管用。小學期間的作文分,語文老師的手指頭最管用,凡是有過多人為因素的考試,作文分都跟本校教師有關,呵呵。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您能有這樣的疑問首先可以肯定您是一個注重家庭自助教育的,為您驕傲!孩子的深度閱讀是閱讀中最重要的習慣,深度閱讀是什麼?是思考。是舉一反三的思考,更是發展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思考。下面我來詳細分析一下深度閱讀以及孩子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

深度閱讀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深厚的知識。

在閱讀中由淺入深,拾階而上地獲取豐富的營養,選好書和適合的書是重要的環節。

二是深刻的領悟。

在多讀書和博聞廣見的基礎上,逐漸由一知半解到透徹之悟的過程,如何引導和啟發是關鍵。

三是深刻的反思。

讀書只是獲取營養的一個手段,沒有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讀書的循環往返,讀再多的書也只能造就出書呆子,總結、討論和輸出是重要手段。

讀書僅有廣度是不夠的,沒有深度的閱讀就如同浩瀚海洋中的海面航行,只能領略大海的表面風光而不能洞察奇異陸離的海底世界一樣。

閱讀是寫作能力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閱讀演變成寫作能力,中間還隔著好幾道坎。

首先是讀什麼,第二是怎麼讀,第三是解決字詞書寫的技術性障礙,第四是閱讀與生活的連接,轉變與內化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第五是口頭作文,第六是書面寫作的技巧。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感知力與概念體系支撐的邏輯思維能力。

母語閱讀再重要,但在義務教育的擠壓下,一旦被動,步步捱打,哪裡有時間和精力與心情做閱讀?英語耗了那麼多時間精力與金錢,擠壓了母語育人之根本,雖勝猶敗,況且萬軍叢中,勝者幾人?路線方法正確,英語可以相對速成,起碼超越學校要求是很容易的。英語只是技能,母語才是做人之根基,是終身學習的核心路徑。母語學不好,英語絕難上高度。所以跟我學英語的,用不了多久就要回頭搞母語了,因為母語水平支撐不起英語的高度萬千育兒術,一個熊孩子,坑死一家人。所以我希望家長既要低頭走路,也要抬頭望天,不但是教孩子,更是要教自己。靜下來讀點好書,比如英語讀幾本理論書,再分析大環境小環境家庭環境的資源和評價體系,整體就全明白了。靠誰不如靠自己,外力通過內力起作用

我真心覺得,家長的觀念一日不改變,整體素質一日不提高,孩子家長和整個家庭就一日無法脫離水深火熱。表面看學習熱情高漲,見什麼學什麼,同時泡n個群,收藏無數篇文章,但實際上自己的核心素養沒有提高,仍然處於被動盲從狀態。從珠心算到奧數到繪本到英語啟蒙,所有風靡一時的都有神話甚至妖魔化的傾向。所以一開始我也給家長講英語啟蒙多麼重要,現在我就開始講英語啟蒙不要用力過猛,一旦把習得的快樂榨光了,效果就會走向反面。英語啟蒙用時用力過多,反而把最重要的母語擠得靠邊站,得不償失,兩敗俱傷。繪本也同樣,繪本再好,五六歲孩子的心理認知程度,能夠培養邏輯思維嗎?

最後,記住我們孩子時間很就是用來玩的,玩是孩子的天性,雖說沒有能玩夠的孩子,但是孩子連玩都沒時間學習也不會有很好的專注力,所以孩子很需要我們家長,花錢給孩子去補習班其實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幫助,補習班相對於學校只不過是從“千人一方”變成“百人一方”。而能做到“一人一方私人訂製”的人是我們。

深度閱讀,是思考。


康媽教育諮詢

“其實讀書就分為略讀和精讀,可能有的快餐式地讀,我們看過一遍就不想讀了。但是一些經典的書一定是需要反覆讀的。”楊菁認為,我們很多孩子又很愛新鮮,讀了新書就不想再讀舊書了。第一個就是我們家裡書籍的投放,不要是孩子一看完新書,我們就再去買新書。新書的投放不要過於頻繁。定期帶著孩子去重溫過去的書,因為孩子在不停長大,他的認知能力也在不斷變化。

當他倒過去看過去的書的時候,他其實是有不一樣的收穫的。我記得我在小時候,每年到了寒暑假,我就把家裡所有的書找來再讀一遍。以至於到後面,有的書我倒背如流,有的書我到現在記憶猶新。所以一定要經常帶著孩子重溫作品。

另外,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多看書,看第二遍,我們可以玩一些遊戲。比如說第一遍讀完了,孩子不想讀,那第二遍,我們試一下換一種聲音讀好不好。第二遍我們用老爺爺的聲音,用小鴨子的聲音,或者用很小很小的聲音來讀。孩子可能又被你吸引了,再讀一遍。

還有,我們可以帶著一些問題去讀,讀完這個故事,你要告訴我,故事裡面有哪些動物?他們的出場順序是什麼?孩子領了這個任務,他可能會再去讀一遍,而且他會帶著思考去讀。此外,我們還可以跟孩子有些深度的探討,也就是當孩子不會寫讀後感的時候,我們可以說讀後感啊,我們讀完了跟孩子聊一聊,你這個書裡面你喜歡誰?為什麼?如果換成是你,你又會怎麼做?促進他深入地思考。那麼會寫的,可以讓孩子寫讀後感。

另外,如果是買來的書,可以帶著孩子把精彩的段落畫下來,做一個重點的標註。還可以帶著孩子背誦書裡精彩的段落。這些都會加深孩子的深度閱讀。只有深度閱讀,才會促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帶著孩子把書讀厚,活學活用。

怎樣才能瞭解孩子的閱讀感受?

我們家長首先要知道,其實讀書不是為別人讀的,也不是讀給別人看的,所以不要總是想著讀完要考考孩子你究竟學到了什麼。我們總說,閱讀是對一個人情感和思想的滋養。我們說是滋養,我們從來不說是灌溉。為什麼呢?因為滋養是潛移默化的,悄然無聲的。

所以有的家長想知道孩子讀完了有什麼感受呢,孩子可能說不出來,這時候家長應該先分享你的感受,我讀完了以後我有一個想法,我覺得怎樣怎樣,你先分享給孩子聽。孩子聽多了以後,他會說“媽媽,我不是這麼想的,我是怎麼想的“。你這樣就是引導他去分享。

那麼如何通過閱讀來衡量孩子的進步呢?我曾經說過一段話,早期閱讀是在孩子的心田種下一顆優秀的種子,也許在陽光、空氣、水分不那麼充足的時候,它尚未發芽,但是它總有一天會勢如破竹般綻放最美麗的花朵。這朵花也許開得絢爛,照亮了一片天空,也許開得低調,只溫暖了自己的心房,但讓這一生走得堅強,而抵禦十足。這些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閱讀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不是立竿見影的,也不是說閱讀可以跟成就劃上等號。

我們的孩子在閱讀中有可能影響他們,有可能溫暖了自己,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是豐滿的。而且他在這些文學作品裡面被教育著,被感化著。我們文學作品的主題,其實就是歌頌真善美。他長期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濡染著,所以這個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吸收的過程可能我們看不到,但是他的一生有可能因閱讀而被改變。


淚雨星痕心

其實這與深度思考能力有關

深度思考能力的欠缺是目前學生學習的主要弱點,從最簡單的語言功能開始退化,稍長一點的句子聽讀都存在理解障礙,似乎日常交流語言基本控制在15字以內,還必須斷句才能讀通,這令人恐怖。我並非排斥短句表達,但是隻會短句表達,一定有問題。以宜昌市數學中考題的應用題為例,所有人都詬病它的題幹較長,對此我倒沒有多大意見,只是對其中文字的“繞口”不太滿意,文字部分多不是問題,把每句話講清楚就行了。現在很多學生看到文字長的應用題本能就開始打退堂鼓,而觀察他們平時交流語言,口語暫且不論,那畢竟是短句的天下,在QQ上的交流也基本上是幾個字就一句話,字數超過10個的都極少,表情倒佔了多半,聊天內容不問可知,均無營養。我判斷聊天內容是否有用的標準就是能否得到啟發甚至學到東西,往往混跡於一個專業群,裡面大神冒泡一兩句解釋,便如醍醐灌頂,下來還要想半天,而所謂娛樂群,浪費半天時間看聊天記錄,卻最後什麼都沒學到,這就是長期淺層思考導致的嚴重問題。

後果還出現在學科學習中,尤其是與閱讀有關的科目,而據我觀察,幾乎沒有科目對閱讀沒有要求,最起碼教科書的文字要讀透才行吧?就這麼個最基本的標準,許多學生都達不到。我們班級中那些所謂學霸,靠自己看書就能把初中階段知識點掌握個八九不離十,充分說明了思考層次深淺對學習後果的影響。

例如數學應用題,“今年的增長率是去年增長率的2倍”,勉強能讀懂,改一下,“2014年比2015年的增長百分數是2016年比2015年增長百分數的2倍”,多數同學就開始頭頂轉星星了,這不是一樣的意思嘛!我就不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經典了。

對於孩子而言,深度思考能力是需要培養的,這與成長過程有關,繪本閱讀是個關鍵過渡期,孩子平時看到聽到的都屬於形象化的事物,記憶也多是以形象記憶為主,類似照片,無論細節是否意義,全都記憶下來了,而這種記憶信息量太大,保存不長久,所以在後期成長之後,我們的記憶多是抽象記憶,只選擇“有意義”的部分記憶,忽略掉大部分細節,3歲前的記憶不容易保留,正是因為那些記憶佔用存儲空間太大,而大腦又需要不斷增加記憶量,所以它們被自動消除了。繪本閱讀後期,適當增加文字量,特別是開始識字的小學階段,多閱讀絕對有好處。鼓勵孩子閱讀,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捷徑。

深度思考能力需要大腦中存有大量素材,通俗講就是見聞,例如諾諾的描述語中,多數是用她見過的事物進行比較,孩子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沒見過,大腦需要這些素材,以便於理解後期見到的同類事物,後期閱讀中,看到文字的聯想能力也需要它為基礎,見聞需要大量社會活動,與人交流,玩具,器材,動植物等等,在活動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摸,這便是見識,多了叫見多識廣。6歲前的積累便決定了視野開闊與否,這些積累,來自於平時參與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認真參加每次活動,認真準備每次遊玩,認真反思每次結果,做到這些認真,孩子一定會有認真的態度,覺得孩子的玩不過是打發時間,實在太浪費這些難得的學習機會了。

在孩子眼中,玩就是學,通過玩,接觸新鮮事物,學習新規則,深度思考能力就是從這些玩樂中鍛煉出來的。例如諾諾最喜歡的過家家遊戲,相對看電視,我覺得其學習意義遠遠超過,通過玩過家家遊戲,可以看出在她心目中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做事條理性,語言表達能力,圖形識別能力,空間構建能力……太多太多,相比於丟在電視機前或平板前,實在看不出學在哪了。

深度思考能力需要相應的語言,最好是母語,即中文,雙語教學雖然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幼兒教育模式,但我始終持保留態度,一個人在深度思考的時候,一定只用一種語言,而且是最擅長的語言,除了中文,我實在想不出英文在深度思考中的優勢。據我理解,中文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其優勢太明顯,漢字屬於圖形化文字,英文屬於符號化文字,相對符號,圖形可以代表更多意義,一千個常用漢字便可正常閱讀中文,而英語詞彙只有一千,與文盲無異,具體比較太多,不列舉。我傾向於以中文作為諾諾深度思考的主要語言,符號語言不如使用數學語言,國際通用,意義更重大。


愛數學做數學

我覺得這個父母是不是有點急功近利了。四年級的孩子不過剛開始學習寫作,寫不好都是正常的。

閱讀只是輸入,寫作是輸出。雖然輸出的基礎是輸入,但是輸出也是需要大量的練習,並且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我記得我小學三年級剛開始學寫作文,課上老師佈置作文作業後說,剛開始學習寫作文,大家如果不懂寫可以看看作文書,從模仿開始,比如小明改成小紅,小花改成小如什麼的。然後我寫作文的時候真的就拿一篇作文選把小明改成小紅之後從頭到尾抄下來,差點沒把老師氣死。


其實,小學四年級的孩子雖然看過不少書,但是多數不過繪本故事書,圖片還是佔據了大部分,幼兒階段及小學階段的孩子所謂的讀書不過是讀圖而已。另外,四年級的孩子畢竟還小,他根本就沒有系統學習過寫作的基礎和實際大量練習。這才是孩子寫不出作文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沒有進行深閱讀。

所謂的深閱讀就是把所讀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說起來,很多成年人尚且沒有做到,何況一個十來歲的孩子。

不過,如果父母想培養孩子以輸出為目的,進行輸入,適當的方法也是有助於提高孩子的閱讀效率的。


首先,選書是關鍵。十來歲的孩子,這個時候應該選擇古今中外名著進行閱讀,培養孩子的語感,鍛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開闊視野,拓寬孩子的思維能力。

其次,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讓孩子給你講故事,讓孩子對閱讀過的小說故事進行角色扮演啥的,在肯定孩子的基礎上針對孩子的語言表達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都是語言輸出最好的練習基礎,口語輸出。

最後,作文畢竟是書面語言,還需大量的筆頭練習。現如今父母讓孩子練習寫作似乎是帶著孩子旅遊回來要求孩子寫遊記,這是個不錯的方法,可是孩子們似乎都被父母嚇怕了,為了寫而旅遊,孩子都沒心思玩了。這是得不償失的。其實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旅遊回來之後告訴孩子,你可以把自己的快樂保存下來!等你長大,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如何保存,就是把自己的玩樂過程和感受寫下來。只要說完這句話就行了,其他什麼都不用做,更不用檢查孩子的作文情況。

另外,寫日記也是一個筆頭練習的最佳方式。父母需要告訴孩子的是,日記是孩子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是見證孩子成長的重要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情到深處語言自然流露。當然,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不要想著偷看孩子的日記什麼的。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閱讀和寫作至少都要深入個十年八年的才能見成效。不要功利性太強,培養孩子養成閱讀和記事的好習慣,不管最終寫作是否出效果,至少這個過程孩子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維,更有助於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茱小豬

這是一個好問題,非常值得解答。

為什麼會出現題中描述的情況:從小就買了一牆書,但到四年級卻寫不出作文。

我想問題可能在於:一是有沒有讀,讀了多少數量;二是讀的方法和質量如何,也就是是否根據孩子發展心智發展,閱讀方法能否激發孩子的興趣,以及是否進行了有質量的由淺入深的閱讀。

要讀多少量,不必多說,越多越好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當然是有精讀有粗度,講究有質量。

課標要求,九年義務教育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而小學階段不少於170萬字:其中小學低段因識字量的限制,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是不少於5萬字。中段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是不少於40萬字。而高段,學生的習慣已經養成,閱讀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閱讀總量則要不少於100萬字。

這裡重點講講深度閱讀的問題。

什麼是深度閱讀?

這是一種閱讀方法,孔子早用精煉的語言向我們詮釋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術界認為真正的深閱讀側重於邏輯推理、複雜思考和自我監控。而對於兒童來說,心智發展水平有限,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在閱讀中重視字裡行間的感受、審美、意境,再逐漸到對內容的融會貫通和再創造。

怎麼深度閱讀?

對兒童良好閱讀方法的培養,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

  • 1、 閱讀興趣是最重要的

可以由圖畫和少量文字結合的圖書、繪本入手,以淺閱讀為基礎

兒童由於識字量有限,而且對多彩直觀的圖畫感興趣,可以通過圖書繪本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這裡注意選擇的繪本質量最好力求上乘,因為精美的圖畫和優美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化身,多看高品質的繪本,潛移默化就能提升審美品位。

儘量不要買粗製濫造的繪本。舉例來說,好的繪本,對於動物和人物的表情、神態是體現得細緻入微、淋漓盡致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便宜的圖畫書(都不能稱為繪本),不同角色的孩子臉上畫著同樣的五官,最多眼睛大小、嘴巴寬窄、頭髮長短不一樣,非常乏味,傳遞不出細微的感受,讓人難以產生豐富的聯想。

  • 2、 反覆閱讀

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親子共讀,而且對於好書要反覆閱讀。

朱熹有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蒙臺梭利稱反覆閱讀為“兒童的智力體操”。

兒童的反覆閱讀(其實成人也一樣),不是一個無意義的舉動,而是一個消化書中知識和心理自我完善的過程。反覆咀嚼,說明書中的內容引發了她的興趣,而興趣又促使她繼續探索、學習,甚至運用。

我家孩子六歲,因為經常讀詩歌,我不會解釋太多,而是經常讓她讀,她就會即興作詩。比如現在是春天,昨天她去公園看到春景就做了一首,第一句是“春風暖暖淡香來,樹葉發芽花欲開;枝頭喜鵲初來曬,世界繽紛太可愛。”雖然是一些大白話,但是已經有詩的外形,最重要的是孩子對美轉化成自己的語言的精煉表達。

  • 3、從單維度思考向多維度思考

這是一種發散思維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為基礎。對於兒童來說,成人的引導、啟發和支持很重要。以下方法供參考:

(1) 家長和孩子進行有質量的對話和探討

主要是閱讀過程中,家長可以提一些有啟發意義的問題讓孩子多角度思考,比如《白雪公主》中皇后為什麼想害公主?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出場?他們的關係怎樣?你覺得公主和王子生活在一起離開森林後,小矮人們會怎樣生活(這個問題是我的孩子提出的,她繼續編了後續故事)?

(2) 多角度演繹內容,並讓孩子對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閱讀後,家長和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和表現內容。比如《窗邊的小豆豆》書中有一節“試膽量”,講的是孩子們在寺廟中扮鬼和找鬼的故事。孩子爸爸就講了一個自己小時候的類似有趣故事,孩子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了。

還可以嘗試用其他方式再現、拓展甚至再創造原內容。比如可以轉化成木偶劇、角色扮演等。

總之,深度閱讀它能幫助孩子勤于思考,篩選有效信息,做出獨立判斷,能提升生命的寬度和厚度,是一個值得需要逐漸養成的閱讀方法。


歡迎您來交流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關係等家庭教育問題。


有料家庭教育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和深度閱讀有關,但是提到如何培養孩子的深度閱讀,以此來提高寫作能力到時可以說上幾句。那麼這裡就簡單的講一下如何培養孩子深度閱讀。



一、什麼是深度閱讀

閱讀跟寫作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閱讀內容決定了寫作的視野。

而閱讀,又可以分為一般閱讀和深度閱讀。

一般閱讀只是記憶住了書本當中的內容,要用到的時候直接照搬書本的內容就是一般閱讀。

而深度閱讀除了剛剛講的一般閱讀之外,還需要對內容進行思考,比如我們閱讀了自然生活,歷史,文學經典。但是讀完之後我們要對他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結合現實最後將你觀點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

只有進行深度閱讀將讀和寫相結合。才能寫出有思考深度有文學靈性和美感的文章。



二、解決讀什麼的問題

很多時候,學生開始寫議論文事業非常的狹窄,抱著兩本作文書不放,結構上只會用論點加一兩個名人的例子,再加結論,這樣的方式進行寫作。寫的非常的乾巴無味。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必須通過培養孩子進行深度閱讀的寫作視野!

這個讀並不是簡單的閱讀一些文字材料,而是引導孩子去閱讀大自然、現實生活,歷史故事,文學經典,並對這一些東西進行思考和感悟。並將這些思考貫穿到平時的寫作當中去,來拓寬孩子的寫作視野。



1、閱讀大自然

說是閱讀大自然,其實就是讓孩子去觀察大自然。大自然的壯美其實是我們最直觀的感覺,它可以提供給我們無窮的視覺享受,也能給我們提供無限的寫作靈感。

但是我沒有辦法讓孩子一直在外面。所有們要求孩子將自己在戰界當中看到的萬物都系仔記的筆記當中。看他對花花草草有什麼樣的一個感受。

也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大站的紀錄片看完之後,讓孩子記下自己的感受。



2、閱讀歷史

讓孩子瞭解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讓孩子去了解歷史上曾經經歷過的苦難。比如戰爭天災等諸多磨難,再讓孩子將這些磨難與現在的生活進行對比。 讓孩子思考更加的客觀,更加的理性。能夠讓他們的目光變得更加深沉。

具體做法是可以讓學生瀏覽歷史課本或者閱讀上下5000年瞭解歷史故事,在閱讀當中摘錄下這個故事的簡述。

然後那孩子常常翻閱自己的筆記,這樣子就會有歷史記錄在自己的腦子當中。



3、閱讀社會

要引導孩子去關注社會當中發生的事情,現在獲取新聞的途徑非常的多。可以是報紙,報刊也可以是手機網絡。

教會孩子如何去閱讀社會現實。當我們看到一個社會問題的時候,要引發孩子去思考。比如,當咱災害來臨的時候,要讓孩子思考在這件事情當中,中華民族是如何表現出你聚力的?

看到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要讓孩子去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表現得什麼樣的特點?

比如看到留守兒童的時候。要讓孩子去思考,誰來關心留守兒童,看到空巢老人的時候要思考誰來照顧空巢老人?



4、閱讀文學經典

閱讀文學經典式作文教學當中常用的手法,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彙,優美的片段。可以將裡面的句子作為寫作的素材。

如果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學思維,可以讓他們閱讀一些哲學書籍,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書籍和外國的哲學書籍。

當然,這些書籍的作品非常的多,我們不要求學生將每一個哲學家的作品都閱讀完只需要選其中的一兩個作為閱讀就可以。

因為學生沒有哲學思想往往缺少思考的深度,很難寫出有深刻意義的文章。



二、解決訓練問題

1、專項訓練

我們需要訓練學生學會描寫自然萬物、歸類生活的現實、提煉歷史事實。運用文學經典,以及如何寫出文采等等這一些訓練都是針對性比較強的。缺少什麼能力就訓練什麼樣的能力。



2、綜合訓練

綜合訓練是檢測學生寫作的最後階段,也是檢測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你平常說的寫大作文,讓學生寫一篇完整的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