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從0開始的系列文章中,小修偶爾也會根據文章內容,做一些實例講解,有心的朋友肯定會發現,

基本上每個實例的最後一步都是銳化。

銳化,在修圖中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銳化的那些事兒。

01

為什麼要銳化?

“毒德大學,刀銳奶化”。

這句經常在各大攝影論壇灌水的句子,應該有不少人知道,所謂“刀銳奶化”,就是說,畫面對焦精準,像刀鋒版銳利,而焦外像奶油般化開。

雖然這句話,現在有些嘲諷的意思了,但是依然可以看出,銳利的圖像更惹人喜愛。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上面兩張圖片,左邊的比右邊的更銳利、更清晰,而清晰的圖像,比模糊的圖片更容易被人注意到。

相較於模糊的圖片,清晰的圖片讓人感到乾淨清澈,而模糊的片子有一種難言的不舒服。

銳化可以讓不清晰的圖像變清晰,讓清晰的圖像變的更清晰,所以,適當的加一些銳化,可以增加圖片的質感,讓圖像更優秀,而做好局部銳化,也可以增強圖片的空間感。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過度銳化)

銳化更是一把雙刃劍,用的適當,可以增加圖片質感,如果過度銳化,反而會破壞畫質。

02

銳化的原理

銳化的原理,並不是增加畫面的分辨率來使圖像更清晰,而是通過增強圖像邊緣的對比度,來加強邊緣,從而實現銳化。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原本在淺灰和深灰之間,是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我們知道,增加對比最直觀的手段就是讓亮的更亮,暗的更暗。

通過銳化之後,淺灰的地方出現了比淺灰更亮的灰,而深灰的地方出現了比深灰更暗的灰,出現的這兩種灰色僅僅只在分界線兩邊,符合我們對於提高對比的定義。

隨著銳化的程度加強,淺灰會逐漸變亮,直至白色,深灰會逐漸變暗,直至黑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過渡銳化的時候,會出現白邊/黑邊和曝死的原因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03

銳化的方式

說到銳化的方式,

可以讓有選擇恐懼症的人去死了。

PS濾鏡自帶就有六種銳化: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除此之外,

高反差保留也是非常受人喜愛的銳化: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LR和ACR自帶的銳化功能: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銳化小工具: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另外各種銳化濾鏡:nik Sharpener Pro,Ultra.Sharpen.Pro,FocalBlade,TopazSharpen等等。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除此以外,還有各種銳化小技巧:

Lab模式銳化,查找邊緣銳化等等。

千萬別緊張,對於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效果的人來說,這麼多銳化方法也只不過是為了銳化而已。

所以,相對於瞭解各個銳化手段的優劣,我們更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效果。

小修主要推薦USM銳化,智能銳化,高反差保留銳化和Sharpener Pro濾鏡。

04

銳化的劣勢

1)銳化,無法讓本身模糊的圖片變清晰,只能讓清晰的圖片更清晰。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銳化會增加圖片的對比度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3)銳化會增加圖片的飽和度,甚至會溢出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4)銳化受瀏覽媒介和印刷影響

不同印刷方式和材質的不同,在屏幕上看到的最佳銳化效果,最終也會千變萬化,受硬件約束,屏顯的效果會比印刷的效果要好一些。

即便不做印刷,受屏顯的影響,在我方看到的最佳效果,傳播到其他人的屏顯上,也會有所不同。

所以,銳化並沒有最佳值。

5)銳化容易破壞高光和陰影

普遍的銳化操作是整體操作,由於銳化並不能識別哪些需要銳化,哪些不需要銳化,所以很容易對高光和陰影造成破壞。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所以,銳化的時候要善用蒙板來遮蓋掉不需要銳化的地方

05

常用銳化術語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常見的銳化屬於有:數量,半徑,細節,閾值。

數量:控制銳化的強度,數量越多,銳化的效果越強。

半徑:前面銳化的原理裡,我們知道銳化之後,會從邊緣的地方往兩邊產生新的顏色來增加對比。而半徑就是值從邊緣往兩邊擴散的幅度,半徑為1時,則往邊緣兩邊擴展均為1個像素,以此類推。

細節:細節越少,則畫面中被銳化的邊緣越少,之後很明顯的邊緣才會被銳化,細節越多,則有更多細小的細節被銳化。

閾值:閾值和細節類似,閾值決定了多大反差的相鄰像素邊界可以做銳化處理,而低於這個反差的,則不做銳化處理。

四個調整項並沒有黃金值,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目標來做銳化處理:

1)通過數量項控制銳化強度。

2)通過半徑項控制畫面,保證銳化後畫面不會出現白邊和黑邊。

3)通過細節和閾值項保護畫面中的反差較小的小細節不被銳化。

06

常用銳化案例對比

下面以USM銳化,智能銳化,和高反差保留銳化來做比對。

高反差保留銳化:將需要銳化的圖片複製一層,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柔光”或“疊加”。

如果想要更強烈的銳化,可以將混合模式改為“線性光”,然後對複製的圖層執行: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根據需求來確定高反差保留的半徑值。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在前幾年,高反差保留銳化的方式非常流行,但是現在使用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新版PS對USM銳化和智能銳化的算法改進,效果已經超過高反差保留銳化了。

實際上使用“柔光”“疊加”後的高反差保留銳化,銳利程度其實很低,而“線性光”又很容易髒,再加上圖層混合模式的特性,無論對高反差保留層去色或者不去色,效果都不理想。

不去色,會增加畫面的飽和度以及整體對比度,很難控制。

去色的話,又會導致畫面掉色,至於降飽和到多少合適,卻需要一點點的嘗試,很是浪費時間。

如果大家比較懶,不喜歡局部銳化的話,要麼使用優秀的銳化插件,要麼就直接使用USM銳化或智能銳化。

之所以推薦Sharpener濾鏡,是因為這個濾鏡有專門的輸出銳化: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優勢是可以根據圖片的輸出方式,是屏顯還是印刷來進行銳化。

07

總結

1)如果一張照片拍攝的時候,有些許跑焦,那我們在銳化的時候可以選擇數量大半徑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圖像的清晰度。

如果拍攝的照片已經是“刀銳奶化”了,那我們銳化的時候,則可以選擇數量小,半徑大,為圖片增加一些對比和厚重感。

2)由於銳化會對高光和陰影有所破壞,所以我們要善用蒙板,將不需要銳化的地方保護起來。

3)通常來說,多次銳化的效果要好過單次銳化。比如我們在使用USM銳化的時候,三次“數量40,半徑4”的銳化要好過一次“數量120,半徑12”。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4)在彩色圖像上執行銳化操作,會對圖像的顏色發生改動,所以建議使用明度混合模式來進行銳化

將需要銳化的圖像複製一層,在複製層上執行銳化操作,將其圖像混合模式改為“明度”。

從0開始學修圖 | 關於“銳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將“圖層 1 拷貝”的圖像混合模式改為明度,在它上面執行銳化操作,可避開色彩的變化。如果我們後續覺得這個銳化效果不好,也方便我們改圖。

5)通常來說,大部分圖像都可以用銳化的方式提升質感,但是有些圖片就不需要銳化。

比如漂亮的雪地場景或者長時間曝光水流圖片,每個紋理都已經清晰通透,銳化處理反而破壞了原先的雪地或者水流的平滑感。

雖說銳化處理可以將無細節圖片突出細節,但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餘的銳化處理反而會讓圖像質量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