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愛

溫迪·亨特/文 孫開元/譯

你的孩子剛開始跚跚學步,想象一下他的小腦瓜裡的感受:每一件事物都是全新的、未知的,他沒有自制力,他的詞彙很少,他會說的詞兒也許最多也就百八十個。那一階段的日子也像孩子的步伐一樣跌跌撞撞:興奮、煩惱、明天的不測和眼前的恐慌。作為一位媽咪和兒科醫生,我每天都要接觸孩子,這讓我對幼兒的獨特心理活動的理解日益加深,我發現,在和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成為了更好的醫生和更善解人意的家長。現在,我幫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

孩子的看法:“我想要的東西,就是我需要它!”

我的女兒兩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給她的玩伴包裝了一件禮物,我特別囑咐女兒不能打開它,結果她還是打開了它,我很洩氣。她是不是誠心和我對著幹?確切地說,不是。幼兒對什麼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心,他們覺得一定要把它拿到手不可。我的女兒就是想要得到那件禮物,心理又不成熟,抑制不住打開它的衝動。

幼兒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擁有執行能力,也就是專注、表現自控力、傾聽道理的能力。她的思想就如同一支熱情的樂隊,但是缺少一個指揮。所以女兒無法理解這個禮物不是她的,她應該剋制著不打開它。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愛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次有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者給一組年幼的孩子每人一塊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就吃,但是如果等到15分鐘後再吃,他們就可以得到雙份棉花糖作為獎勵。多數受試的3歲孩子馬上把糖吃了,或者沒聽懂考官的話,4至6歲的孩子就能夠主動轉移一下注意力,等待了15分鐘,從而得到了雙份獎勵。

你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比如在玩鞦韆的時候,告訴孩子要耐心等待輪到他的時候再上鞦韆。讓孩子等待的時間要短一些,並且教給他怎樣在這段時間裡找一些樂趣。但是不要對小孩子有不切實際的要求,讓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去碰擺在面前的好吃的、好玩的,只能讓他火山爆發。相反,你應該把獎勵品放在孩子的視線之外。

孩子的看法:“無論什麼我都要看到、都要聽到。”

你肯定經常遇到這種時候:你覺得孩子沒聽你說話,可是你隨口說了句“餅乾”,他馬上跑過來纏著你要餅乾。幼兒有一種非凡的能力,能夠注意到他們周圍發生的一切細節,這是他們的“超能力”。成年人會自然地過濾掉一些和自己無關的信息,比如對馬路邊的一個有趣的影子圖案會毫不在意,可是幼兒就不知道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從生物學角度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幼兒體內擁有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較少,而這種化學物質能夠防止神經元的輕舉妄動,所以幼兒大腦一遇到刺激的東西就會亢奮起來。孩子看身邊的世界,和你去一個陌生的旅行聖地時的感受差不多:新聲音、新氣味、新景色,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具有吸引力。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愛

這種“超級注意力”在人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會造成困惑,甚至有時對你來說也會這樣。孩子會讓你一遍又一遍地給他念同一本故事書,因為在他重複聽一個故事時,就不會被那麼多新信息分散注意力。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所做的實驗裡,研究者發現,年幼的孩子會在反覆聽相同的一個故事中學到新詞彙,而他們在另外一些不同的故事中聽到這些詞彙時,就不會理解它們的意思。所以,孩子可能記住了他喜歡的一本故事書的全部內容,而當你再次講那個故事時,他仍然會對發現的新聲音和新詞彙興致勃勃。

孩子的看法:“我從一個視角看問題,只一個角度。”

你和孩子玩捉迷藏遊戲,孩子把小腦瓜藏在窗簾後面,可是兩條小腿露在外面他不管。他相信已經把自己藏得嚴嚴實實,因為他覺得,他和你看到的事物完全相同。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看,這一點孩子還沒能理解。

還有一種複雜的視角,孩子們思考時也會產生困惑:未來。所以你們即將離開遊戲場地時,你對兩歲的孩子說“我們五分鐘後到家”,他可能想不出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正因如此,五分鐘後你把他帶到家門口時,他可能會一臉詫異表情。所以你可以把離開遊戲場地時要做的事情講給孩子:“我們給你穿上鞋子,你抱抱你的朋友,然後我們坐上家裡的汽車。”不要不厭其煩地給他講離開的原因,因為孩子唯一在意的就是他的開心時刻要結束了。不過你可以告訴他,爸爸在家裡等著他呢,而且你們應該給別的小朋友玩遊戲的機會。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愛

孩子的看法:“我需要你的關注,不管你有什麼事。”

孩子吵吵鬧鬧著讓你們幹這幹那,漫長的一天下來,會讓父母疲憊不堪。孩子還會時常扔東西甚至踢你,他為啥會發那麼大脾氣呢?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樣做才好使!對於渴望時刻得到關注的孩子來說,發脾氣是超級有效的“武器”,孩子一發脾氣,你就會放下手中的事情,關注他在說什麼。如果你正在做飯,對他的前三個要求置之不理,他不會理解你,也不會在意你有沒有空。實在不行他就訴諸武力,這樣你才會理他。

幼兒也不會在意他們吸引你注意力時,用的招術是好行為還是壞行為。在兒科急診病房工作期間,我時常看到孩子的家長擔心孩子出現了“痙攣”或者“肌肉問題”,原因是他們的孩子老是有一種重複性動作,比如轉眼球或者是搖晃腦袋。但是我自己的孩子也是每天都會有這樣的搞怪動作,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只是想找到一個可以博得父母注意的一個動作,他覺得這個動作挺好玩兒,於是形成了習慣性動作。

孩子舉止“不正常”的時候,大人儘量不要管他,除非是孩子做出了危險動作,或者會傷害到他人。如果你覺得受不了,就把孩子帶離現場,或者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這樣做就是對孩子釋放出了一個信息:你不會理睬他的負面行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不小心對他的壞行為給出獎賞。比如,要是你正在打電話的時候,孩子過來搗亂,你掛了電話去和他較真兒,他一看這招兒挺靈,下次就會變本加厲。你應該做的是預見到孩子對於關注的需要,並且尋找機會鼓勵他和你合作做事情。打電話時,把時間壓縮在三分鐘之內,中間鼓勵孩子和電話另一頭的人說一兩句簡單的問候語,並且給對方一個“mua”,你的電話就能順利打下去。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愛

孩子的看法:“你應該知道我的想法!”

你的小天使朝你要一杯水,你剛把倒好的一杯水遞給他,他大喊:“不要!”然後就把杯子推開。他到底渴不渴?孩子跟你說“水”時,他想讓你用印著《傑克和夢幻島海盜》的杯子,而不是你此時給他的綠色鴨嘴杯。那麼你錯在哪兒了?

對於幼兒來說,他無法隨心所欲地和你進行語言溝通,經常是他情緒受挫的原因之一。水杯的情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你兒子期待的是你上次給他用的杯子,但是他又不會用語言確切表達要那個獨一無二的杯子。雖然他的反應有些不禮貌,可是在這個情況下,你應該做的就是讓孩子用他喜歡的杯子。你理解了孩子的意思,孩子高興地喝了水,你也避免了下一次情緒災難的發生。

幼兒很會察言觀色,所以你和孩子說話時除了選擇恰當詞彙,還應該配合相應的語氣,才能讓孩子更清楚你的意思。多留意孩子的非語言信息,比如他不太明白你說話的意思時會歪著腦袋看你,這樣多留意,結果也許就會讓你大受鼓舞。

我的最後一條建議是:你不必耗費精力追趕著收拾孩子扔得亂七八糟的東西,也不用擔心你定下的規矩孩子不聽,相反,你應該更多地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你一定會發現你自己更有創造性的一面,孩子也會更聽你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