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在“誇”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做得好的地方有什麼好誇獎的,我把你做得不好的地方說出來,這樣你下次才能做得更好!”

小時候,渴望表揚的我們只能聽著這樣的話長大。

長大後,我們希望孩子被理解,被鼓勵,所以瘋狂地誇獎孩子:

1歲半的孩子把小棒插進了洞洞裡——“你太棒了!就知道你是最聰明的!”

2歲的孩子隨手畫了幾筆——“你是個天才!長大了絕對能當藝術家!”

你到底是在“誇”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而當年對錶揚惜字如金的父母們成了爺爺奶奶,卻搖身一變,開始開著掛對孫輩進行表揚:

“你一下子就畫出一個人了,我們家就屬你最聰明!”

“吃飯吃得比鄰居小寶多,真棒!”

甚至是“拉了這麼一大坨屎,太厲害了!”

你到底是在“誇”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孩子無時無刻不沐浴在“你真棒!你最好!你第一!”的光環裡。

心理學家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真的是操碎了心,他們覺得完全不表揚不行,但如此大的轉變可能也會出問題,於是他們做了一系類實驗來驗證這些擔心:

01、斯坦福實驗

第一輪,研究人員讓所有孩子做簡單的拼圖測試。每個孩子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但區別在於,研究人員隨機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誇聰明:“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而另一組是對於努力的誇獎:“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第二輪,有兩種測試供孩子選擇,第一組很難,但能學到知識,第二組像第一輪測試中的那麼簡單。猜猜看孩子會怎麼選?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者認為:“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你到底是在“誇”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接下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而且這次測試很難。結果孩子們都失敗了。但對於失敗,兩組孩子的反應完全不同。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最後一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所以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你到底是在“誇”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研究人員還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這個實驗重複了很多次。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現在反思一下我們日常對孩子的表揚,是不是隨口就來“你真棒!”“你太聰明瞭!”“你就是第一!”?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對天賦的表揚,而沒有對努力的誇獎!

我們已經知道表揚孩子會害了孩子,那麼家長應該做呢?

02、區分鼓勵和表揚

表揚

鼓勵

定義

表達令人滿意的評價、表達認可

鼓起對方的勇氣,激勵,促進

指向

做事的人:“你真棒”

行為:“很努力”

認可

只對完成了的、完美的結果:“你做得正確”

努力以及進步:“你盡力了”“你一直很努力”(即使失敗)

態度

高高在上,操縱性的:“我喜歡你剛才那種做法”

尊重的、欣賞的:“你還有什麼新的方法?”

03、如何鼓勵?

答案就兩個字:“調和”。上面所有的“表揚”,家長其實都是處在自己角度看待孩子,所以評價、要求、控制種種都來了。但如果我們嘗試著在情感上和孩子建立連接,我們說出來的話就立刻會不同。

我們大腦的各個區域都有鏡像神經元,它能把一個人的感受和旁觀者的心理狀態聯繫起來。這樣一來,當我們感受對方情緒的時候,就會無意識地產生同樣的情緒狀態。

為了做到鼓勵,我們可以:

1、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產生情感聯結;

2、以尊重的態度描述孩子的行為,不看結果,看過程,做到情感調和。

你到底是在“誇”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