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建設網訊 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38%提升到2017年的58.52%。我們在享受城鎮化紅利的同時,城市的水生態環境也暴露出日益嚴重的挑戰。
日前,國際水務智庫GWI聯合丹麥格蘭富公司聯合發佈的《2018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白皮書》顯示,中國有62%的城市遭受內澇問題的侵害,一到雨季就容易陷入暴雨頻發、內澇橫行的窘境。由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和社會損失逐年增加,2016年由於洪澇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3640億人民幣,相當於全國GDP的0.5%。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於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為了系統性解地解決這些生態問題,海綿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其本質是傳統城鎮化建設方式的升級,實現城鎮化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以解決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等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
為有效解決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及水汙染嚴重的三大水生態環境挑戰,並實現城鎮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2015年,我國以試點的方式正式啟動全國性的海綿城市建設。
根據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須達到吸收和再利用70%雨水的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設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該目標要求。
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業界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這對很多行業企業都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遂慶認為,未來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規模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總量遠超萬億規模,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領域,海綿城市的建設對科技研發、設備製造等領域都有很大推動作用,也是推動中國向質量型發展的重要部分。
不過,海綿城市項目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期長。據估算,每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需投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因此,探索適合海綿城市發展的長期融資機制至關重要,目前中國海綿城市除了政府補助外,缺乏相應的資金來源。
在融資方面,雖然PPP模式在中國大力實施,但是由於很多項目包含無收益性質的環境類服務項目,如河流整治、景觀美化等,導致這些項目除了政府提供的補貼支持之外,並沒有明確的收入回報機制。目前,只有在將經營類項目如新建和改造汙水處理廠包括在內時,PPP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
專家提醒:海綿城市不是短期內就能建成的,不能急功近利。福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林功波指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很有效率,但海綿城市不能當成運動式建設,而更多的是一種理念,是要一輩子貫徹的理念。所以我們從頂層設計,從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等,都要貫徹海綿城市的理念。我最擔心的是把海綿城市當成工程,當成運動,做三五年,頂多十多年就沒了,這就與我們建設的目標相背離。
閱讀更多 中華建設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