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人生更像是取經

小記——人生更像是取經

近日,偶看《西遊記》,覺得人生更像是“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每一次“磨難”都是一次成長,只要堅持,最終都會“功德圓滿”。取經之路漫長,但貴在堅持,如何在度過漫漫的取經之路?應當給自己怎麼樣的角色,對於我們鐵建人,我覺得更應該做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孫悟空,齊天大聖,家喻戶曉,美名遠揚,是《西遊記》的核心人物,為什麼人們對他這樣崇拜,不外乎孫悟空的這些特點。戰勝自我,愛崗敬業。勇於戰勝他人的人不容易,勇於戰勝自我內在缺陷人性弱點的人更不容易。“六耳獼猴”假冒充猴王,替其取經,孫悟空怒不可遏,從花果山斗到“落伽山”,南天門,“陰司地府”,直到“雷音寺”。如來指出真相,孫悟空難解心頭之恨,“一棒”將他打死。可見孫悟空對邪惡勢力的憎恨和對取經“崗位”的熱愛。

小記——人生更像是取經

忍辱負重,顧全大局。西行途中,孫悟空被師父“一度氣跑,兩次遭貶逐”。孫悟空對攔路搶劫的歹徒首開殺戒,反遭師父責備“無故傷人性命,全無一點好善之心”,孫悟空一氣之下跑至東洋大海;對狡猾多變,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義無反顧地給予“三打”,唐僧反而將功變罪,“一紙貶書”,“逐走”孫悟空;對於一夥攔路搶劫的強盜,孫悟空毫不留情,一一除盡,師父決然將他再次“逐走”。

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貶逐”,莫大的冤屈,孫悟空卻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一心以事業為重、以大局為重。“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表現出來的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之志可見一斑,若無此寬廣胸襟與氣度取經之大業怎能完成。勇於犧牲,不計得失。除通天河的金魚精,孫悟空變成“小兒”,充當妖怪的“口中之食”。迎戰紅孩兒時,被“三昧真火”,弄得“火氣攻心”,“三魂出舍”,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師父呢!”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師父的安危和取經大業的成敗。在眾多磨難中,即使身遭傷害,一樣毫無畏懼,捨生忘死,其勇於犧牲之志,感天動地。

小記——人生更像是取經

接受磨難,樂觀面對。艱難困苦是磨礪人格之最高學府。取經路上與孫悟空形影不離的緊箍兒和緊箍咒,這可謂最大的磨難。它的作用與威力,不止是肉體上的折磨之苦,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蛻化之痛”,孫悟空超越常人的意志與毅力,接受它的考驗。在每一次那陣陣撕心裂肺,生不如死的慘痛之聲之後,達到的都是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和人性的不斷提升。

有人說,《西遊記》的五人團隊分別代表了馬斯諾五個層次的需求。豬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沙和尚的需求是安全,白龍的需求是歸屬,唐僧的需求是榮譽,孫悟空的需求是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取經的目的需求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一路上的行為不一樣。八戒偷懶、沙僧撮合、白龍無聞、唐僧哭啼、悟空拼命。

小記——人生更像是取經

價值不同,行為不同,評價亦是不同:懶惰豬八戒“咱們把行李分了吧”;平庸沙僧“大師兄,師傅被抓走了;二師兄,師傅被抓走了;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被抓走了”;絮叨唐僧“悟空,休得無禮,悟空,這該如何是好”;“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妖怪休走,吃俺老孫一棒”。聯想到我們的成長之路不也是“取經之路”嗎?我們長年累月,遠走他鄉,只要堅持理想、勇於實現自身價值,不求“七十二變”,只有孫悟空般的精神,何愁取不到“真經”?

小記——人生更像是取經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