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誠然明末時運不佳,各種自然災害,西北民變、東南殖民者覬覦、東北大金興起,可以說爛攤子擺在年輕朱由檢面前。而朱由檢據說是一個奮發有為,勤儉節約的皇帝,自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但是最後還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所滅。基於朱由檢的所作所為,以及他遇到種種複雜的難以擺脫的困境。在其臨死時,悲嘆到天要亡我大明。而後來很多歷史學家也認可這種觀點,甚至產生興衰之說,難道在朱由檢之時,明朝真的無藥可救,局勢不可挽回了嗎。

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其實不然,雖然明朝在對清朝戰爭中敗多勝少,但是明朝仍然保持大量的軍隊;雖然明末農民起義勢力比較強大,但是還沒有到不可戰勝的地步。明朝幾千人打敗十幾萬人農民軍是比較常見的,而有關寧鐵騎在,清朝很難攻破山海關,直取背景。筆者認為,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幾點:

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一是戰略舉棋不定。明朝同時要面臨著民變與東北兩個問題,關於先解決哪一個問題,包括朱由檢在內都存在左右搖擺的問題,一時間先要解決民變,而另一時間解決東北問題,結果兩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好。

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二是明末貪汙腐化過於嚴重,雖然朱由檢個人非常清貧,但是明末官僚貪汙腐化成風,階級矛盾日趨的激化。

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三是土地過於集中,張居正一條鞭法非但沒有解決土地集中的問題,反而因而變法的失敗,而導致土地越來越集中。根據記載,萬曆皇帝兒子朱常洵的土地達到十萬頃以上,就是一百萬畝,而在太湖、江淮等糧食主產區的土地都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失去土地農民越來越多,農民越來越貧窮,因而追隨農民起義的人數則越來越多。

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四是朱由檢過於猜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袁崇煥,被朱由檢凌遲處死,當然處死袁崇煥的原因是多種,但是在國家危亡之間,處死袁崇煥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史書中記載著朱由檢說“文臣皆可殺,武將皆可死”感嘆,無論在野史還是在《明史》都記載這朱由檢多猜疑的問題,不相信群臣,這是朱由檢逐漸失去人心的原因。

他是勤儉節約的皇帝,奮發有為兢兢業業,結果卻被農民軍所滅

因而,明朝滅亡不僅僅是由於天災、人禍,而且更主要的是明朝自身存在不可挽救的因素,才是導致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