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該怎樣補?有合適的中成藥嗎?

忽閃的情緒

人的陽氣與脾胃著密切的關係,脾胃功能正常運轉,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一旦受損,功能失常,易內傷陽氣,嚴重的還會因此而影響全身而患病。因此,人若要養生,先要重視養脾胃,健脾胃的中成藥眾多,該如何選呢?

脾虛可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等證型,因此藥物的選擇必須結合患者自身的症狀,只有辯證準確,方能對症下藥。另外,不同藥物在功效上有細微的不同,應避免盲目或者不規範使用。請看逸仙藥師分別介紹:

脾氣虛:又稱脾氣不足。症見納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少氣懶言,肢體倦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浮腫,舌淡苔白,脈緩軟無力等。治宜補脾益氣,可選的中成藥有參苓白朮散、健脾丸、啟脾丸、四君子丸等,其他補脾益氣的中成藥功效各有側重,如脾氣虛兼痰多可選具有補脾益氣,燥溼化痰的六君子丸;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可選香砂六君子丸;脾虛氣滯所致的胃痛可選養胃顆粒;脾氣虛所致的失眠可選參芪五味子片。

脾陽虛:又稱脾虛寒證,症見食慾減退,腹脹,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治宜補脾溫中,可選的中成藥如附子理中丸、刺五加顆粒、溫胃舒膠囊、小建中顆粒等。

脾不統血:由於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氣血虧虛。除了有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外,還可見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治宜補脾攝血,可選具有補脾兼補氣血的中成藥如人參健脾丸、歸脾丸、十全大補丸等。

中氣下陷:多由氣虛發展而來,是指脾氣虛損,升舉無力,氣機下陷,降多升少,對臟腑維繫升舉之力減弱,可形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症。多兼有氣虛和氣陷兩種證候的臨床表現。治宜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可選的中成藥如補中益氣丸、參芪力得康片等。


逸仙藥師

脾胃健康運化,體內的氣血才能充盛流暢,脾胃調和,體內的寒熱陰陽調和,這是治病的關鍵。

以健脾助運為主的有健脾丸或啟脾丸,主要成分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起健脾的作用,配合麥芽、山楂、陳皮等等藥物,起到幫助消化作用,主要用於脾氣虧虛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脘部脹滿、噁心反胃、食慾不振等症狀。

如果脾胃虧虛,氣血不足,氣血不能養心神,可以選擇人參健脾丸或者歸脾丸,這是在健脾補氣血的基礎上,加一些寧心安神的藥物,用於氣血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面色萎黃等病症。

脾胃陽虛為主的,有明顯的畏寒怕冷、胃脘腹冷痛、四肢厥冷等病症的,可以選擇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或者選擇丁蔻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增加丁香、豆蔻,增強了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以上就是一些常用的健脾類的藥物的選擇,如果身體情況複雜,要找中醫生就診,不宜盲目用藥。


中醫養生鄭芝環

中醫講的脾虛或者說脾氣不足是指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差,人體消瘦厭食乏力導致四肢冰冷嘔吐小便清長大便糖瀉等症狀。其實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消化吸收差營養來源不足造成。中成藥補脾的藥很多,比如歸脾丸、烏雞白鳳丸、加味逍遙丸、和胃散、八位地黃丸、用於陰虛體質的六味地黃丸。陰虛內熱體質多為更年期婦女,表現為食慾減退,消瘦,手腳發熱,總是喜歡把手放在石、鐵比較涼的東西上,其實也是營養不良,絕經導致的生理性變化。雖然怕熱,但是還是要少吃涼的東西。


超然智者

脾虛又叫脾胃不和,表現症狀,吃東西無味、食慾差、消化能力差、大便乾燥、便秘等症狀你先看下你是否有這樣的症狀。如果是有這樣的症狀,尊重醫囑可以服用益氣丸,或者歸脾丸等調理。


嘉禾說天下

脾虛少吃性涼、寒食物,多吃五穀雜糧。豌豆、胡豆、薏米仁、白扁豆、四季豆、芡實。中成藥:香砂六君子丸、四君子丸、香砂養胃丸、參苓白朮散、歸脾丸、附子理中丸等。穴位按摩:中脘穴、足三里、豐隆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