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自成不打這場硬仗,闖王必將戰勝山海關之戰,改寫歷史

“傳庭死,則明亡矣!”,此為清朝修史者對明末大將孫傳庭的評價。意思是說孫傳庭是大明最後一個會打仗的全能帥才,在他戰死以後,明朝再也拿不出軍事人才挑起大明腐爛的軍事脊樑!但是,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悍將曾在孫傳庭死後大挫李自成主力精銳,幾乎徹底摧毀李自成進取北京的雄心壯志!他就是明末寧武關守將周遇吉!而這場戰鬥即是明亡前夕最後一場血戰——寧武關之戰。雖然李自成最終攻破了寧武關,可是僅僅在三個月後的山海關之戰,周遇吉給予大順軍的嚴重後遺症終於顯現出來。面對驍勇善戰的八旗軍,大順軍因精銳盡喪寧武關而失去往日橫掃中原的氣勢,最終一敗塗地!

如果李自成不打這場硬仗,闖王必將戰勝山海關之戰,改寫歷史

公元1643年,席捲中原的李自成起義軍終於成了氣候!李自成主力先後佔河南、入陝西,殺死明朝悍將孫傳庭,攻陷西安城。次年正月,李自成於西安稱帝,建國“大順”。八天後,李自成親率6萬主力發動攻克北京城的東征之戰!大順軍兵分三路,先後攻克臨汾、汾陽,兵鋒直達太原。踩著遍地硝煙,大順軍進入太原城,而駐守太原城的山西巡撫早已自盡而亡!此時,擺在繼續北上的大順軍隊面前的,除了少部分沒有肅清的明軍殘敵之外就是沿路紛紛投降的明朝官吏,用“春風得意”四個字形容李自成是極其貼切的!

如果李自成不打這場硬仗,闖王必將戰勝山海關之戰,改寫歷史

作為一名從基層戰鬥中成長起來的帝國軍官,時任山西總兵的周遇吉給了李自成當頭一棒。代州一戰,周遇吉固守雁門關腳下的代縣,憑藉城高池深而給予了大順軍重創。雙方血戰十餘日,明軍殺傷萬餘大順軍,戰死在代縣城牆下的大順軍士兵層層疊疊,屍體幾乎和城牆持平。最後,周遇吉所部因糧少援絕不得已退守寧武關!寧武關,是太原盆地通往大同盆地的一條咽喉要道,在海拔2000米的寧武關城下流淌的是靜靜的恢河,而寧武關的關城則建立在管涔山與雲中山夾持的巨大山口中間。此時,已經攻陷雁門關的李自成大軍完全可以捨棄寧武關不顧,經大同盆地沿桑乾河谷繼續發兵東進!但是,出於對後方退路的考慮,李自成不得不回過頭來面對寧武關和他的新對手——周遇吉!

如果李自成不打這場硬仗,闖王必將戰勝山海關之戰,改寫歷史

李自成先後派遣降將熊通與尤世碌勸降周遇吉,周遇吉很乾脆地斬首熊通、射跑尤世碌,明白地告訴李自成,堅決不降!李自成下令攻城,戰鬥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大順軍人多勢眾,採取車輪戰術輪番攻打寧武關,周遇吉指揮明軍先後挫敗大順軍搭雲梯、挖地道等各種攻城方式,徹夜達旦的廝殺聲結束後,寧武關城下只留下了大順軍堆積如山的屍體!傷亡慘重的大順軍下了最後通牒——五日不降,必屠寧武關全城!此時,明軍經歷連日血戰均已疲憊不堪,而賴以依仗的大炮所需的火藥也是即將用盡,眾將心動欲降。周遇吉大怒,曰:“若輩何怯邪!今能勝,一軍皆忠義。既不支,縛我予賊。”血戰到了第三天,折損四員驍將的大順軍終於攻破寧武關城牆。周遇吉當即率親兵與大順軍巷戰廝殺,身被數十創的周遇吉連殺數十名大順軍,即使座騎跌倒摔落下馬,仍然奮戰不息。大順軍付出極大傷亡後終於俘虜了周遇吉,恨透了周遇吉的大順軍士兵用鉤鎖吊起這個死不投降的明朝將軍,亂箭齊發,將他射死!

如果李自成不打這場硬仗,闖王必將戰勝山海關之戰,改寫歷史

周遇吉戰死了,但是他給與李自成以及大順軍的創傷遠遠不止寧武關城下的萬餘死屍。戰後的李自成召集眾將道出了他的憂慮,“寧武關雖破,但我軍將士死傷甚多!自寧武關至京師,途中還會經過大同、陽和、宣府、居庸,這些重鎮都有明朝重兵把守!倘若守將都如周遇吉一般頑抗,那我大軍即使抵達京師亦將孑然無遺!不如先回西安,再圖後舉!”說罷,大順軍即將拔營。不料,喜從天降!大同總兵降表至!隨後,宣府總兵降表亦至!闖王大喜,遂即率軍經大同,過宣府,抵達居庸關。3月18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攻克北京城的李自成時常會說一句話,“他鎮復有一週總兵,吾安得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